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现象是个骗局,不要因此而改变你的志愿报考逻辑

文/姜诗华

走红的方式有很多种,譬如球星或者影星,或者去荒废的火车站翻唱几首歌曲,但是像姜萍作为一名17岁中专女生,靠国际数学竞赛12名的成绩而家喻户晓,确实极为罕见。当家境一般的姜萍以中专生的身份凭借数学一举成名之际,大众是不缺乏想象力的,是不是英雄也可以不问出处?是不是寒门也可以经常出贵子?看看浙大的回应就知道了,眼下正值中考和高考的志愿填报准备期,笔者想说的是:姜萍现象是个骗局,不要因此而改变你的志愿报考逻辑。

姜萍的数学确实牛,这是不争的事实,据悉,据说竞赛成绩6月初就出来了,但评委们盯着姜萍的学校又拿来姜萍的卷子反复审核了一星期,后来他们还是不愿意相信一个17岁的服装专业中专生能秒杀一众国际高校的数学专业天才。眼见为实,据悉评委们亲自跑到涟水中专打量了一下姜萍,确认姜萍正是该校二年级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然后又出了一道加试题,通过后评委们才相信真的出奇迹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我们应该对竞赛的评委严谨表示赞赏,毕竟不是每一朵野百合都能在舒适的季节里绽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姜萍现象只是个例,换句话说,她能秒杀很多名校才子,不是名校不行,而是姜萍太行了。这种牛气不是安心上课报报辅导班假装努力就能达到的结果,而是一种天赋的衍生品,就像韦东奕,天生下来就适合搞数学。姜萍也是,只是她没有韦神这般家境,以至于不得不在县城的职业中专学个服装设计,以求将来谋个生计。

其实英雄是要问出处的,这里的出处不仅仅是家境和学历,更是一种天赋基因的判断。我当然理解涟水中专校长这几天的激动心情,其实姜萍的走红和他没有半毛钱的关系,换句话说:不是涟水中专牛,是姜萍本人牛。所以,姜萍走红给大部分考生家长的理性判断是:姜萍现象不可以复制,中专就是中专,大学就是大学,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严谨志愿报考逻辑,能上本科上本科,能上大学上大学。职业中专在现有教育体系下,是最后不得已的选择,这是基本事实,不以姜萍现象而改变。

与其说姜萍是靠数学走红,不如说是靠兴趣特长走红,她的走红是个体的荣耀,祝福她,但不是中专学子的群体荣耀,无论是排在前面的11强,还是后面的800名选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世界名校,所以姜萍只是一个意外,不代表世界名校真的菜。姜萍现象其实是幸存者偏差,而我们的志愿报考逻辑,是不考虑幸存者偏差的。当然,很遗憾浙大的官方回应滴水不漏,姜萍的梦想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而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而言,不能以未知的可能作为志愿填报的基础逻辑,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不要被姜萍现象所蒙蔽,认清学校、认清专业、认清自己、合理填报,才是志愿填报的理性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