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父母都会抱怨孩子“屡教不改”,总是在同一件事上反复犯错。比如:功课催了一百遍还是不写、不让玩手机还是偷偷玩、房间永远凌乱不堪……特别无法忍受的是,批评也好,责骂也罢,孩子总是“犟”在那里,沉默不语。这种反应落在父母眼里无疑是“火上浇油”,他们会觉得孩子既没有听自己,也不尊重自己。为了“纠正”孩子,父母便会用更大的嗓门,甚至配合“肢体语言”来教育孩子,那么这样做真的有效果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晓霆表示,有时候,孩子沉默,并不是“藐视”家长,而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很多家长曾把孩子的“回应”视为“顶嘴”“敷衍”,与其“激怒”父母,孩子宁愿选择更为安全的方式——“沉默”。

当孩子用沉默来应对批评,他们的大脑已自动转入“逃生机制”,所有注意力都放在了观察家长的情绪上,盘算着如何才能逃过这一劫。

“有些孩子会将父母的怒火视为阶段性的‘情绪释放’,他们对我说,妈妈最近心情不好,让她骂几句,等她气消了就好了……”王晓霆告诉记者,当孩子对父母的吼叫习以为常,他们自然而然就“免疫”了,除非父母发更大的脾气,才能引起他们的注意。

有些孩子还会对家长时而严厉、时而放纵的教育方式感到困惑:为什么假期可以玩,双休日不可以玩?为什么在爷爷、奶奶家里可以,在父母家里就不可以?……他们的沉默,也是对规则、边界的迷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外,我们在吼骂孩子时,总会夹杂着一些负面语言,比如“你真差劲”“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没用的东西”……这种负面语言,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糟糕的暗示,会引发他们的自卑心理,甚至自暴自弃。

以“沉默”来对抗父母责骂的孩子,还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极度缺乏安全感。当他们表现得“不听话”“不优秀”“不聪明”“不配合”时,家长展露无遗的失望、冷漠和嫌弃,让他们终日处在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感中。

那么,面对孩子的不当言行,作为家长应当如何引导呢?王晓霆建议:

(一)与孩子讨论彼此的感受与需求;

(二)通过协商的方式,找到彼此都赞同的解决方案;

(三)拥抱孩子,告诉他无论碰到任何问题,都会陪他一起面对。

 心理疗愈小锦囊丨孩子被责骂时,为何总是“沉默”对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心理疗愈小锦囊丨孩子被责骂时,为何总是“沉默”对抗?

(点开短视频,内容更精彩)

记者 / 张雯婧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网络

视频 / 张雯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