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悦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有这么一段剧情——

在老八允祀获得“阿其那”这个称号之前,隐忍多年的他终于展开了对雍正最后一次反击——联合关外的铁帽子王,用兵谏逼迫雍正同意“八王议政”,以此来削弱皇权,达成推弘时上位的目的。

然而,允祀的最后一次反扑,最终还是失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为何苦心准备多年的老八就是赢不了雍正呢?

其实,若是把老八允祀换成老九允禟,即便雍正继位那晚不能扭转局势,那么这一次“八王议政”也未必会以失败告终……

杀心:关防大印

雍正继位那晚,当时的朝局其实对雍正极为不利。

看似老四胤禛、老八胤祀和老十四胤禵有三足鼎立之势,但实际上,老八和老十四都比老四有夺嫡的优势。

老十四自不用说,在八爷党的操控下,传尔丹全军覆没,老十四顺势拿下了西北的兵权;而老八虽说经历“竞选太子”一事后,备受康熙的打压,但老八极善收买人心,其八爷党的势力可谓是遍布朝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以“孤臣”自居的老四,在“追比国库欠款”一事中,就得罪了不少朝野大臣,而在老十三被圈禁后,更加势单力薄。

也因此,康熙即将归天的那晚,当他收到旨意,要召诸皇子去畅春园时,老四的心一下子就慌了——

他怕康熙最终会传位给老十四或老八,更怕即便康熙当晚传位给他,可他却很难在八爷党的反扑下顺利继位,甚至还有可能会惨遭不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老四不知如何是好之际,一旁的邬思道劝老四当晚必须要去畅春园,以防康熙万一传位给他,却被八爷党私下里改了传位遗诏:

“一定要去!如果皇上大限在即,今晚就有遗诏,您不去,八爷他们就会改了诏书,到那时他是皇上,您是听命还是不听命?”

随后,又针对老四心底的担忧,提出了应对之策:

“王爷,您的那颗钦差关防大印呢?您放心去,如果到了申时还没有您的消息,我就用这颗关防大印派人去放了十三爷出来,他有很多故旧部下一呼百应,让他们前去救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邬思道要他的钦差关防大印,老四稍一犹豫,便从腰间解下大印,起身双手郑重地递给了邬思道。

注意!

为何邬思道要老四的这颗大印,同时,老四给这颗大印时,又为何会表现得如此郑重?难道真如邬思道所说的那样,要在关键时刻,用这颗大印赦出老十三去救老四吗?

不完全是!

赦出老十三去救老四,自然是邬思道要大印的题中之意,但更主要的目的,却不是为了这一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晚之前,老四和邬思道就曾有过一次密谈,所讨论的内容是关于康熙会将皇位传给谁的问题。

当时,老四因为康熙没追查“死鹰事件”,误认为康熙要把皇位传给老十四。然而,邬思道却觉得皇位大概率会传给老四。

就在那次密谈中,邬思道提出了一个“比传位给谁”还关键的问题——

如果老十三不出狱,即便康熙传位给老四,在八爷党和老十四虎视眈眈的状态下,老四也很难成功继位。而若是老十三出狱了,在邬思道看来:

“就算传位给别的阿哥,四爷,您只要出其不意,先发制人,局面翻转也未可知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就是说,当邬思道向老四要大印,而老四又把大印交给邬思道的那一刻,双方就达成了一个心照不宣的共识:

若康熙真传位给老四,那老十三就去擎天保驾;而若康熙没把皇位传给老四,那么老十三出狱就带兵夺位。

可以说,在登基的那晚,老四只是微一犹豫就动了杀心。若非当晚康熙确实传位给他,那么就很可能会发生“血溅畅春园”的壮举!

败局:八王议政

雍正继位那晚,虽然康熙当众宣布让老四继位,但现场的形势对老四并不是十分有利。

在老八的快速反应下,八爷党一众当场否认了康熙的传位口谕,而奉命去拿传位诏书的隆科多,也在偌大的皇宫里迷了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九见此便要出宫,去丰台大营搬救兵。

就在千钧一发之际,老十三及时赶到稳住了局势,顺带着还将迷路的隆科多也“带”了过来,就这样,雍正才勉强继了位。

然而,雍正虽然继了位,可老八却并不服雍正。

在老八看来,那一晚若非有老十三的突然出现,若非老十三是老四的人,他未必没有扭转局势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老八却从未想过,真给他一次重来的机会,他就一定能赢吗?尤其是,他之所以失败,只是因为老十三会帮老四吗?

