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历经了40余年的尘封岁月后,一封出自前美国中情局局长杜勒斯之手的秘密报告,终于按照《信息自由法案》的要求,得以重见天日。

也正是伴随着这封秘密信件的曝光,一个发生在40多年前的“骗局”,由此得以大白于天下。

而当这个消息飘洋过海传递至大洋彼岸的中国,一位正在上海市担任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的古稀老人笑了。那份笑容仿佛在说:“美国和韩国的特工都被我们给骗了!”

电文的内容是什么?这位老人又是谁?他和那封杜勒斯的电文之间,究竟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军事冒险?一封电报泼了美军凉水

时间回到40年前,那时的朝鲜半岛上,中朝与美韩之间正燃着熊熊的战火,在数次碰撞后,双方你来我往,俨然已经打红了眼。

在五次战役结束,巨大的牺牲使得中美双方不得不渐渐沿着北纬38度线形成对峙,然而,这种对峙对美军而言,却是一种侮辱与煎熬。

为了重拾美军荣耀,也为了打破僵局以迅速赢得战场上的胜利,当时间来到1953年,美国陆军参谋部便动起了歪心思。

论及志愿军参战之前的朝鲜战场,仁川登陆无疑是一个转折点。一开始,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的南进,结果,待到美军仁川登陆,便兵败如山倒,直至志愿军入朝后才勉强把战线稳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成功案例,一个在朝鲜东海岸登陆的计划就被美军参谋部提出……按美军登陆计划中的描述.

“朝鲜东、西海岸,可支持登陆的地点有720多公里,一旦我军登陆成功,中共及北韩必然向北退却。”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计划,总的来看,也完全有可能一举达成结束朝鲜战争的战略目标。一时间,不少美军高层皆是怦然心动,继而鼓吹起什么“第二次仁川登陆”起来。

当然,接着很快,一封来自华盛顿的消息就泼了这群美军高层一盆凉水。没错,这则消息,正是那封杜勒斯递交给艾森豪威尔信件中的内容。

“据中央情报局可靠情报,截止至1953年3月,大约有几十万人被布置在美方可能会登陆的地区,一旦有迪庆出现,可以立即投入海岸地区作战……。”
“毛泽东亦指示邓华:‘决不准许敌人抢滩登陆,一旦发现敌人,就要坚决将他们消灭,绝对不准敌人在我侧后建立一条战线。’”
情报来源?南韩高级情报组“功勋卓著”!

众所周知,一则情报的采信需要多方佐证,单一的情报来源并不能作为情报的证据。

而之所以美国中情局会认可这则消息的可信度,除了长期以来飞机侦察的发现以外,一个长期潜伏在朝鲜的高级情报组提供的消息,也给了中情局信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这个高级情报组,他们是在上甘岭战役打响之前,被美国飞机空投至朝鲜东海岸腹地的。原本的目的,是要在江原道、黄海道交界处的云霞山区潜伏待机,发展情报网,必要时协助美军登陆作战。

只不过,让韩国情报部门大感意外的是,原本他们并未对这支只接受过简单间谍训练的人抱有什么期待。谁曾想,在空投后不久,这支高级情报组就开始向韩国情报部门索要发电机与通信机。

当然,如果仅仅是这样,他们还远不足以取信于美国中情局,美韩情报部门也依旧对这支小组进行考验,至于“考验”的手法,无非是“一紧一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紧”,就是突然提前补给时间或突然变更补给地点,用紧凑的时间考查情报组是否真在当地潜伏。“松”,则是偶尔停止对情报组的补给,观察对方是否存在不满情绪。

经过这一松一紧的考验,美韩情报部门又不断对这支小组提供的消息进行验证,并通过其他途径获得佐证。

比如在1952年12月,这支高级情报小组提供了打完上甘岭的15军的转移路径,而经过后续的空中与无线电系统侦察,美韩果然发现15军已经转移至朝鲜东海岸。

至此,这支情报小组终于获得了信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逆用敌台,丁公量和他的“世纪骗局”

然而让美韩情报部门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个十分得力的先锋小组,实际上在空投后没几天,就被驻守在当地的志愿军九兵团全数抓获,并被交予文章最开头那位老人丁公量处理。

说起这位丁公量老人,他出身于新四军,在抗战时期长期从事保卫工作,曾一度与其他同志打入日本宪兵队内部,策反60多名日本人的密探。九兵团入朝时,他担任第九兵团保卫部部长一同入朝,继续活跃在保卫战线上。

在那支情报小组被抓获后,丁公量从俘虏口中问出了该小组每月与本部开通联络的时间、频率、呼号,以及密码本的使用技术,继而摇身一变,与几名保卫系统的同志一起组成“逆用组”,充当起南韩情报部门的高级情报小组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为南韩的“特务”后,深谙情报系统工作的丁公量深知,“逆用组”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敌方情报部门的信任——很明显,他们成功了。成功之后,他便开始通过联络影响敌方的战略判断,进而为妄图冒险的美军设下一个“骗局”。

1953年1月初,敌特总部部电令“高级情报组”,要他们侦察志愿军驻军的情况,这俨然是美军在为登陆作战做准备。

而值得一提的是,虽说早在去年中央就下发了《准备一切必要条件坚决粉碎敌人冒险登陆》的指示,但是在1953年的一月初,志愿军与朝鲜军民建造的岸防工事还比较薄弱,兵力也尚未部署妥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倘若美军仓促来攻,我军自然只能仓促而守,欠缺必胜的把握。

于是,为了迷惑对方,丁公量先是拖延消息回复的时间,而后又在回复的侦察报告中写道:“敌人部署在东、西海岸的兵力达30万以上,兼有两个军的机动兵力。”

又言:

“敌在东、西海岸修筑了大量的坑道防御体系,仅第一道阵地纵深达30公里以上,其后还设有二至三道防御阵地,且储存的粮食足够吃上八个半月。”

最后,丁公量还不忘演戏演全套,情真意切的补上一句:

“我们搞到了敌人的大米,全组已经转移并深入潜伏待机,盼我联合国军,尽快出兵赶紧打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言止于此,虽然敌人妄图打入我军内部了解情况,可是却万万没想到,他们所期盼的情报,却成为了我党打向敌人的“子弹”。

在这次丁公量提供的电文中,他把新旧、虚实、真伪不定的消息一并发往敌台,将尚未部署到位的30万大军说成枕戈待旦许久……这无疑给了对方一个周沅君海防力量强大的画面。

有了这样的消息,再加上敌方通过空中侦察发现海防阵地上的确人头攒动,美韩自然把志愿军海防充足信了七八分。在志愿军侧后登陆的军事冒险,也自然“搁浅”。

这般将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也难怪在日后得悉那则档案被公开后,丁公量老人会笑得如此爽朗。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