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新加坡律师交流项目

上海首期赴新培训团

学习心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者按:

2023年4月,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律师协会与新加坡律政部和新加坡律师公会联合签署了交流合作备忘录。2024年1月18日,上海首期赴新培训团圆满完成了为期三个月的交流学习,这期间,10名上海律师学员深入新加坡律师事务所,实地体验并学习了当地法治环境和司法实践。

学员赴新都有哪些学习心得体会?一起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律师的新加坡法律观察

碰撞、共通与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雅晴

上海搏纳朗盛律师事务所

在近十年的涉外法律服务从业经历中,我曾与众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客户及律师合作。然而,真正设身处地参与不同法系国家的理论和实践,对我这样的执业涉外律师而言,其意义远超法律从业功底的进阶提升,更是全方位了解异国法治文化的一次深层次实践。

2023年10月,我有幸成为首期“上海-新加坡律师交流项目”的一员,在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律师协会、新加坡律政部、新加坡律师公会的协调和支持下,在3个月里亲身体验并深入了解新加坡的现实条件、法律来源及具体的司法实践。充实的各类域外司法实务工作和丰富的沉浸式参观访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更加清晰、明确的法律实践的对照,更是法治文化之间的碰撞、共通,以及业务之间的合作与学习。

交流之初,新加坡律政部精心安排了日程满满的迎新周(Orientation Week),我们参与了中新争议解决论坛,与新加坡律政部、新加坡法律协会、新加坡总检察署(AGC)、新加坡知识产权局 (IPOS)等机构会谈,走访了新加坡最高法院的国际商事法庭(SICC),听取了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SIAC)、新加坡国际调解中心(SIMC)的宣讲,参观了新加坡证券交易所(SGX)、企业发展局(EDB)、新加坡海事及港务局 (MPA)和新加坡海事仲裁院(SCMA)等等,还受邀前往Tan Kok Quan Partnership、K&L Gates、Drew & Napier、PD Legal、Incisive Law、TSMP Law、Wong Partnership等律所参观交流。在紧张有序、友好全面的一场场学习交流中,10名上海律师学员迅速地加深了对新加坡法律服务市场的了解,对新加坡律师执业的现状有了新的认知,也为接下来的律所实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中国-新加坡国际商事争议解决论坛

迎新周之后,我进入Tan Kok Quan Partnership(陈国洸律师事务所,以下简称“TKQP”)实习,有幸与TKQP的多位争议解决合伙人律师和顾问一起参与了不同性质多个案件的仲裁及庭审,协助公司法顾问律师Choo Li Li处理中国公司在新加坡的法律事务。除此之外,为加强两地法律沟通交流,TKQP专门安排了不动产顾问律师Tng Peck Chin讲授新加坡不动产的相关知识。交流结束的前一天,我还随同合伙人Paul Seah及Siew Guo Wei律师参加了一场三位大法官主持的庭审。

看似漫长的3个月,在这些精心规划的日程中匆匆过去。2024年再回望彼时,仍然能够感受到TKQP对待律师学员的真诚和用心,这一切都让我在整个交流期间收获颇丰。

随着交流活动的慢慢铺开和实际工作的深度参与,我逐渐认识到,尽管上海与新加坡相隔约4000公里,需要5个多小时的航程,但它们作为东亚地区的两个重要司法中心,存在着许多相似、共通之处。正因为此,当我抵达新加坡之后,出乎意料地发现,之前预期中可能会遇到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并没有那么显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加坡夜景

01

文化的碰撞与共通

从语义本身来看,广义的“文化”其实就是指“普遍的生活方式”,具体如:行为习惯、社交礼仪、节日庆典、风俗习惯等行为文化,法律制度、政治体系、经济模式等制度文化,语言、文学、艺术、哲学等精神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看,上海和新加坡的“普遍的生活方式”有很多相似之处,尤其是兼容并蓄的多元文化,更是两座城市最明显、最直观的特点。

作为中国的国际大都市,上海既保留了深厚的江南文化底蕴,又融入了近代以来开埠通商带来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印记,形成了更加侧重于本土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相结合的独特海派文化。上海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人才和移民,形成了以汉族居民为主体、多元化的人口构成,很多(新)上海人具有多城市、多地区甚至多国家的生活背景。

