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志愿军正奋战在朝鲜战场上,军队牺牲巨大,为了鼓舞志愿军士气,即使当时条件有限,也会给士兵们适当组织一些娱乐活动。

其中之一就是播放一些国内自己拍摄的影片,告诉志愿军的士兵们,他们在前线的奋战是正义的,是成功保卫了国家发展权益的。

有一部纪录片,名叫《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讲述了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动员群众治理淮河,使淮河两岸民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是一个典型的很有激励意义的影视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部影片让志愿军深刻意识到自己保家卫国的责任,自己的付出换来了国家的安宁。

就在观影的士兵们群情高涨的时候,有一位志愿军的连长却泪流满面。

周围的人都很奇怪,便问其原因,谁知这位连长指着影片中的女主人公说道,那是我媳妇儿!

这位连长是谁?影片中的女主人公真的是他的亲人吗?

覆巢之下无完卵

这位连长名叫冯学永,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加入解放军队伍的战士,在1944年时还只是一名普通的劳苦大众,靠着手艺,到处给人做工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天,他到了一户李姓人家做工,李家的长辈看他为人老实忠厚,而且手艺不错,干活也非常利索,便跟他攀谈起来。

一来二去,冯学永便和李家熟络了,在此期间和李家女儿李秀英相处甚好,二人暗生情愫,不久便在长辈的撮合下结为夫妻。

第二年便生下了大女儿,生活虽不富足,但是好在一家人勤劳肯干,也算过得其乐融融。

可是正值战争时期,国家倾覆之下,个人的命运总是难以掌控的。

1946年,蒋介石挑起内战,5月份,淮河一带的国共双方进入了相持阶段,冯学永很不幸,家在淮河边上的他正处在国民党的势力范围之内,无奈被卷入了战争的泥淖中。

一天,冯学永从安徽新集镇出发,乘船去杨楼孜收麦子,而国民党军正在沿淮一带抓壮丁,冯学永下了船之后连逃跑的机会都没有,就被国民党揪上了战车,运去了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噩耗传回了家里,冯学永的媳妇儿李秀英如遭晴天霹雳,但是襁褓之中孩子还未长大,刘秀英只能振作自己,独自一人撑起家庭,抚养孩子。

身处国民党军营的冯学永也不好过,被抓壮丁的人在国军军营里名义上虽是士兵,但是大多数不会给他们发放武器,只是让他们做些粗活。

实际上就是充当杂役,在开战的时候,还会让他们顶在前面,敢回头就会挨枪子。

而且,国军军队贪腐严重,这些被抓来的壮丁的军饷经常被无故克扣,这让被抓壮丁的家庭不仅失去了主要劳动力,还没钱支援家里。

但是国民党才不会管穷苦百姓的死活,冯学永挂念一家老小的安危,几次三番试图逃跑,但是都没有成功,反而被抓了回去,毒打一顿。

万幸的是,1948年11月份,淮海战役爆发,解放军方面成功在战场上作出了突破,接连取得胜利,国民党军则一路溃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期间,无数被国民党抓壮丁而被迫卷入战争中的劳苦大众得到了解放。

在解放军的关怀之下,冯学永深刻认识到了解放军的不同,是真正人民的队伍,百姓的救星。

在被共产党解放之后,冯学永也想过回家,但是在解放军中,通过学习,他更深刻意识到,如果不解放全中国,他就算回到家,也不能安生过日子。

所以他毅然决然留在了解放军中,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

凭借着建立人民自己的国家,让万千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信仰,冯学永在解放中勇敢作战,不怕流血和牺牲,屡次立下战功,并且肯学习,愿意上进,因此,他很快被升为了连长。

解放战争胜利之后,冯学永又作出了回家的打算,他先试着和老家取得联系,托人打听家里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毕竟对家里人来说,自己无缘无故出走这么久,而且早年兵荒马乱的,家里人如今什么情况也不曾知晓。

