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经农桑事,难知农民苦。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农村,青少年时期亲身经历了一些农业生产劳作,自然对农民生活的艰辛深有体会。
农历五月是麦收时节,麦子熟透了必须马上收割,否则就会炸粒,麦粒容易落在地上,若再赶上下雨天,损失就更大了。所以,麦收对农民来说是大事,要全家出动,早起晚归,冒着炎炎烈日,辛勤劳作,争分夺秒地抢收小麦。
白居易虽然生在官宦之家,但其青少年时期是在战乱中度过的,颠沛流离,南来北往,较多地接触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目睹了广大劳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所以,心怀报国之志。
白居易生性善良、正直,敢言直谏,有刚正不阿的操行,他写了大量讽喻诗,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的痛苦,具有鲜明的战斗性和现实意义。
白居易三十六岁那年,出任周至县尉。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主要在县里负责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在这里,他写下了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一直传诵至今。
五月份的一天,白居易公干期间,途径一片麦田,看到村民们正忙着抢收小麦。有感于眼前所见情景,深深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和生活艰难,写下了一首《观刈麦》。诗作原文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首诗的大意是:
农家一年到头都要辛勤劳作,很少有空闲的月份。
五月份到来,麦收季节到了,人们更是加倍的繁忙。
昨天夜里,刮起了燥热的南风。
小麦覆盖田垄,一片金灿灿的,已经成熟发黄。
媳妇和婆婆一起出动,担着竹篮盛的饭食。
小孩子们手提壶装的水,跟在大人后面。
大人小孩相互跟随着,赶到田间送水送饭。
青壮年男子全都在南冈,正忙着收割小麦。
他们脚踏大地,经受着地面的热气熏蒸。
他们背朝苍天,脊背上灼烤着炎热的阳光。
他们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
只知道珍惜夏日天长,争分夺秒,竭力苦干。
又见麦地里还有一位贫苦妇女,衣衫褴褛。
抱着孩儿,站在割麦的农民身旁。
右边的手上,拿着刚刚捡的人家收割遗漏的麦穗。
左边的胳臂上,悬挂着一个破旧的筐子。
远远地听到,她和别人相互看着诉说。
听到她话语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田地都已卖光。
只好拾些麦穗,充填辘辘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
一直以来,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下来,能够领取当官的薪俸三百石米。
到了年底,手里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不由得暗自惭愧。
整日整夜,老是念念不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居易这首《观刈麦》(刈音yi,割的意思)是一首讽喻诗,大致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开头就流露出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同时,描绘了一派丰收景象,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摘取一户人家展现“人倍忙”的收麦情景,男女老少齐上阵,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同时,正面描写收麦劳动,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必须虎口夺粮。
第三层,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失地破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
第四层,写自己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全诗叙事明白,历历如画;生动形象,如临其境;层层推进,衔接流畅;对比强烈,前后照应;委婉含蓄,手法巧妙;抒情自然,真挚动人;蕴藉深邃,发人深省。
突出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再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通过生动的场景再现,表现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委婉含蓄的指责,希望朝廷有所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