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是孩子前路的“灯塔”可以照亮孩子的路,让他看清这个世界。所以,构建好的母子关系胜过一切。

——萨姐

作者:暖心

知乎上一个女孩问:和母亲相处很窒息,说不出话是为什么?

她说,自己很不喜欢和妈妈相处。

和妈妈出门时,她会一直唠叨个没完;

爱吹嘘自己,又瞧不上别人,对人各种偏见;

情绪不稳定,总是爱骂人,还会在爸爸背后说他的坏话;

进房间从来都不敲门;

喜欢自作主张,什么事都不会问遇见,一点都不尊重人……

女孩说:我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有时候内心真的很扭曲,既想爱她,又怕和她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世界上真的没有孩子不爱妈妈的。

母子关系之所以会走入“负向距离”通常是由妈妈决定的。

父母的爱越正确,孩子越愿意去靠近;反之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不正确,只会将孩子越推越远。

尤其是这几种爱,就像“毒刺”一样,影响孩子的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第一根:

父母永远不满意

我有一个朋友,本来是很优秀的一个人,但是她的母亲却一直在挑剔她:

“天天这么懒,以后怎么办?”
“怎么才考95,是不是又没认真?”
“考第二名你还有脸出去玩?”

其实,她已经很不错了,年年都是三好学生,可是她的妈妈永远都对她不满意。

有一段时间她觉得很挫败,她总是问“我是不是特别不好?她才不喜欢我?”

所以她在母亲面前总是唯唯诺诺的,生怕一做得不好,又被挑剔。

有一种妈妈属于“完美型”的母亲:总喜欢挑剔孩子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永远对孩子不满意。

孩子考得好,她们会说:一次好成绩,有啥高兴的?

做错了事,会打击嘲讽孩子:怎么这么笨?这点事都做不好?

也许这是妈妈们眼里的“反向激励”,可它在孩子眼里就变成了另一种语言“我没有用”。

《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一书中说:

“父母对孩子的苛责,伤人的态度,偏见,以及不合理的期待,都会内化在孩子的自尊感中;从而形成一种反自我的内在声音。”

这样的声音可能会是“我很笨”;也可能是“我不值得被爱、我很差劲、很笨…”。

最终:

孩子会在自我贬低中开始“讨好”父母;

又或者是因为在被挑剔的环境下与母亲隔阂越来越深,从而走上叛逆、反抗的道路。

就像一位网友所说:当我尝试着用母亲喜欢的方式生活,但依然无法让她满意时,我就不再想对她表达自己的感受。而是等到拥有独立能力的那一天,才会以最快的速度逃离家庭。

不被肯定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找安全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第二根:

在意面子,忽视孩子感受

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高考落榜很失落,他进行了自我安慰:不念大学也一样,以后上了专科再努力考本科也是一样的!

可是,他的妈妈却气愤地说:

“你考不上,我这张脸往哪儿搁?必须去复读,明年继续考。”

一股命令的语气,却满嘴都是自己的面子,忽略了孩子背后那颗努力过后而破碎的心。

父母爱面子的背后,伤害的却是孩子的“里子”。

就比如:

当孩子在外面闯祸、犯错的时候,不管三七二十一,劈头盖脸就是一巴掌,生怕别人认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

这时候,你却不知道父母摧毁的是孩子的自尊,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自卑!

孩子内向不爱说话,妈妈会为了挽回面子这样说:唉,这孩子,在家说了多少遍让她出来大方一点,还是这样,不知道像谁。

这句话,更像是认定了孩子的缺点,会让她变得越来越唯唯诺诺、自卑敏感。

一旦父母太爱面子,很容易戳伤孩子的内心。

如果因为面子炫耀孩子,只会让他变得自私自大;

如果因为面子打击孩子,就是摧毁孩子的自尊。

好的父母,会将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照顾好孩子的“里子”,你会永远被他信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第三根:

孩子一说,就“捂”住耳朵

有很多妈妈,在孩子面前就是一个急性子:

孩子刚张开嘴说一句话,就噼里啪啦地说个没完。

孩子有点不舒服妈妈就骂她“你哪是不舒服,你就是不想上学”。

孩子被别人欺负了还没解释,妈妈就说“你做了什么坏事,让别人讨厌你。”

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往心灵的路。”

一个不懂得倾听的母亲,很难走进孩子的心里。

在《陪读妈妈》这本书里,有一位妈妈就是一个专制型的妈妈,从来不会多听孩子说一句,每次孩子有点事,她就说一大堆:

“妈妈这么辛苦地工作为什么?”