新加坡由于多元种族的特点,其文化包含了中华传统文化(主要是闽南、潮汕、广东等地华人文化)、马来文化、印度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等多种元素的交融。在这次行程中,我们也结识了不少具有多种族群体背景的新加坡同行。鱼尾狮附近有一首新加坡本土诗人唐爱文 (Edwin Thumboo) 创作的诗歌《鱼尾狮旁的尤利西斯》(Ulysses By the Merlion),也从侧面说明了新加坡的文化构成,其写到“…Peoples settled here, Brought to this island the bounty of these seas, … They make, they serve, They buy, they sell. Despite unequal ways, Together they mutate, Explore the edges of harmony, Search for a centre; …Within new visions, So shining, urgent, Full of what is now…”(…人们在这里安居,将大海的丰饶馈赠带到了这个岛屿…..他们制造、服务、购买、售卖,尽管方式不相同,但一起变化,探索着和谐边界的极限,寻找一个中心...在崭新的愿景里,光明而迫切,享受着当下每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鱼尾狮旁的尤利西斯》(Ulysses By the Merlion)

虽然上海和新加坡各自有不同的文化基因和渊源,但两座城市都致力于打造开放和包容的国际化环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才和投资,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经济的繁荣。在新加坡期间,我们遇到的新加坡同行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trending culture),都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知。文化上的亲近使得我们与新加坡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得以有效增进,大大降低了障碍、消减了隔阂,让我们无论谈古还是论今,彼此之间都能够迅速拉进距离。交流期间,我们体验了不少新加坡本土所特有的文化和习俗,比如:土生娘惹文化、如何以当地方式点咖啡(Kopi)、独特的民族节日庆祝习俗等,也让我们对于新加坡的文化和历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

02

语言的碰撞与共通

作为一名曾经专攻法律语言学专业的涉外律师,我仍对文化在语言上的不同表现有着本能的关注。我注意到,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居民们日常交流中无缝切换多种方言、甚至多国语言的现象已是常态。不论是职场环境还是街头巷尾的闲聊、地铁车厢内的对话,或是餐馆内点餐的交流,常常能捕捉到一种独特的语言风貌——上海话与普通话交织,间或点缀着英语单词或短语,形成一道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景线。这样的“沪普英”混合语不仅体现了上海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也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语言融合的趋势。

而在新加坡,虽然官方语言有英语、马来语、华语(普通话)和泰米尔语四种,但很多新加坡人,尤其是涉及中国业务较多的新加坡律师,还可以流利地使用福建话(hokkien)、广东话、上海话等方言。TKQP的青年同事介绍,他们很多人在义务教育阶段都会学习中文,小学就会接触成语俗语等。明显可以看出中文作为大多数新加坡华人的母语,得到了高度重视,也体现了新加坡致力于维持多元文化身份与促进语言多样性的教育实践。也正因为此,上海律师在与新加坡同行沟通时,不仅依托通用英语这一桥梁,还能够灵活运用普通话乃至特定方言进行交流,凭借语言上的亲近性增添了互动的深度。通过这次交流,我们也学习了一些新加坡专用的英语表达,比如:“chop a seat”(占座)。尽管与我们沟通的时候,最常出现的可能是中英夹杂的表达方式,但这种方式更加能够让双方迅速地找到适应特定情景的精准用语,来快速地描绘案件的事实和表达自己的观点,仰仗文化和语言的共通性,极大缩减了时间成本,提升了沟通的速度与效率,让“秒懂”居然可以在跨国沟通之中实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终交流活动

新加坡法庭主要采用英语作为法律语言,而法律服务行业则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多元化文化和多语种环境,不仅能覆盖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中国等亚洲市场,还能进一步延伸至普通法系国家,最终扩展至全球范围。加之,新加坡以税收优惠等方式,吸引了很多企业、银行在新加坡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增加了管辖权的关联性和判决/裁定/和解协议的执行成效,方便法律参与主体将众多跨国纠纷选择在此解决,法律服务业因而在此地呈现出广阔的市场前景。上海的涉外法律服务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得益于前几十年的发展基础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推动,近年来上海重点打造的亚太国际仲裁中心,已经标志着上海从面向中国、亚洲,进一步发展而走向了全球。这也对上海涉外律师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我们来说,就是要将服务品质和专业能力等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

03

司法实践中的碰撞

由于中国和新加坡法律制度设置等不同,两地在法律实务操作层面的差异较多,也更加明显。举例来说,送达主体的不同。在法律文书送达方面,我国采用的是法院送达,由当事人提供联系方式;而新加坡则规定由原告送达,所以会出现原告需要向法院证明成功送达被告的情况。在具体个案中,送达方式和送达效力的规定也会因具体的案件性质、背景等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无疑对律师相关业务的开展提出了要求与挑战。

在交流期间,我有幸参与了TKQP合伙人Eddee Ng律师代理的一件涉及证明异域送达完成的管辖权异议案件的庭审,在新加坡的法庭审理中,律师们展现出的深厚法律功底十分亮眼。他们对先例的检索与法律适用的分析达到了极为严谨的程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新加坡本土的司法判例,而是广泛涵盖了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的相关案例法。律师们精心研究各案例的适用情境,细致区分不同级别和地区法官的裁判观点及其优先级与影响力,展现了高度的专业性和对法律细节的精准把握。这种跨越国界、层次分明的法律分析能力,令人深感钦佩,充分体现了新加坡律师在处理复杂国际法律问题时的卓越素养。

