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高考结束,考生和家长们开始着手专业选择与志愿填报。近期,关于“热门”“冷门”专业的话题频频被关注。其中,计算机类专业可以说是关注度最高的一个专业类别。

作为过去十几年来,就业情况和薪资水平遥遥领先的专业,计算机类专业一直是备受追捧的“热门”专业,而近年来互联网公司的裁员潮,则引发了人们对计算机专业前景的担忧和质疑,有人甚至预言计算机专业将成为下一个"土木工程"(进入行业下行周期的“天坑”专业),就业前景堪忧。

在一些平台上,关于计算机专业的话题讨论,动辄就有上百万的浏览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很多家长和考生也开始担心,互联网行业真的不行了吗?未来计算机专业会怎么样?真的会变成下一个“土木工程”吗?

当然,也有人表示乐观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情况到底如何呢?计算机专业还值得报考吗?

01 计算机类包含哪些专业?

在本科专业目录中,计算机类专业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空间信息与数字技术、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新媒体技术、电影制作、保密技术、服务科学与工程、虚拟现实技术、区块链工程、密码科学与技术等多个专业。

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通信工程、信息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区块链工程等专业都是近年备受关注的热门专业,录取分数较高,竞争激烈。其中,信息安全、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更是连续5年上榜就业绿牌专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删

当然,计算机专业作为一个专业大类,其涵盖的各细分专业所学内容及核心研究领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都需要掌握计算机科学的基础知识及编程的基本功,但这两个专业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计算机专业学习技术,是为了改进技术,提高技术,研究出更好的理论,扎实地知道计算机底层是怎么工作的。而软件工程专业学习技术,是为了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什么样的技术来高效地解决问题,更关注应用软件系统开发的方法和流程。此外,不少计算机的亲缘专业,比如自动化、电子信息技术等在教学范围内也有编程等计算机类相关内容,很多毕业生也会成为“码农”。

然而,近两年来,随着计算机类专业培养的人才越来越多,以及“互联网寒冬”的来临,腾讯、阿里等互联网大厂裁员、降薪、缩招等消息频频登上热搜。“计算机是不是要凉了?”“计算机会不会是下一个土木工程?”等声音也开始出现,因此,计算机类专业报考热度也有减退,甚至“变冷”的趋势。

02 计算机专业是不是要凉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任何行业都会经历周期性的波动,互联网和计算机行业也不例外。当前,互联网公司正在经历裁员潮和运营的紧缩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这个行业在经历了前面十几年的疯狂扩张期之后,可以说基础建设已经完成了,开始进入存量市场与优质资源的争夺时期,人员需求势必减少。同时,以ChatGPT和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更使得市场对低端码农的需求大幅减少。此外,随着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科技公司的投资和增长预期也相应降低,这些都会对就业形成冲击。

但恰恰也是因为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在带来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同时,也为计算机行业的迭代突破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可能性。甚至可以说,新技术的横空出世,正在重新塑造整个计算机行业的格局。

在今年 3 月 9 日央视的《对话》•开年说节目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李彦宏语出惊人,他说:“基本上以后不会存在程序员这种职业了,因为只要会说话,人人都会具备程序员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央视《对话》节目

此话一出,引发舆论哗然。有网友表示,所谓的“写代码”只是程序员工作中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则是查看数据库、定位问题、解决问题、与甲方和产品经理沟通、开会、讨论、培训、汇报、设计文档等大量琐碎而繁杂的工作。

实际上,李彦宏的重点在于后半句话,他想强调的是,AI技术将大大降低普通人编程的门槛,一些现在需要由程序员实现的操作,未来普通人靠着AI“使用说明书”也能实现。

此前,英伟达CEO黄仁勋也发表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AI技术缩小了人类的技术差距。如果生成式AI逐渐取代编程的话,编程技术将可能变得不那么有价值了,未来,我们都可以编程。