“不就是为了让你得到最好的教育,上最好的学校,让你吃好住好,妈妈都是为你好。”

她的不停唠叨让儿子忍无可忍,最终把儿子逼得摔门而去,甚至不惜和朋友导演了一出“校园暴力”事件,反逼妈妈。

倘若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捂”住耳朵,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注自己、不爱自己。

因为没有被爱,所以他会封锁心门。

有教育家说过:父母“会听”比“会说”更重要。

倾听,是亲子交流中最好的情感流动,它会让孩子感知爱、接纳、尊重。

父母把“听”放在“说”的前面,去感知孩子的喜怒哀乐,不仅能让你看见孩子,也会让你去理解孩子。

因此,父母千万别将孩子“拒之门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第四根:

总想控制孩子

《少年说》中有一个叫“孔凡粤”的孩子说她有一个“窒息”的母亲:

妈妈不允许我交朋友,也不允许我出去玩;

她为我做计划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大到上课下课,小到吃饭上厕所, 没有一件落下。

她觉得,自己一点空间都没有。

放假的时候想睡懒觉,妈妈都会像催命符一样早早叫他起床。

这让她的压力很大,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

但是,她的妈妈却认为“她太小”,所以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殊不知,妈妈的拒绝+控制式育儿,只会伤害孩子。

武志红老师曾提出“共生绞杀”理论:

指的是在两种关系中,一个人完全变成满足对方需求的工具,而另一方则变得完全没有自我;

两人甚至对对方产生病态的依赖,就这样带着痛苦与怨愤纠缠在一起。

如果母亲扮演着“决策者”的角色,那么结果是:

阻止孩子的兴趣爱好,会让孩子失去自我;

限制孩子的交友权利,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为孩子制定严苛高强度的学习计划,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学习。

父母不应该做孩子的审判长,而是把孩子的内心想法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为孩子保驾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第五根:

只对孩子提要求

贵州一名13岁男孩,平时特别喜欢玩游戏,父母怎么管都没有用。

有一天妈妈回到家,看到他又在玩手机,妈妈一时没忍住,动手打了他。

结果,男孩不仅没有反省自己的错误,还站起来和妈妈对打。

后来询问原因,男孩的一番话让妈妈顿悟:

“爸爸妈妈平时特别喜欢打麻将,很少花时间照顾我。有时候回家拿着手机刷个不停,为什么我就不能做这些?”

所以你看,很多时候,父母说100个道理,远不如你的行动带给孩子的影响大。

有些父母认为,只要我们要求孩子就可以了,但是“严于律子,宽于律己”的父母,往往养不出优秀的孩子。

一项心理研究曾表明:父母的双标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孩子容易产生委屈心理,不信任父母,久而久之就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以激烈而极端的行为来对抗父母。

如果你自己摆烂,就不要希望孩子会好好学习;

你自己要玩手机,就无法控制孩子沉迷于游戏;

不爱学习的母亲,逼迫不了孩子去成长……

每个父母都有一颗望子成龙的心,但要明白:成功的教育,也应该是一场双向的奔赴。

父母应该要先对自己有要求,再对孩子提要求,才能实现亲子关系的双向成长。

孩子最好的“参照物”是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6

第六

情绪不稳定

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中我看到一个情绪特别平和的母亲。

女孩李文秀在城里受挫,于是回到老家投靠妈妈。

晚上,三个人挤在临时搭的大通铺上, 她刚一躺上去,床就塌了。

她以为妈妈会骂她,可是母亲却语气平淡地说:“床塌了,又不是天塌了,还能影响我睡觉”,转身继续呼呼大睡。

还有一幕是:

李文秀因为疏忽,弄丢了患有老年痴呆的奶奶,妈妈知道后没有怪罪她,甚至还颇幽默地说:“对不起啥嘛,我经常把她弄丢,再捡回来不就成了。”

正是因为母亲的好情绪,让李文秀成为了一个优秀,乐观、积极、坚韧的女孩,

也正好印证了那句:妈妈的情绪,决定着孩子未来的走向。

如果一个妈妈总是脾气暴躁,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其实是让孩子生活在“恐怖世界里”。

一位作家分享过的一个经历。

她说:“从我有记忆开始,我就很怕妈妈。她会毫无理由地发脾气,对我大吼大叫,好像永远对我和姐姐感到不满。”

所以,她的生活一直充满恐惧,有时候妈妈的一个脚步声都能让她瑟瑟发抖。

心理学大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曾说:

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情绪稳定的妈妈,养出来的孩子阳光大方,自信从容;

一个喜怒无常的妈妈,会让孩子在恐惧中长大,要么胆小懦弱、敏感自卑,要不就暴躁顽劣。

所以啊,如果妈妈不能掌控情绪,孩子就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7

台湾大学心理学专家洪兰曾说:“母亲是家庭的灵魂。”

这句话告诉我们:母亲关乎着家庭的幸福、也关乎着孩子的命运。

好的母亲,和孩子的关系理应是:能亲密相处,也能和谐独立的。

母亲应该是孩子前路的“灯塔”可以照亮孩子的路,让他看清这个世界。

所以,构建好的母子关系胜过一切。

妈妈要做到:

从精神上去“断奶”,让孩子实现精神独立;

从言语上去重视孩子,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自尊;

从内心深处去“倾听”,理解孩子的感受;

从行动上去影响孩子,让彼此双向成长;

从情绪上去共情孩子,让他能够掌控人生。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