事后,雍正登基当天,为了暂且稳住朝局,雍正不得已重用老八允祀为总理王大臣。

而老八稍一犹豫,就答应了下来。

在老八看来,总理王大臣的这个“副国”的职位倒在其次,重要的是,他只要身居这个位置,就能暗中继续谋划,伺机“推翻”雍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这一谋划,老八就谋划了很多年——

在这期间,老八也搞了很多小动作。

在“山西藩库作假案”和“科举舞弊案”中,老八就曾想保下两案的主犯诺敏和张廷璐,来打击雍正的权威,但失败了。

而当西北战事爆发后,老八又想暗中推老十四重当大将军王,最终也不了了之。

直到年羹尧平定西北之后,雍正腾出手来改革吏治,老八这才逐渐发现“反扑”的时机。

最初,雍正在推行“摊丁入亩”和“火耗归公”时,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但并没有在朝野产生太大的震动。等雍正推行“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时,一些问题才逐渐爆发出来。

首先,向雍正抗议的就是士绅集团中的代表——清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那一场清流借“倒田”,来向雍正逼宫的大戏中,雍正没有丝毫的退步。

到最后,他为了表现势要将吏治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不惜冒着得罪整个清流的风险,下令处死李绂、谢济世和陆生楠。

虽然,清流老大李绂在刑场被赦免了,但整个清流还是被雍正给得罪死了。

此事发生后,雍正并没有暂缓吏治改革的步伐,又积极推行起了“旗务整顿”——让旗人自耕自种。由此一来,继“清流”之后,雍正又将“旗人”给得罪死了。

就在这种局面下,老八抓住了掀翻雍正这条大船的机会,提出了“八王议政”的三步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步,利用雍正迫切整顿旗务的心,让弘时进言,召关外铁帽子王进京;

第二步,八爷党联合关外四大铁帽子王,以雍正推行吏治改革弄得“天怒人怨”为由,提出恢复“八王议政”的祖制;

第三步,雍正势必会反对,到时直接上演兵谏,逼雍正妥协、让位。

在这次谋划中,老八自认为已经吸取了上一次畅春园的失败教训——“有了人心,有了文事,却没有武备”,所以事先拉拢好掌管九门的隆科多,又做好了“借关外兵力夺京畿兵力”的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到“八王议政”上演之日,意外还是发生了——

最初,事情发展皆在老八的预料之中,在雍正作完吏治整顿的工作报告后,铁帽子王当即提出了质疑,随后顺势提出了恢复祖制的提议。

虽说中间出了王文昭这个小插曲,但因为朝中的三大势力都站在雍正的对立面,因此并没有影响老八的节奏。

直到张廷玉站出来后,虽然险些把“八王议政”给说没了,但由于兵谏之势已经形成,强迫雍正低头的胜算仍旧很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就在最后关头,老十三的突然出现,又一次强行扭转了对雍正不利的局势,直接破灭了老八想要推翻雍正的打算。

见败局已定,老八只好认输,但即便如此,老八仍旧不服雍正:

“皇上四哥,你赢了,你赢了,可是弟弟告诉你,如果你不是皇上,你是赢不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此,剧情告一段落,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

老八这一次的败局,究竟败在了哪里?

在这场“八王议政”的大戏开幕之前,老十三已从弘昼处得知了老八夺取了京畿的兵力——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

正是因此,老十三才没有在这场大戏的前半场出现,而是孤身前往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去夺兵权。

也正是老十三此举,敲定了老八的败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因为老十三的存在,老八真就没有任何胜算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根源: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善不为官

在谋划“八王议政”之时,老八就已然意识到这场大戏要想得手,关键就在于兵谏能否成功。

可以说,老八这种分析是极为精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问题是,针对于兵谏能否成功,老八又是否做出了相应的准备呢?

