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中大,山高水长

在这座百年名校

一花一叶,一草一木,一砖一瓦

都有动人的故事可以诉说

今年,中山大学将迎来建校100周年

百年校庆办公室、党委办公室

文献与文化遗产管理部、党委宣传部等

特联合推出“中大风物”栏目

带你一览世纪中大百年风华

曾有一个古老的声音

如时间的使者徜徉于康乐园的上空敦促学子们奋发向学

金声玉振 余音袅袅

今天一起打开《中大风物》第三期

开启历史的留声机

聆听中大岁月中的三段回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惺亭的清代铁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来源:耶鲁大学数字馆藏 / 文管部

1928年建成的惺亭

又名烈士钟亭

“惺社”毕业生捐资所建

以示报本思源

并纪念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位烈士

落成时

亭内高悬一口清代铁钟

钟身刻有“风调雨顺 国泰民安”八个大字

并铸有青龙、朱雀、鲤鱼卷云、海浪等纹饰

另有小字楷书铭文

讲述铸造的来龙去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惺亭的清代铁钟

出处:《情境重构:康乐园展藏的明清铁钟研究》

考证铭文可知

铁钟造于清嘉庆四年(1799年)

由南海县知县彭人傑监造

原供奉于广州越秀山三元宫关帝庙中

后移入康乐园

该铁钟既能演奏庄重肃穆的正声乐

亦能奏出“既和且平”的中声乐

预示着社会和谐,海宇清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铁钟铭文

出处:《情境重构:康乐园展藏的明清铁钟研究》

惺亭位于校园中心位置

即东西南北两条轴线的交汇处

据传当年上课以撞此钟为号

钟声传遍校园每个角落

敲打着每一位学子的心灵

激励着学子们孜孜向学

涤荡着学子们的家国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铁钟已锈迹斑驳

钟声亦不再响起

但这一亭一钟

已成为校园的文化象征

深深刻在中大的血脉里

02.格兰堂的石英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来源:耶鲁大学数字馆藏 / 文管部

格兰堂又名“大钟楼”

为中式单檐庑殿式建筑建

重檐八角攒尖顶式钟楼

故而得名格兰堂

本为二层建筑

20世纪60年代初

因楼顶破损

学校在保持原建筑风格上

加建了一层

将原木制屋顶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屋顶钟楼亦改为单檐八角攒尖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历史照片及图纸中的钟楼

提供:档案馆

据中大校刊记载

最早的大钟是美国制造的机械钟

由两部分机械组成

一部分是走时钟

钟楼四面的钟面显示时间

另一部分是鸣钟

撞击挂钟来报时,声清韵越

“提撕作息 厥功伟马”

后因年久失修,不可使用

广大师生思之惜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机械钟鸣钟部件

来源:文管部 拍摄

校方于1985年重新置办

由香港通城(远东)有限公司订制

日本精工石英韵律报时钟系统一套

由澳门知名人士梁尧琚先生出资购赠

作为中大60周年的贺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格兰堂石英钟近照

来源:文管部 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碑记《钟楼小记》

来源:文管部 拍摄

该石英钟设计新颖

全套系统由电脑控制

除报时外,还有扩音传话等功能

最初响钟节奏为

每天早上六点开始,晚上十点停止

钟楼晚上六点还会亮灯

至凌晨六点自动灭灯

整套系统极为先进

新钟置办完工后

学校还举办了落成典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钟楼落成典礼报道

出处:《中山大学》校刊第七十七

格兰堂自落成以来

主要作为学校行政办公使用

直至新行政大楼中山楼建成

原使用单位迁出后

一度作为招生办公室、就业指导中心

教育发展与校友事务办公室等办公场所

“大钟楼”的钟声是老一辈师友的集体回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石英钟已不再运转

格兰堂已改作校史馆

学校隆重其事购置了新的机械钟

期待着新钟声于百年华诞之际再次响起

03.陈寅恪故居的摇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照片来源:耶鲁大学数字馆藏 / 文管部

格兰堂的正对面是麻金墨屋一号

1953年夏至1969年春

陈寅恪教授居于此楼二楼

此楼现已辟为陈寅恪故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教授学贯中西,文史兼通

在历史学、宗教学、语言学、考据学

文化学及中国古典文学等领域

均取得斐然成就

经历半生颠沛流离

晚年定居康乐园教书育人

著书立说完成《论再生缘》

《柳如是别传》等著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文集(之四、五、七)

提供:图书馆陈寅恪专藏

故居二楼南面向阳的走廊

是教授日常办公之所

东面辟为书房兼工作室

西面摆放着课桌椅

当时他每周上两次课

为历史系高年级学生讲授

《两晋南北朝史》《隋唐史》等

学生来了后

等助手黄萱摇铃示意

教授便穿着长衫拄着拐杖

走到藤椅前坐下授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楼走廊东面书房兼工作室

来源:文管部 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楼走廊西面课桌椅

来源:文管部 拍摄

据说陈寅恪授课有“三不讲”

书上有的不讲

别人讲过的不讲

自己讲过的不讲

因此每次备课都特别花功夫

来听课的除了学生还有其他教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寅恪教授在走廊授课

提供:图书馆

“士之读书治学

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

真理因得以发扬”

如今摇铃和课桌椅依然安放在走廊里

它们见证了故居的风雨岁月

也守护着先生读书治学之精神

时光流转近百年

这三段声音已消逝在历史中

但他们始终回响在中大人心中

历久弥新 催人奋进

番外

谜之大钟重现

撰写本篇推送之际,小编在考证格兰堂钟楼时疑问重重,有说是美国机械钟,亦有说是敲钟,由于缺乏照片和实物佐证,一直悬而未解。

恰巧学校工会前来洽谈工作,提及其办公楼楼梯密室发现一口挂钟,尚不知其来源与用途,并向小编展示了照片。小编马上联想到了格兰堂的大钟,火速赶往现场查看,并根据钟身铭文初步推断该钟为康乐园旧物,并确认了捐赠人为高利士先生(J. Ackerman Coles)。经过进一步考证,该捐赠人与格兰堂钟楼的捐赠者同为一人。高利士先生一生热衷于慈善事业,不仅捐赠了康乐园里的格兰堂大钟,还捐赠了华西协和大学的钟楼,同样配备了美式机械钟。再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和比对钟楼的照片,小编发现两口大钟形制、运作原理近乎一致。所有的谜题一瞬间都解开了,美国机械钟分为走钟和鸣钟两部分,这口重现的大钟应为格兰堂钟楼最初的美国机械钟的鸣钟部件。诚如标题“穿越时空的回响”,这口尘封已久的大钟仿佛听到了我们的召唤,重现身影,成为本期推送最好的注脚。

参考文献

1.李宁利.情境重构:康乐园展藏的明清铁钟研究[J].博物院,2021(6):90-98.

2.《中山大学》校报1985年第七十三期、第七十七期.

3.李庆双,崔秦睿编著.雕塑上的中山大学[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2020.

(中山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