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科消灭应该是最近几年两会的热点话题,刑事案底可以消除吗?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网上报道有专家提议建立轻罪前科消灭制度,但即使实施了也不是所有的刑事案底都可以消除。长期以来,我国对如何做好犯罪记录工作十分重视,也就是说刑事案底是永久的,却没有构建相应的前科消灭制度。就目前来看,该项制度仍然摸索中。按照现行刑法的规定,对于依法受过刑法处罚的人,在入伍就业的时候,应当如实向有关单位报告自己曾受过刑事处罚,不得隐瞒。如果要在现行刑法中加入轻罪前科消灭制度,就必然会涉及到新的刑法修正案的出台。

如果没有适当的消灭制度,如果一个人犯罪,无论经过多少年,犯罪前科就会终身伴随他,刑满释放后个人的生活、就业包括子女的升学都会受到重大影响。根据统计,2011年醉驾入刑这十几年以来,每年大约30万人因醉驾受到刑事处罚,总共为社会贡献了几百万的前科人员。一旦贴上犯罪前科的标签,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不仅重大,而且是持久的、终生的。很多轻罪人员,他其实主观恶性并不大,本性不坏,完全可以给他们一个机会重新的融入社会,这不仅体现政府对刑满释放人员的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避免防止刑满释放人员再犯罪。从监狱出来后再犯罪的比例是多少?这个没有一个官方数据,但根据普遍的说法,大概是在10-30%之间。

为什么有的刑释人员出狱后会再犯罪?原因首先是,人是社会型动物,一个人犯罪和自己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社会通过二三十年来塑造一个人,思想行为已经定型,后天矫正难度极大。有的人三观扭曲,好逸恶劳,总想不劳而获,这种观念在他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即便在监狱进行了改造,依然无法彻底消除这种思想,从而可能再次走上犯罪道路。其次,刑释人员在回归社会之后,身边人会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这个人,会歧视他,会让他产生自卑厌世以及报复社会心理。再者,因为有过犯罪记录,企业不录用,文化程度低,没有一技之长,很难找到工作,如果自己创业,创业的资金从哪里来,何况创业是有风险的,一旦创业失败,对他们来说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走投无路从而再次走上犯罪道路。

改造罪犯不仅仅是监狱的事情,而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要在制度层面消除对刑释人员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比如前科制度、刑释人员子女政审问题等,帮助刑满释放人员融入社会,而不是孤立刑满释放人员。要知道,刑释人员改造好了,他们以后就是守法公民。改造不好,以后一旦回归社会,就是深水炸弹,是重大的社会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