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特约通讯员 白菲斐 通讯员 尚进

6月16日上午,湖北襄阳全民体育运动中心内人潮攒动,欢笑声、赞叹声不断,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57个艺术实践工作坊和286件艺术作品集中亮相,体验感爆棚,科技范儿十足,让游客们直呼过瘾。

市民参与体验(刘家荣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民参与体验(刘家荣 摄)

据介绍,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分为艺术与科技、艺术与校园、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美丽乡村等四个部分。作为学生艺术创意理念转化和表达的互动平台,工作坊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或有现代科技感十足的技术支持。大学生们将艺术、科技、生活和美丽乡村相融合,用艺术之光点亮青春舞台,为社会发展贡献着青春力量。

4岁小朋友哼起童谣,学习传统文化

“正月正,大街小巷挂红灯。二月二,家家摆席接女儿。”步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童谣”数字人文设计工作坊,一张印有12个数字的地毯格外引人注目。12个数字的小格里,印着从正月到腊月的童谣。4岁的妍妍在志愿者的引导下,边哼唱着童谣,边玩起了跳房子的游戏。

跳房子(邵本刚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跳房子(邵本刚 摄)

中国童谣的历史十分悠久,北京童谣是中国北方地区童谣的代表。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少有孩子学习、传唱北京童谣,北京童谣开始从人们的生活和记忆中消失。为了留住和弘扬北京童谣这种传统文化,早在十几年前,中国人民大学就启动了北京童谣保护项目,至今,已通过数字化的方式,采集整理了近两千首北京童谣。

“北京童谣必须通过宣传和展示,才能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接受,让童谣得以传播和传承。”工作坊指导老师李晰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该校开发了充满童趣的童谣探宝游戏,让儿童边吟诵童谣,边做游戏,并延伸制作了杯子、抱枕、扇子等十多种文创产品,通过童谣游戏化、童谣情景化、童谣角色化、童谣言语化、童谣生活化,最终实现北京童谣在儿童中的广泛传播和传承。

轨道交通车有了多彩的模样

可爱的熊猫、清雅的翠竹印在了观光有轨列车上,让游客的心情瞬间明媚又温暖。步入西南交通大学交旅融合系统创新设计工作坊,一列列缩小版的轨道交通车,让市民惊叹。

介绍轨道交通车(邵本刚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介绍轨道交通车(邵本刚 摄)

“我们工作坊以都江堰至四姑娘山沿线的山地轨道交通项目为主要设计对象,通过对轨道交通的文化设计,串联山地旅游资源与国家高速公路和铁路干线,吸引旅游客源。”工作坊工作人员唐蕊介绍道,该工作坊基于地域特色,主要针对轨道列车进行文化创意设计,探索交旅融合的发展。

在工作坊里,还有可爱的IP人物形象设计,黑茶、绿茶、藏茶等当地农产品的文创设计等。唐蕊表示,通过交旅融合系统创新设计,意在构建集山地轨道交通、旅游资源开发、消费、产业、效益于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旅游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山地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

大学生原创百种恐龙模型俏销全国

“嗷呜……”霸王龙的一声嘶吼,让小朋友格外兴奋。在叠纪元森林——恐龙村文创工作坊,一只色彩艳丽,两米多高的霸王龙前,围满了前来观赏的小朋友。

“制作这样的恐龙模型,需要七步。”在四川轻化工大学研究生王宇琪的介绍下,小朋友们深入了解了各式恐龙模型从金属骨架造型、电气机械布置到外形细节雕刻、皮肤仿真上色的全过程。

小朋友看恐龙造型(邵本刚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朋友看恐龙造型(邵本刚 摄)

“我们生产的恐龙模型,在国内的占比是85%左右,全球是95%。”王宇琪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该校位于四川省自贡市。自贡恐龙博物馆是世界三大恐龙遗址博物馆之一,馆藏化石标本几乎囊括了距今2.01-1.45亿年前侏罗纪时期所有已知恐龙种类。借助区位优势,该校与自贡博物馆开展校企合作,在恐模型的设计、研发与生产等方面进行紧密交流,目前,已经设计研发出上百个品种的恐龙模型。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们的产品在文旅融合,美丽乡村建设中市场前景广阔。”王宇琪表示,以艺术点亮乡村,以文化助力乡村振兴,也是工作坊成立和发展的最大愿景。

3D打印技术让南湖红船再现

“我们通过设计建模,3D打印后再拼装,让一百多年前的南湖红船再现。”在湖北文理学院的“襄船”木艺传承与创新艺术实践工作坊,各式木船作品引得众多市民驻足观看。

红船造型(通讯员 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船造型(通讯员 供图)

该实践工作坊负责人柴晶介绍,“襄船”以古今交融为设计理念,不仅重现了古代战船“走舸”的风采,还巧妙地结合了现代设计理念,运用3D打印技术辅助传统木艺,展现了三国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团队成员李张玉介绍,工作坊成立于2017年,最开始选择以船为载体的木艺传承项目,是考虑到湖北文理学院作为襄阳的本土大学,一方面可以紧密贴合三国文化,打造一个属于襄阳人自己的木艺品牌,同时通过船的设计,再到动手拼接,提升同学们的审美水平和实操能力。

“目前,我们已经设计了三十多个品种的木船进入批量化生产。”李张玉表示,将借助艺术变现推动工作坊良性循环,从而创作出更多的产品,实现“襄船”木艺传承与创新。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