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绘画道路、创作内容与军旅生活密不可分。” 6月14日,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兼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孙戈上线“文史广州”系列讲座直播,围绕他的一系列画作,讲述其绘画创作之路,以及作品背后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兼艺术创作中心副主任孙戈

捕捉时代特征,记录难忘的军旅生涯

1953年,孙戈出生于哈尔滨,1972年进入沈阳军区入伍当兵。这是他人生的转折。“无论当了多少年的兵,新兵这段历程可能是每个军旅人最难忘的记忆。”孙戈说道,这22年的军旅生涯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创作思想、价值观念。

因此,军旅是孙戈笔下的经典题材。其中,绘于1982年的《新兵》是他的处女作,其特点在于人物形象各异,且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这幅画作中也有我自己的影子,所绘的基本都是我的道具和背包。”孙戈说,为了能更生动地感受新兵入伍的情节,他曾搭上接兵的列车,与新兵一路同行,写生、拍照、收集素材。

背包士兵脚前的画板、后排小兵偷偷点燃的香烟、背着的笛子……画作中新兵入伍的小细节生动还原着当时的情感,这些士兵们也是那个时代军队生活的真实写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兵》。

当了11年的陆军后,孙戈又当了11年的海军。初入军营的担心与生疏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对日渐熟悉的军旅生活与不断凸显的绘画风格。相隔20多年后,转业多年的孙戈又在2004年以海军新兵为题材,完成了长4.60高2.3米的大画《大海的召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海的召唤》。

孙戈从北方新兵画到南方新兵,反映的不仅是部队生活的变化,更是时代发展的变化。“新兵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象征,是新的血液,称为新人新装。《新兵》与《大海的召唤》的时间跨度长达20年,从画中可以看出人物的形象、装备都有了变化。我希望通过这种变化体现不同的时代特征。”孙戈表示。

笔下有历史,心中有情怀

“历史画创作一定要有历史感,不能违背那个时代。”孙戈说,“《硝烟初散》这幅画的背景是解放战争,画里绑腿有个细节,解放军的绑腿是上下一样粗的,两副绑腿;国军的绑腿是上粗下细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硝烟初散》(三稿)。

虽然这幅画是战争题材,但孙戈没有用战场的杀戮、血腥和大动作去表现,而是用战争和文化、文明的对比来体现硝烟初散时战争留下的隐痛。从士兵的背影中能够感受到,战争胜利后,面临的是废墟上的建设和思索。从一稿到三稿,孙戈在原画的基础上增加了战争的硝烟、士兵头顶的那束光,这中间不仅有孙戈在广州工作期间受岭南画派的影响,也是他基于多年的部队生活,对祖国的挚爱、对人民的责任感的凝聚体现。最终,《硝烟初散》在2012年的全军美术作品展中获得优秀奖,并被广东美术馆收藏。

“为人生而艺术”:贴近真实鲜活的人物

“为人生而艺术”,中国现代水墨画人物大师蒋兆和的这句话被孙戈奉为原则。他认为,将真诚与感情融入其中,才能走进人物,理解人物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

在作品《张之洞》中,孙戈在广泛了解历史人物的基础上,用画笔塑造他的人物形象。不仅如此,他还通过张之洞放在膝盖上的紧握着的拳头,表现这位晚清能臣想在岌岌可危的大革命形式中挽救统治,但却已无力回天的复杂心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之洞》。

凭借速写起家,经过20多年的军旅生活和30年扎根岭南的体验,孙戈的作品体现了南北地域文化的融合。通过军旅生涯、人物肖像、时尚生活等多种题材,孙戈已然形成了具有个人风格的创作形式,能够传达他眼中的大众民生、时代变迁。

想了解更多关于本讲座的内容,点击下面的链接可完整观看。

https://m.mp.oeeee.com/live/7479_e27baff24d593eae.html

为讲好广州故事,助力城市文化建设,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联合广州图书馆举办“文史广州名家讲座系列活动,厚植城市人文情怀,让广大市民“读懂广州、热爱广州、奉献广州”。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李竹 实习生 陈婉儿 通讯员 颜戴丽 郑爽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