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对扫兴的父母有多么令人窒息?

在网上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女子佳佳(化名)买彩票中了600元,打视频电话向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

妈妈听了后,一边笑一边感叹:“我女儿运气真好!”

笑声太响亮,引来了爸爸。

结果,爸爸阴沉着脸说:

“有什么好高兴的,这是赌博,你看着吧,中了600元,以后不知道要输进去多少。”

隔着屏幕,佳佳都感到了压抑。

挂掉电话后,她委屈地掉眼泪:

“不过是偶然的幸运,我爸就预设了我是没有自制力的赌鬼,他这番话让我瞬间觉得,这600元不是幸运的奖赏,而是通往罪恶深渊的门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佳佳说,她的爸爸有种技能:

用一句话就能让正在兴头上的自己立马平静,张口让自己的快乐立马消失。

小学二年级,她数学考了99分,是班里的第一名。

当她满心欢喜地向爸爸分享,并讨要奖励的时候,结果爸爸却变了脸色:

“考了99分有什么好奖励的,还在这跳什么,不去看看那一分儿错在哪里,小心骄傲得退步了别人下次超过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等到上初中,她参加了小学同学聚会,每个人需要拿出来50元。

聚会结束,爸爸问她在聚会上都吃了些什么,她细述了一遍,结果遭到爸爸劈头盖脸的训斥:

“每人50就吃那么些东西,家里的钱又不是大风刮来的。”

再后来上大学,国庆节那天,她用自己攒的钱去西安旅游。

谁知道,刚玩一天爸爸就打电话让她赶紧回家:

“一个人去那么远地方干嘛?女孩子又不安全,什么时候回来?

家里忙得脚不沾地,你弟弟也跟着收秋,就这都人手不够。

我们这几天累得要命,你赶紧回来少让家人担心你…”

从小,佳佳一直生活在爸爸的“扫兴”中,习惯被爸爸主宰情绪,甚至产生了一种不配得感。

好像她不能太高兴,只要她太高兴,爸爸就会不高兴。

对此,很多网友深有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网友所说的那样,很多父母的神奇之处在于:

和他们分享快乐,快乐就会消失。

向他们倾诉烦恼,烦恼就会加倍。

说起来,这些父母爱孩子是真的,可伤害了孩子也是真的。

他们总是把最难听的话,说给自己最爱的人。

那些活得拧巴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个扫兴的父母。

扫兴式教育,既“绑架”了孩子对父母与生俱来的爱意,也打击了孩子的自信与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那些自信的孩子,背后一定有捧场的父母。

54岁的陈雅翔,因在社交平台上记录帮女儿抚养流浪猫的日常,获得无数网友喜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和女儿的温馨日常。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只考了50分,是哭着回家的。

当时他看到分数确实有点着急,三年级考80不难吧?

只考了50分这可咋办?

后来一看题目,奥数题,到处都是坑。

他转头就跟女儿说:

“不要紧的,这题目爸爸也不会做,别哭了以后再来过。”

那次考试过后,去开家长会,老师说这是孩子们有史以来考得最差的一次。

接着,老师问家长,打过孩子的有多少?

接近一半的人举手了。

骂过的有多少?

一半又举手了。

她问不打不骂的有没有,全班就陈雅翔一个家长举手。

问及原因,他说:

“我看了试卷都不会做,小朋友肯定不会的。所以我认为考得不好不是小朋友的问题,而是试卷有问题。”

班主任听到后,啪啪鼓掌。

班主任说,只有这位爸爸认真看了试卷,其他家长只看到了分数,没有真正关心自己孩子。

从那以后,陈雅翔的女儿在班上有了个外号——“幸福宝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绩不好就是坏小孩吗?