果然,通过打听到消息得知,冯学永的妻子一家已经不在原来的地方了,冯学永不愿放弃,继续托人寻找家人的消息。

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是军人,部队纪律牢记在心,冯学永早就亲自去寻找家人去了,就在这时美帝国主义为了一己私利,悍然掀起了朝鲜战场的战火。

1950年,冯学永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再一次抛下个人的情感,奔赴生死莫测的战场。

他知道,只有国家这个大家安宁,才会有自己小家的安宁,《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个纪录片,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冯学永没想到的是,再见媳妇儿竟然是以这种方式,影片中的媳妇儿还作为杰出代表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

他的心中,既骄傲又心酸,那么冯学永的爱人李秀英这些年都经历了什么呢?

妇女能顶半边天

中国在解放之前,封建思想的禁锢之长,影响之深,后果之严重超出人们的想象,民国时期的农村,同样遭受着旧社会思想的荼毒。

更有甚者,国民党在国共战争时期,在贫苦百姓经受的各种灾难之上,又添上了一种名为“兵灾”的苦难。

民国时期的农民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穷人头上两把刀,重地租,高利贷;穷人面前三条路,逃亡、上吊、去坐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曾经说过,“束缚在旧中国农民身上的枷锁是政权、神权、族权,加在妇女身上的还多了一条夫权”。

民国时期整个社会的悲惨处境,使那时候的女性从出生时就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在农业时期,封建制度的统治下,女性劳动力不强,又无法延续宗族香火,在长大之后,只能成为利益交换的工具。

民国时期的家庭,“溺女婴”的事件比比皆是,遇到年景不顺的灾荒时节,最先饿死的,肯定也是女孩儿。

这使得中国国内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女性人口比例比男性少了三分之一还多。

谁也无法想象,那时候无故冤死的女性究竟有多少,那个时代对女性的迫害有多残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对中国妇女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1948年11月,国军138师两个团驻扎宿县一带,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宿县娄庄镇仅两百户人家,被奸淫的妇女就多达两百多人,从地主到贫农无一幸免。

更有甚者,1947年9月,蒋介石军嫡系部队83师,驻扎枳沟,淮河一带,仅在九天之内,就强抢妇女2500多人。

华中解放区统计宿北,淮阴地区,仅1948年就有11106名妇女遭到了奸淫。

在国民党军自己对淮河战役的失败总结中,对蒋军嫡系黄维兵团评价中这样写道:双堆集附近十四岁以上的妇女全部被奸污,自杀者不计其数。

国民党军在中国领土上犯下的这样的罪行至少也有百万起,从将领到士兵都有参与,甚至有人将这种集体犯罪当作对官兵的奖励和消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军的到来,使得备受压迫的妇女们成为了一股力量巨大的革命力量,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占中国人口一半的劳动妇女的参与,中国革命是不会胜利的。”

共产党积极动员女性站出来获取和男性平等的权益,并且严格立法,严格执法,对于虐待女性、打老婆等行为均按照刑事犯罪处理,给予妇女在法律意义上和男性同等的社会地位。

并积极鼓励妇女参加生产,将地方一开始羞于女人抛头露面工作的场面,逐渐发展为“妇女参加劳动光荣”的繁荣景象。

那时候几乎全国的男性都参与到了战争之中,在这样的背景下,广大劳动妇女站了出来,成为中国从黑暗走向光明的中坚力量。

李秀英就是在共产党带领的这股思潮之下,成长为一名新中国的杰出的女性代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秀英自幼在淮河,颍河一带长大,从小见证了淮河溃决带来的大大小小的灾难。

李秀英12岁时,更是亲眼见到国民党军无力抵抗日军,不顾百姓生死,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坝,导致无数百姓家破人亡。

李秀英的家也是一样,洪水将她家的房子冲毁了一般,她自己也不慎被洪水卷走,幸运的是,凭借着极强的求生欲抱住一棵大树,才存活了下来。

1950年夏天,淮河流域暴发特大洪灾,毛主席向人民发出了“一定要将淮河修好”的号召,此时已经身为党员的李秀英积极响应,主动请缨参与到淮河洪水的防治工作中。

她带领着26名妇女组成的“女子民兵突击队”,用一根扁担挑着两筐土,一趟又一趟地奔向治理淮河的“战场”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没有男人的力气,但是李秀英带领的女子突击队却没有比男人少干一点活,充分展现了新中国的女性能顶下半边天的一面。

