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柴米油盐、缝缝补补,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琐碎而又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社区的“烟火气”和“人情味”。近日,殷行街道通过调研,将闲置资源改造成便民服务亭。一时间,社区里升起许多“新星”。

一台机械式配钥匙机,一盏筒式台灯,一张简易操作台,这方天地就是闫导林奋斗了半辈子的办公场。从业二十四年,闫导林小到配钥匙、开锁,大到修车、回收旧家电,他的专业就成了便民维修。走街串巷几十年,如今在嫩江路857号小区门口有了相对稳定的便民服务亭,闫师傅就业的硬件环境越来越好,积攒的人气也越来越多。

居民陈先生说:“对我们来说方便多了,车子有点小毛病可以随时来弄。我这次来是因为刹车片坏了,他帮我弄一弄,钱也没要。我们跟师傅都熟悉的,大家像朋友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客户如果遇到小问题,闫师傅经常性的不收取费用,在他看来动动手就能修理好,也算是回馈老邻居们日常对生意的照拂。

虽然铭牌上写的经营时间是9:00至17:00,但为了照顾上班族,闫师傅最早六点也上岗过。“方便这些居民吧,我看他们也需要。老人有时家里门锁不好就去稍微修一下,我从来没收过钱。我最早摊位就是在这附近,20多年了,现在管理也好了,方便大家是最主要的。” 闫导林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闫导林一样,周贤书阿姨的服务亭也设立在路边,具体位置是在市光三村道口。周阿姨今年78岁,擅长修鞋、修拉链和缝纫。一台缝纫机用了几十年,不但不显老旧,反倒被岁月洗刷得越发光亮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阿姨说自己心态平和,从来不在乎生意好不好,只要大家有需要,她就会一直做下去,“基本上都是居民说来修了之后觉得比较好才继续来,但我平时活不太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服务亭外的铭牌,不仅写着经营者的姓名、电话,还有经营范围和使用期限。大部分经营者都曾在服务亭附近提供过流动式的便民服务,相关部门会定期对经营者的经营资质进行审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殷行街道社区管理办工作人员袁凯旋表示,辖区居民对便民服务的需求量比较大,但以往多是流动摊贩点没有固定场所,对城市管理来讲难度比较大。时常也会接到居民的投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容市貌。为了便于管理,街道从实际出发,根据调研情况规划设置21个便民服务点。目前整个街面暂时设置完成了6个便民服务点,后续在设计改造过程中还将增设便民服务点,方便周边居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便民服务亭的设置是殷行街道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有效举措之一,也是人大代表联络基层服务群众的优秀案例。区人大代表周明说:“我们在走访社区时也看到了街面上个别闲置的设施,我们向街道提了一些想法,建议将其改造为便民服务亭,不仅能解决马路边流动摊贩的问题,还能方便居民日常就近服务,便民利民。”

文字/图片:王歆瑜

编辑:奚宇轩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