陈雅翔从不这么认为。

他最欣赏自己女儿的地方就是自信心强。

小时候,女儿跟其他小朋友下棋,其他小朋友输掉了会哭。

但他的女儿从来不哭,输了就说再来一盘,抗打击能力特别强。

还是小学三年级。

女儿因为去水池摸鱼错过上课铃声,被罚写检讨,老师把他叫去学校。

女儿写的检讨书,令他至今难忘。

“那么小的孩子,原因和改正计划写得清清楚楚。”

当着老师的面,他跟女儿说:

“事情你做得不对,但检讨书写得不错,逻辑清楚,反省很深刻。”

女儿挺直身体,瞬间底气足了。

老师很生气,不停朝他翻白眼。

更令人意外的是,从学校出来后,女儿突然跟他道歉,说对不起,以后不会再这样做了。

女儿喜欢漫展,陈雅翔虽然不懂什么是漫展,但只要有空,他就会陪女儿参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习惯,直到女儿上大学都没有断过。

在女儿眼里,爸爸是她最好的朋友。

比起责备和羞辱,赞美和尊重的语言的确会让孩子更喜欢。

很多时候,父母的语言往往比任何教育方式都管用。

你说的话是什么样,孩子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一个不扫兴、会捧场的父母,抵过所有伟大教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网上看过一个话题:

拥有不扫兴的父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网友们纷纷写下自己的故事。

一女孩发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工资,毫不犹豫地给妈妈买了眼霜。

妈妈收到眼霜后,不但没有说她浪费钱,还群发给亲朋好友,炫耀自己有一个孝顺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年的时候,女儿染了一个很夸张的发色。

要去亲戚家拜年,女儿怕被亲戚指点,问妈妈要不要把头发绑起来稍微遮一遮。

结果妈妈跟她说不用,还夸赞她发色很好看。

“年轻就应该多姿多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了一天的课觉得好累,跟妈妈发微信说要去酒吧当DJ。

结果妈妈当场支持,还说只要你健康开心活着,不违法,做什么都可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妈妈发现女儿偷偷写小说,不但没有制止,反而发到了社交平台上,帮助读者在线催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儿清晨起床,说要做鸡蛋羹,自己打蛋,自己收拾厨房。

妈妈并不吝啬夸赞,大声地说孩子你真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儿想去澳门看爱豆演唱会,抢到票后分享给爸妈。

爸妈看到后,发了恭喜的表情包,还为女儿报销路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门旅游,跟爸妈分享美照和美食。

没有被骂浪费钱,也没有被说外面的饭不干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孩子的底气,来自父母的支持。

正如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的那样:

“让一个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觉,就是原生家庭最好的祝福。”

只有当孩子能够尊重自己的喜恶时,才能选择好去过怎样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学五年级有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文章大概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美国知名编剧、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八九岁的时候,写了第一首诗。

母亲看了后眼前一亮,说:精彩极了!

然后他满心期待的等父亲下班,希望父亲也过目一下。

结果,下班回家的父亲看了一半直接扔掉,说:糟糕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巴德伤心地冲到自己的房间,痛哭起来。

而客厅里,留下了父母的争吵。

多年后他再回过头看那首诗,确实相当糟糕。

父亲说的也没错。

但他更感谢自己的母亲。

因为后来多次,每当他拿起作品给父亲看,总会换来父亲的否定。

但母亲总是一如既往的鼓励自己,正因如此,自己才一直坚持写作。

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仔细想想,这跟我们今天的“扫兴”和“认可”式教育又何其相似。

文末巴德写道:

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可细想一下,如果巴德的母亲和父亲一样,在她的童年只留下“糟糕透了”,如今会是怎样呢?

我想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甚至性格可能也会变得懦弱自卑。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失望性情感隔离”

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指由于童年长期遭到忽视、依赖得不到回应,干脆就把内心隔离起来,以此避免让自己再次受伤害。

长大后,自然也会与父母越来越疏远。

所以,当很多父母不断抱怨“孩子和我不亲”时,不妨回头看看:

那些年,当孩子一次次敞开心扉的时候,你又是如何冰冷回应的?

人生在世,遇到的外部打击与挫折已经够多。

很多时候,支撑着我们走下去的就是身边人的认可与鼓励。

莫言说过一句话:

“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世上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优秀,也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差劲。

所以,不要吝啬于夸奖,以及表达对孩子的赞美。

想方设法让孩子明白:

“你值得所有的美好。即使遇上挫折,也要学会乐观面对。”

毕竟,父母子女一场,终将是一次渐行渐远的旅程。

多留一些爱意、多收藏一些幸福,用恰到好处的赞扬激励孩子。

做个“不扫兴”的父母,成为孩子成长路上最忠实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