革命伴侣,顶峰重逢

1950年,冯学永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走向了朝鲜战场,同样是这一年,李秀英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奔赴治理洪灾的战场。

在伟人的两个号召之下,看似奔向不同方向的两人,实则越走越近。

李秀英肯吃苦,不怕累,据她回忆,当时国家条件艰苦,没有先进的运输机械,筑坝的沙土全靠肩挑手扛,一天下来扛的沙土,足足压坏了四根扁担。

在润河集修建蓄洪分水闸时,李秀英常常工作到精疲力尽也不曾从现场退下来,几度晕倒在运送沙土的路途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旁人曾劝她注意休息,但是都被她笑着婉言拒绝了,她说:大闸修不好,自己作为党员,就不能离开工地。

为了淮河尽快被治好,李秀英始终坚持奋战在第一线,即使肩膀被扁担磨烂了,肿得像馒头一样,她也不曾抱怨。

为了淮河的治理,李秀英不得不将年仅三岁的女儿留在家中,虽然心有不舍,但是她明白,淮河治好了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千秋功业,为了孩子的未来,她必须全力以赴。

1951年,指挥部广播站报道了李秀英的先进事迹,使她成为了治理淮河工作的典范,因为出色的表现,李秀英还被评为了全国的治淮劳模。

为了记录治理淮河,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下了这一伟大创举的全过程,并编成纪录片电影,刘秀英也被记录在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0月份,李秀英作为劳动模范受邀去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会议之后,毛主席、周总理亲自接见各界劳动模范,并和劳动模范一一握手、慰问。

李秀英还拿出了随身带来的《治淮工程纪念册》请毛主席签名,毛主席欣然接过,签下名字,肯定了李秀英的工作成果的同时,并给予鼓励。

这份毛主席亲笔签名的纪念册后来一直被李秀英完好地保存着。

1952年,《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全国上映,将李秀英的事迹传遍了大街小巷,甚至远在朝鲜战场上奋战的士兵们,在看到了家乡人民在和平的环境下努力奋斗的情景也受到了鼓舞。

在这群士兵之中,冯学永则是更多了一层相思之情,他看到荧幕上的李秀英时还不敢相信,直到介绍的旁白出现——“颍上县农家女李秀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的内心,骄傲、辛酸和相思同时涌现,忍不住地泪流满面。

荧幕上的那个人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家人,在自己离家这么多年之后,独自一人撑起了家庭,抚养二人的儿女,还和自己一样,坚强走上了为新中国建立而付出一切的道路。

冯学永的眼泪中不仅有和亲人分离多年的苦涩,更多的是,看到家人亲手创造越来越好的生活之后,流露出幸福的甜蜜。

冯学永当即通过领导向家里传去了信息,得知了自己丈夫还活着的李秀英同样高兴地流下了眼泪,她不顾战火的危险,在政府的帮助下,千里迢迢赶到了前线。

终于在分离了6年之后,二人最终在远在他国战场之上重逢了,六年时间累积的思念与忧愁太多太多,二人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只能将无边的思念融进紧紧地相拥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鲜战争胜利之后,李秀英婉拒了组织分配的水利厅的“铁饭碗”工作,将全家老小都接到了冯学永所在的军队驻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随军家属。

至此,二人的磨难随着新中国的磨难一起消散了,一起迎来了新中国的新的发展。

结语:

冯学永和李秀英的孩子也受到了父母影响,走上了军旅行列,大女儿冯华珍当过民兵,小女儿冯华参军入伍,冯华的儿子也在96年进入部队。

李秀英曾经说过,如今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国家能够有今天的发展,都是因为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她和她的家人,永远对党忠诚,至死不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