再如,由于司法程序和资源配置的不同,两地在案件处理期限方面存在显著区别。中国法院注重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并重,且受审限的约束,庭审大部分进程以法官为主导推进,以证据审理为主;而新加坡采用的是普通法系的对抗制审判,以当事人和其律师主导进程,即便新加坡本身在全球以高效、快捷的诉讼程序而著名,但在具体实践中,相对中国来说,新加坡的庭审明显耗时更长,一位证人或专家的质询(examination)都可能持续很多天,这当然也是对律师代理人的脑力、精力、体力及耐力的严峻考验。我有幸参与了一起由TKQP合伙人律师Karam Singh Parmar主导的工程纠纷仲裁案,亲眼见证新加坡律师在庭上对对方工程专家证人进行的激烈交叉质询(cross-examination),双方在工程技术细节上的针锋相对,仿佛是一场高智商的“技术博弈”,令人印象深刻。在交流的尾声,我还旁听了合伙人律师Keith Tnee以精湛的技巧对对方当事人进行交叉质询,直至对方无力反驳、沉默以对。整场庭审紧张激烈,其氛围堪比美国、中国香港律政剧中高潮迭起的法庭对决,让人深切体会到律师在实战中的智慧与魅力,实在令人赞叹。

04

律师执业中共通与合作

作为法律共同体的一员,在法治精神的指引下,上海与新加坡的律师们都具有该职业所特有和并特别珍视的共同价值观。从新加坡律师对每一个案子、每一封邮件、每一个细节处理的点点滴滴,都可以看出,作为律师,我们都致力于优化服务,务求实效地解决客户的难题;我们都以高度的专业精神,敬业地履行自身的职责;我们都以增进社会福祉为目标,不断探索和完善各自独特的司法实践。无论是在保护私权还是促进社会正义方面,两地律师均表现出对法治精神的坚定信仰和不懈追求。更深层次的是,双方都秉持深厚的法治理念,将法律视为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石,强调法律对于保障公民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的关键作用。另外,人文关怀也是两地法律文化中共通的旋律,无论是法官的审判实践还是律师的代理活动,都能看到对当事人利益和人性尊严的深切关注。比如,对于部分情节简单的案件,新加坡法官甚至可以当天或当庭稍事进行宣判或裁定,效率很高,相似的场景也在中国的简易诉讼、小额诉讼等司法实践中也不断发生,可见“公正与效率”是两国法治的共同追求。

在推动业务合作的进程中,针对需求日益增长的中国企业的海外拓展,中国律师可以其对本土市场的深刻洞察力,精准锁定并解答客户的特定需求与疑虑,同时运用国际化的策略发现并为客户“痛点”提出解决方案,引导客户顺利迈向海外市场;如果此时能够再加入新加坡律师的对于当地合规要求的专业深度、文化多元性和地理优势,这就能共同构筑一个强大的法律支持网络,为两国间的商业互动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角度转换,服务从新加坡来到中国的客户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上海法治环境所具备的国际化优势,为中国境内的法律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专业支持,进一步加深两国间经济与法律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针对跨国客户群体,更需要强调中、新双方律师团队的紧密协作,共同分析与应对亚洲区域内,甚至是全球范围内的法律挑战,确保客户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投资布局、合规管理、争议解决方案等,都能得到强有力的支持与保障。通过这种协同作战的模式,不仅能够迅速提升客户满意度,更能彰显上海与新加坡法律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合作潜力与价值,共同推动亚洲乃至全球的法治与商业环境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共享专长,不仅解决了客户的具体法律问题,还促进了更广泛的经济合作与法律环境的优化。“1+1>2”的效应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意味着双方合作所能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各自独立工作的总和,也意味着通过交流合作,能够真正实现互利共赢,并为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业典礼

交流中我深刻感受到,上海与新加坡在地理、法律传统及司法实践上各有特色。同时,两者都展现出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吸纳国际法律领域的先进理念与实践,致力于本土法律体系的创新与完善;两地均鼓励法律界人士拓宽国际视野,促进跨国交流与合作,携手推进全球法治文明的前进步伐。鉴于双方在文化和语言上存在的诸多相通之处,上海与新加坡的律师合作无疑能为跨地域客户提供更为省时、精准、高效的法律服务。

深度融入新加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3个月,促使我对未来涉外律师的法律职业生涯有了更为深远的思考和展望,更加坚定了对法治的信仰。法治的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传播,作为一名涉外律师,我们责无旁贷。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脚踏实地用好本土知识,放眼国际借鉴先进经验,为上海加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为上海加速“五个中心”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 源上海律协

编 辑冯小瑜

校 核|卜泓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