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大桥镇“大桥”之名的千年传承

张广世

大桥镇,位于扬州市东南方,距城约30公里,长江北岸,滨江依淮,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东线取水口,也是江淮生态长廊的南端区域。历史大桥,人文大桥,幸福大桥,是一处“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好地方。2014年被命名为第六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蜚声海内外!

大桥地区,约自汉开始逐渐成陆,为长江三角洲沙土层冲积平原。

隋唐时期(唐开国在公元618年),大桥地处江海交汇处,那时大桥地区已有先民在此生活,并形成了一定的自然村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万历江都县志》载:“营寨 宋江都乡兵山水寨凡十四所……”。1127年,宋高宗即位,宋室南渡以后,建炎元年十月将都城迁于扬州。宋高宗建炎年间始建砦兵(寨兵),两淮地区大建山水寨,以抵御金军,“大桥山寨”乃那时所建。山水寨一直沿用到明朝, 《嘉靖惟扬志》卷十军政志载:“禁军六寨厢军三寨……江都乡兵山水寨……大桥寨……”。

明代平江伯陈瑄于永乐七年(1409)开凿白塔河(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它从宜陵分运盐河水南出长江,以备运河出江、淮水泄江之用。宣德六年(1431)八月,宣宗皇帝“命瑄役夫四万五千余人浚之”,“骊浚旧道”后,又于宣德七年(1432)在白塔河上“建新开、大桥、潘家、江口四闸,以备蓄泄,以利江南漕运”(《宣宗实录》)。

《明史·河渠志》亦载:“正统八年(1443),巡抚周忱定议……筑坝白塔河之大桥闸,以时启用。”周忱提出在大桥筑坝,以便水盛时引漕,枯水时关闭,白塔河得以又季节性地恢复了行漕的功能。

《嘉靖惟扬志》载:“镇市宋瓜州镇……扬子桥镇……大仪镇……国朝江都在城市东南……宜陵镇市大桥镇市”。《万历江都县志》载:“镇市 国初镇载旧志者三……维扬志增者十……大桥镇市。”《雍正江都县志》载:“按江都宋有三镇瓜州扬子桥大仪是也,明增镇市者十……”,按照史志,明正式建“大桥镇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历江都县志》载:“嘉靖间领以十区共辖百十八里……曰顾家区……大桥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到宣统末年,一直沿用大桥镇之名。据《康熙江都县志》·卷之三镇市载:“镇市 瓜州镇……大桥镇……”。《雍正江都县志》·卷之七镇市载:“镇市 瓜州镇……大桥镇在城东五十里……”《乾隆江都县志》·卷之三镇市载:“镇市 瓜州镇……大桥镇在县东六十里……今为大镇”,《嘉庆重修扬州府志》·卷之十六都里载:“大桥镇在城东六十里……今为大镇”,《民国江都县续志》·卷之一市镇载:“右东路 湾头镇……大桥镇在县城东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朝朱江独资在大桥镇白塔河上建“大桥”以后,河上的“大桥”也被称为“带桥”,据《雍正江都县志》·桥梁载:“大桥在城东五十里,今为大桥镇,一名带桥”。当时的带桥指的是桥梁。后人将大桥镇称之为“带桥”,大桥片的老人一直至今都有人这么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2年(民国元年)建大桥市,属第五区辖。

1931年(民国二十年)撤市设镇,大桥镇分为大桥、青龙、仁寿三镇。

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江都县分为江都、邗东两县,大桥镇属邗东县谢桥区。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江邗两县合并,大桥镇仍属江都县谢桥区;同年谢桥区撤销,大桥改属曹王区。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仁寿、青龙、大桥3镇合并为大桥镇。

1958年改设大桥人民公社。

1959年析出中闸区域另建中闸人民公社。

1961年析出花荡区域另建花荡人民公社。

1962年,原大桥镇地域析出,复为大桥镇。

1964年析出新塘大队另建杨墅人民公社。

1973年杨墅公社划并大桥镇辖。

1983年,政社分设,改置大桥乡。

1984年,撤大桥乡改大桥镇。

2000年中闸、昌松二乡并入大桥镇。

2005年花荡、嘶马二镇并入大桥镇。

至今,大桥镇一直沿用“大桥”之名。

综上所述,据目前所发现的史志得知,大桥镇的“大桥”之名始于于宋高祖建炎(1127年-1162年)间的“大桥山寨”,而在这之前“大桥”之名或已有之。明宣德七年(1432)在白塔河上“建新开、大桥、潘家、江口四闸,表明明初期“大桥”之名还在用,在“白塔河”开浚后,大桥建成大镇,故在明嘉靖惟扬志上出现建制 “大桥镇”名, “大桥镇”名一直延续至今,大桥镇“大桥”之名传承已近千年。

作者简介:张广世,男,1966年10月生,江都吴桥人,革命烈士之后,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从事教育工作,爱好文学艺术,喜欢学习研究地方文史、风土人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