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皮炎、痱子,夏季皮肤病高发?教你如何高“疹”无忧

夏季气候炎热,虽然不容易感受风寒,但也是皮肤过敏的高发期、加重期。在这个季节,人的皮肤上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疹子”,红红的一片,不仅影响美观,也影响着大家的皮肤健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为什么夏天容易得皮肤病

说起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当之无愧。它覆盖于人体表面,可以说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正是因为如此,其更容易受到气候以及环境的影响。

而夏季天气炎热;降雨多,湿度大;光照强;容易刺激皮肤上的汗腺分泌。如果衣物不够轻薄透气,皮肤就会长时间处于高温潮湿闷热的环境下,被汗液刺激,使其屏障功能减弱。

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李红兵称,高温潮湿环境容易滋生细菌等微生物,且该季节蚊虫处于繁殖期,活动频繁,加之皮肤屏障受损,自然就更加容易发生皮肤疾病了,而且非常容易出现过敏性皮肤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哪些皮肤病是夏季多发的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聊聊这回事,再来说说又该如何防治。

二、如何防治夏季高发皮肤病?

1.粟粒疹

该疾病好发于儿童,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痱子。这个疾病发生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汗出多了。气温升高,汗腺就会开始工作,如果汗液分泌过多,皮肤短时间无法蒸发走,就会让角质层浸渍肿胀,从而堵塞汗管,汗液更加流不出去。

这样就会导致汗管内压力增高,发生破裂,滞留的汗液就外渗周围组织,形成了我们肉眼所看到的丘疹、水疱。这其实也是皮肤出现炎症反应的一种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解了疾病发生的原因,预防就会简单很多。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皮肤科周聪和主任指出,主要注意两个点,一个是保证室内通风散热,改善闷热环境,通风则可保证皮肤汗液的蒸发加快。

还有一个就是保证身体的清洁干燥,切断丘疹出现途径。所以需要每天洗澡,衣物也应多选择轻薄透气的面料,版型要宽松一些,方便保持干燥。

如果已经出现了疹子,可以使用痱子粉、炉甘石洗剂等外用药物;出现脓疱则可选用2%鱼石脂炉甘石洗剂。如果瘙痒明显,还可以口服抗组胺药物;脓疱出现发热等感染症状,则需尽快就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虫咬皮炎

夏季昆虫活动频繁,被叮咬的可能性很高,特别是在户外活动的人群。而且人体表面的水分、温度,甚至汗液中的乳酸都可以吸引蚊虫。除了常见的蚊子,螨、蠓、臭虫等都可叮咬引起皮肤损伤。

在叮咬后,患者皮肤上会出现针尖大小的咬痕,并感到瘙痒。根据个人体质以及虫体毒性,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皮肤水肿、风团样丘疹、瘀斑、水疱,这些都属于皮肤过敏反应。

所以在野外工作或者游玩时,要注意使用含避蚊胺成分的驱避剂;并且要穿长衣长裤,减少皮肤暴露面积。宠物则需要定期灭虫,少去野外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西医治疗多使用肌注或口服激素例如泼尼松。中医则可采用外用药物治疗,例如鲜马齿苋捣烂敷患处等。杭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李丽萍采用穴位点刺放血联合肌内效贴治疗亦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患者主要是外受风热毒邪,蕴结皮肤,更与气血相搏于腠理之间。选用相应经脉的腧穴进行放血可泄热活血。比如,肺主皮毛,选用肺经尺泽则可清泄风热。

3.湿疹

祖国医学认为,湿性粘滞。所以该邪致病,病程多缠绵难愈。该疾病亦是如此,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还容易转为慢性,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疾病初期多有明显的渗出倾向,简单来说就是“搔抓流水”,并且瘙痒剧烈,严重甚至可以弥漫全身,继发感染。

该疾病的发生或与人体皮肤免疫功能失衡有关。我们的皮肤上其实栖息着许多微生物,Witte M等人在国际一流期刊《皮肤科医生》发布的文章称,这些微生物可以与皮肤以及外界环境相互作用,并形成一种生态平衡,若其中比例失衡,则可引发疾病。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牟韵竹以2017.1-2018.6期间本院收治的60位湿疹患者为对象,分析其皮肤上感染病变菌的分布以及免疫力变化。最后发现金葡菌、马拉色菌定植是该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

所以在预防上,要减少环境对皮肤的刺激,保持皮肤的清洁与干燥。一是要做好防晒,避免皮肤屏障受损;二是要避免接触致敏物质,例如动物皮毛、花粉、尘螨等。日常也要注意皮肤清洁,穿宽松透气的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皮损渗出不多,可以外扑止痒粉、糖皮质激素霜剂,渗出较多则可使用3%硼酸溶液或者马齿苋水剂。该疾病主以湿邪为患,还可以选择内服方剂,例如参苓白术散、除湿胃苓汤等以健脾祛湿。

其实,皮肤疾病的发生不仅与环境有关,还和作息、饮食、情绪有很大关系。所以,夏季皮肤病频发,大家除了要做好针对性预防以外,还应该注意保持良好情绪以及起居习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1]刘亚杰,李丽萍等. 穴位点刺放血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虫咬皮炎验案一例. 中国乡村医药, 2024,31(08):34-41.

[2]Witte M, Thaci D. Psoriasis and the microecology D] . Hautarzt,2019,70(6):416-421.

[3]Mcloone P, Warnock M, Fyfe L. Honey: A realistic antimicrobial fordisorders of the skin JJ . J Microbiol Immunol Infect, 2016, 49(2):1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