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年选择侵略中国,起初就是一个错误,他们就不该来。之所以日本敢于踏出全面侵华的脚步,主要和两个人有关系。
第一个人是慈禧,作为满清王朝晚期实际的统治者,用军费来为自己做寿,导致对外军事力量不足。甲午海战,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舰队被日本海军打得全军覆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辛丑条约的签订,让日本收获了又一笔创业资金,除了金钱方面的刺激之外,日军还有自信心方面的提升。要知道,他们常年作为中原王朝的附属国,敢于挑战宗主国的勇气,也需要实践来积累。
日军自从获得了甲午海战的胜利之后,便开始了继续的侵略之路,并且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的东北地区。
在满清政权垮台之后,东北地区政权慢慢的落到了张作霖的手中,张作霖在对待日本的态度是一贯的抵制,毕竟,日军要是进入东北,张作霖的利益就会受到最大的侵害。
所以,日本软硬兼施,和张作霖打交道数年都没有占到便宜,他们便策划了一场刺杀,在皇姑屯炸了张作霖的专列,张作霖也就死在了这场刺杀当中。
这时候,东北的二号人物张学良成为了东北的最高长官,但是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之后,在面对日本无限制的挑衅之后,竟然直接放弃了东北大本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军不费吹灰之力占领了东三省,一来再一次提升了日军的士气,二来他们也收获了将来的跳板,经过几年经营之后,他们以东北为跳板,开启了全面侵华之路。
在抗战的初期,国军在正面战场上也展开了对抗,但是,由于装备以及战争经验不足,战场上正面对战的数据非常难看,溃败成了家常便饭。
因此,即便是在抗日战争统一战线形成之后,日军也仅仅是用了一年,就占领了中国的大半个土地。但是,随着战争日程的加剧,抗日战争八年时间里,剩下7年日军都没能再前进一步,这又是怎么回事?
在抗战的初期,国军武器装备上与日本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除此之外,战斗意志也存在巨大的鸿沟。
随着台儿庄大捷和平型关大捷等胜利的出现,让中国战士认识到,日军并非不可战胜的,只要是敢于拼命,日军照样会被打得抱头鼠窜。
此消彼长之下,随着日军占领领土越来越多,他就需要分出更多的兵去管理这样庞大的土地。
中国的区域原本就大,因此需要大量的日本士兵来守卫。在人数不够的情况下,他们还招收了大量的汉奸和伪军。也就是这些伪军,不少就被策反,成为了我军的卧底,反而使得日军的行动不断被泄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原本靠着两百多万军队守卫整个中国的国军,在被日军占领了大片国土之后,又在南方集结其百万军队,这样一来,反而守卫压力少了许多。在退无可退的情况下,战斗力也在显著提升。
除此之外,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才是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持久的消耗之下,日军的闪电战变成了消耗战之后,日军的国力便开始疲软,加上日军以战养战的策略,一旦前方的攻击不顺利,便意味着后勤补给将会更为吃力。
在全民抗战的目标之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抗日军的大背景之下,日军疲软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除此之外,日军在珍珠港偷袭了美国航母,开辟了第二战场,美国下场角逐。再加上苏联的进场,并且美军还袭击了日本本土,在这种情况下,日军必将失败。
所以,日军即便是投降了,但是他还不服气,认为其是被美军打败的,但是,即便是美军最终没有加入,日军最多也就是在中国战场上多消耗几年,胜利最终还是会属于中国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