不过,360创始人周鸿祎对此发表了反对意见:“大模型将替代程序员?未来不用学编程了么?我认为,程序员热十年内不会减弱。尽管未来人人都会用电脑,所谓人人都是程序员,但不同的人用电脑创造的产品完全不一样,AI时代更需要计算机专家和程序员,他们可能是各行各业最有发言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行业大佬们对于程序员职业的未来发展抱有不同的观点,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这波大模型浪潮对整个计算机行业将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低端脑力劳动者和低端码农大概率可能会被淘汰。

实际上,李彦宏在提到“人人都会具备程序员的能力”时,还给出了一个前提——“会说话”。什么叫会说话?我们可以简单的把它理解为与AI对话、提出需求的能力。实际上,很多普通人都还不具备能够真正把话说清楚,把需求理明白的能力,所以懂产品、懂需求、懂技术的复合型技术人才会一直稀缺。

有网友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表示AI大模型将重塑计算机相关岗位的职能和工作,“低端程序员会消失,有创造力的程序员会做大。”“要想不被AI大模型替代,有三条路径是非常明确的:善用工具的人,不可被工具替代的人,以及和工具成长绑定的人。”“机会在走向高处,走向控制AI的算法工程师,走向懂需求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从企业的招聘中也能看到,目前企业已经几乎不招聘初级开发了,而是愿意用高薪吸引中高级开发工程师。据相关报告,我国计算机行业对高端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中高端人才供不应求。以人工智能、大模型、算力等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对IT人才需求仍然在持续放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删

03 “人工智能+”专业,方兴未艾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以快速的迭代不断惊艳着我们。随着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毋庸置疑的是,计算机技术在现在和未来仍是重要的生产力。技术的进步在为行业和从业者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在创造大量基于数字化、智能化的全新需求和就业方向。

去年中央提出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经济”,各行各业正逐步进入“智能+”、“数字化+”时代,这将为计算机相关专业注入新的生机。数字经济本就是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结合与渗透,可以说,未来很难有绝对独立的互联网行业,更多的是“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的新行业,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于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是广泛而旺盛的。

有网友评价,“与其说计算机专业快凉了,不如说计算机专业又一次站在了变革的门口。”

而与AI最直接对口的本科专业——人工智能,及其相关专业,则迎着变革的浪潮,方兴未艾。

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人工智能专业被放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之下,授予工学学位。

2018年,“人工智能”专业首次出现在教育部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中,此后经过五轮增开,截止2024年,共有535所高校(2018年审批首批35个本科专业点,2019年备案180个,2020年为130个,2021年95个、2022年59个、2023年38个,其中含2所重复备案高校)经教育部批准,备案设置人工智能本科专业,是近年来新增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之一。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40所以上的高校成立了独立的人工智能学院。

据高校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推进联盟2023年6月的调研数据显示,人工智能相关专业排名前10的高校为: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此外,大量高校新设与人工智能及大数据相关的各类新兴交叉学科及交叉专业。

今年2月,著名“985”高校南京大学宣布:2024年将面向全体本科新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程体系”,要求南大2024级全体本科新生必修1门人工智能通识核心课。4月27日,清华大学在其113周年校庆到来之际,宣布成立人工智能学院,图灵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期智任该学院院长,聚焦“人工智能核心基础理论与架构”和“人工智能+X”两个重点方向,以高定位和新机制建设中国自主的“AI顶尖人才和原始创新基座”。

事实上,不管从国家最新的专业目录调整,还是各知名高校新增专业的动向来看,计算机与其他学科融合的交叉专业正成为未来的新宠。虽然各高校的具体专业各有差异,但综合来看,这些专业无一例外地、旨在培养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处理能力、人工智能算法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显然,计算机专业不仅不会被淘汰,反而因为新需求的推动而迎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04 电子信息类专业,领跑高薪专业榜

薪资是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近日,著名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发布了2024版就业蓝皮书(包括《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24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从2023届毕业半年后月收入来看,10大高人气专业中,IT相关专业优势明显,软件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达到7061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平均月收入为6534元。这两个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职业均为互联网开发人员、计算机程序员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麦可思

