中工网记者 李新媛

“当盾构机在地下掘进时,时速能达到多少?”

“平均速度约每小时5米!”

“掘进时速受地质状况影响,需要根据情况实际分析!”

6月13日,在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的矿井实训中心,学院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老师李永兵的提问引发了学生们的争相作答。他的教具是一台微缩版盾构机,虽然个头不大,但依据真实盾构机的比例建造,可操作性一点都不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参与地铁车站施工现场教学。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城市地下空间工程专业由土木工程、地下工程、城乡规划等学科交叉发展而来。该校依托专业的实验设备,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从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安全管理及防灾减灾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如果不去亲身实践是很难真正发现问题并掌握技巧的。”李永兵说,在实训中心还有一个直径3米的模拟隧道,他会经常带着学生们进入模拟隧道中感受真实的工作环境。

进入隧道,李永兵对学生只有一个要求——安全第一。“不戴安全帽不允许进入模拟隧道、进入现场必须听指挥。”成了李永兵的口头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参与地下综合管廊现场教学。受访者供图

在教学过程中,李永兵发现,“眼高手低”是大多数学生的通病,明明看会了管片机安装步骤,但一上手却频频失败。

如何让教学成果落地生根?老师给出的答案是——多实践,即校内虚拟仿真实验、井口实操、井下实操等。

该校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徐坤今年即将毕业,在校期间,他已参与了多项矿下作业项目,已经能够较为熟练地进行岩石采集、巷道松动圈测试等操作。

徐坤大三的时候曾跟随老师到内蒙古鄂尔多斯不连沟煤矿参与实地项目。与之前参观矿井的经历不同,这次他直接参与到井下的工作中。在地面上看到老师们演示操作后,他跟随两名学长下到地下深几百米的矿井中做底板裂隙侧缝测试。当测到第2个钻孔时,设备轻微弯曲,被卡在钻孔边缘后不慎掉落,徐坤和学长们慌了。老师得知情况后,迅速和专业团队赶往井下测试地点,带领大家一起将最珍贵的一件测试设备取出,在场的师生才松了一口气。

这次经历让徐坤意识到,矿井下的意外状况是常有的事,因此必须时刻做好准备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状况。他下定决心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只要有项目就报名参与。仅今年上半年,徐坤就已经参与了郑煤集团告成煤矿、永城市薛湖煤矿等多个项目。

同为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采矿工程专业的大四学生张少甫在校期间不仅成绩优异,而且热衷于参加各种实践项目。张少甫说,他已经在家乡洛阳的银矿找到了工作,将从事井下开采。“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希望我能把自己的分内事做好,练好技能本领,向大国工匠学习,努力报效国家。”

“扎实理论水平、积累实操经验是院系对学生的重点培养目标。”李永兵说,“我们将致力于培育能在采矿工程及其智能化、绿色化领域从事建设与评估、生产与管理、设计与施工、开发与研究等领域工作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引领他们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