显然,并没有。

在老八的准备中,只是注意到京畿的兵力分为三部分——步军统领衙门、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

在兵力上,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兵力最多;在战略位置上,掌管九门的步军统领衙门最重要。

针对这两点,老八通过关外的兵力共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又通过拉拢隆科多掌握了步军统领衙门,在老八的眼中,只要达成这两点,那么逼宫就可以成功。

那么问题就出现了——

难道老八就没意识到,以上这两点只是兵谏能否实行的基础,而兵谏能否成功,关键却在于如何控制可以空手夺兵权的老十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只要老八能“控制”住老十三,那这场“八王议政”基本上就不会有意外发生。

也正是因此,当雍正看出老八“兵谏”的打算后,又见老十三没到场开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老十三被老八“挟持”了,所以才会当场警告老八:

“允祀,朕只向你说一句,要是十三弟有什么三长两短,你和你那些同谋们,那就是自绝于天地,自绝于列祖列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雍正为何会想到这一点,又为何会有这般警告?

就是因为老十三才是老八所谋划的“八王议政”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甚至还可以说,若让雍正来实行此事,他首先会做的,就是“挟持”或是“处理掉”老十三。

而老八错就错在没有对老十三下手。

之所以老八会犯这种错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老八太过“心慈手软”,纵有谋逆之意,却无手足相残之心。

正是因为老八的“心慈手软”,才会导致这场逼宫大戏失败;而当初畅春园的那晚,老八也是因此才会被雍正翻盘——

若老八事先安排人看住关在宗人府里的老十三,或是派人秘密处理掉老十三,那么,那晚在畅春园继位的,极有可能就是老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老八之所以会这般“心慈手软”,归根究底,是由两个原因导致的——

其一,便是为“贤”名所困。

正如胡宗宪的那句感慨:“君以此兴,必以此亡”。

老八成就成在了他的这个“贤”名之上,由此收获了诸多人心;而他败也败在了这个“贤”名之上,因为一个“贤”字,就限制了他使用“黑手”,以致他的那些阴谋算计,没有相匹配的手段来实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二,便是心中有顾忌。

看似老八一直在暗中谋划着如何架空雍正,或是将雍正拉下皇位,但在老八的人生字典中,有一些事是断不能做的——那就是自绝于列祖列宗,自绝于江山社稷的事。

正是因此,畅春园那晚,老十三已然出现,隆科多也宣布了传位诏书,可老八仍不愿向雍正跪拜,不愿承认雍正继位的合理性。

直到隆科多说出:

“廉亲王、九贝勒、十贝勒,你们兀自不拜,难道真的不想做大清的臣子了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八听后犹豫再三,这才跪倒在地,承认了雍正继位。

也正是因此,雍正继位后,一直在暗中给雍正找麻烦的老八,见西北战事爆发,虽然他未能推老十四当上大将军王,却仍积极配合雍正调集军需粮草。

当时,老九、老十和老十四,正借着雍正破格录取逛妓院的刘墨林为探花一事,当众听小曲来给雍正难堪。得知此事,老八寒着脸将老九等人叫了回去。

为此,八爷党的内部还发生了一次内讧——

老九对老八说:

“这口气你受得了,我们受不了。八哥,他们借一个考生的事,整夜地羞辱你,又暗中挤兑老十四,楞把一个大将军派给了异性奴才年羹尧,可你呢,还一个劲地张罗着替年羹尧调集军需粮草,八哥,就算咱们不当那个什么总理王大臣,你还是先帝亲封的廉亲王呢!你怎么就呕得下这口气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老九这番话,老八如此说道:

“我不是什么总理王大臣,我更不稀罕廉亲王的爵位,我是先帝的儿子,爱新觉罗的子孙,十几万叛军都打到家门口了,我不会因为自己受了一点儿气,而置列祖列宗的江山安危于不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纵观全剧,老八可能说过很多假话、虚伪话,可老八的这段话却是真真切切的。

在他的心里,虽然装着阴谋与暗斗,但内心深处却还是有一条不可触碰的红线。

而老八之所以不愿意对老十三出手,其真实原因就在于此。

正是因为老八的这一特性,注定了失败是必然的结果,而这也验证了那一句话:慈不掌兵,情不立事,善不为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卿心君悦,一部剧,一群人,一个草台戏班子!看戏!说剧!品人!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