此外,数据显示,本科电子信息类(6802元)、高职自动化类专业(5421元)月收入整体较高。

从具体专业看,2023届本科月收入较高的专业是信息安全(7756元)。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专业,如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7014元)、智能科学与技术(6966元)虽是近年新增专业但表现亮眼,已跻身202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较高专业前10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麦可思

2023届高职月收入较高的专业是铁道机车(5833元)。服务人工智能和制造业产业升级的工业机器人技术(5465元)、机电一体化技术(5446元)、智能控制技术(5427元)等专业就业薪资表现不俗。多个与计算机相关的曾经的高薪专业退出前10位之列。

本科月收入排名靠前的职业主要集中在数字技术相关岗位,其中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的月收入最高,2023届为8305元;高职从事铁路运输、数字技术、智能制造等相关岗位月收入较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麦可思

此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信息技术产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相关领域企业对计算机类人才的需求依然旺盛,且这些专业也具有较强的专业门槛,使其薪酬保持在较高水平。

然而,尽管计算机相关专业前景广阔,但此类专业的开设门槛及学习门槛都比较高。在报考时,一方面,需要认真研究、了解院校的相关资源和实力,如学科基础、师资力量、硬件设备等,这将直接关系到未来的学习质量。此外,还需了解就业方向和校企合作渠道等,了解院校与哪些企业有合作,这些企业的发展前景和岗位情况如何等,这对于未来的就业非常重要。

另一方面,自己也需要有较强的数理学科基础和兴趣。计算机专业对数理基础的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数学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对计算机技术有浓厚的兴趣。毕竟,兴趣是学习最好的驱动力。

05 哪些人永远不会被替代?

实际上,正如我们前面所说,任何行业都有周期性的波动,随着技术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劳动者能力水平的迭代升级,这就意味着,有一些人,甚至一些行业,必然会被淘汰。

人工智能首先替代的不是流水线上的工人,而是重复性的,低层次的脑力劳动者。这些人是谁?末端的大学生就是典型代表。”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这样提醒。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人工智能必将影响所有专业与行业,只不过,主要影响的还是末端的,而不是头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末端会不断放大,可能会从30%推进到70%,80%,甚至90%。但无论哪个行业,或者专业,最优秀的人,人工智能在短期内仍然是无法逾越和替代的。这就是ChatGPT经常被一些专家批评说一本正经胡说八道。但对于普通人,ChatGPT已经足够优秀。”陈志文说。

这两天,拿下数学竞赛全球第12名的中专女生姜萍引发全网关注和热议。姜萍之外,这场数学竞赛也引发关注。作为全球最大在线数学赛事,今年的阿里数赛首创AI挑战赛。统计显示,参赛AI队伍的平均分已达到了人类选手平均水平,但离数学高手仍有较大差距。AI最高分仅为34分,无缘决赛。而历届金奖得主的决赛得分均在100分以上,其中甚至还不乏得满分的选手。

这个事实再次说明,只要我们足够优秀,就不用担心会被AI所取代。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纵观历史长河,科技的发展从未停滞,但人类也在一次次地变革中不断进步,推陈出新。想要不被人工智能和技术替代,我们需要让自己成为随时能回到“源头”、甚至创造新的“源头”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机器。

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唯有保持开放的心态与适应能力;保持对真理和源头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不断自我完善,提升学习能力,终身学习,独立思考,持续创新与探索,方能成为一个鲜活而有生命力的人。同时,更要立足实际,知行合一,在改造和建设真实世界的持续实践和奋斗中,不断锚定目标,调整方向,找到自己在这个真实世界中的位置,用奋斗成就美好人生。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未来属于敢于探索和不断创新的人,愿每一个追梦的少年,都能拥有太阳一般生生不息的力量,用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照亮自己和世界的前路。

本文为中国教育在线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黄卓

部分素材来源:麦可思、微博、知乎、人民网等媒体公开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