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强制扫码增加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本报记者 强郁文

走进店里,拿出手机扫一扫,在跳出的菜单上动动手指就能点菜——这种方便快捷的点单方式已经成为不少消费者的习惯。

扫码点餐是否真的方便?日前,记者来到湖北武汉市中心商场的一家奶茶店体验,工作日加上并非繁忙时段,店门口只有几位顾客。

“您好,请扫码点餐。”店员很客气。

“我第一次买这个品牌的奶茶,对新品不太熟悉,能不能人工点单?”记者问。然而,得到的是店员否定的回答:“只能扫码。”

记者拿出手机,扫码后跳出点单小程序,却被要求授权手机号码。记者点击“跳过”选项,发现只能浏览商品,但无法付款。

“我不想授权手机号,可以点餐吗?”

“不好意思,没有其他方法。”店员说,公司目前对各店铺扫码点餐率有考核指标,顾客扫码点餐可以享受优惠,但必须注册成为会员并添加店长为好友,才能被拉进折扣群。

尤女士是这家奶茶店的常客,这样的场景对她来说早就司空见惯。“不光是奶茶店,很多餐饮店,甚至一些街边小店都只能扫码点餐。扫个二维码,还得跳转多个页面、添加好友、关注公众号,甚至填写个人信息,才能开始点单。”尤女士说。

“有一次,我为了领优惠券填写了许多信息。好不容易填完了,却被商家告知:今天的优惠名额用完了。”尤女士说,扫码点餐确实方便,但强制扫码,或者把扫码当成享受优惠折扣的前提条件,不仅让消费者付出时间和精力成本,还有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

2023年6月,湖北襄阳市襄城区的宛先生通过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反映,某餐饮店的广告和手机点餐软件上都有的套餐,在人工点餐处却不让点。接诉后,襄城区市场监管局古城监管所执法人员赶往现场核实,确认消费者反映情况属实,要求该店立即整改,不得强制消费者使用点餐软件点餐。

执法人员表示,经营者将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小程序作为消费者行使权利或享受服务的前提,并在此过程中获取与服务无关的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行为,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有关规定,侵害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

为何商家都倾向于用扫码点餐代替人工服务?古城监管所执法人员表示,目前市面上有一些软件开发商,可以根据客户需要定制带有扫码点餐功能的专门系统。系统里,每天的销量和销售额是多少、什么菜品卖得好,各种经营状况一目了然。顾客只要扫码点餐,手机号、头像、昵称、所点菜品等信息都会存储在数据库里。商家登录后台,就可看到所有数据。即使顾客换了头像和昵称,系统根据数据库里保存的手机号,也能掌握他们最近的消费情况。

“站在商家的角度,扫码点餐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更为便利。然而,这种便利不能以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前提。”该执法人员说,面对这类情况,消费者有权拒绝并投诉。

扫码出行智能化更需人性化

本报记者 向子丰

在偌大的地铁站里,整齐地摆放着一排售票机,只是鲜有人问津。而在地铁闸机口,乘客们纷纷熟练地打开手机,调出二维码,在闸机前扫一下,顺利通过。减少排队时间、不用携带卡片或现金,扫码出行给许多人带来了方便,但记者发现,“扫一扫”也有一些不方便。

“现在到哪里都要扫码,乘坐公交地铁,使用共享自行车都要扫码,开车出行也要扫码停车、扫码充电。”江苏苏州市一名读者表示,“有的是扫码支付,有的是要下载APP,还有的是进入小程序,各式各样的操作让人喜忧参半。”

广东深圳市读者许女士就遇到过一件麻烦事。有一次,她下班回家,扫码进了地铁后才发现手机只剩5%的电。“我都不敢看手机,没电了连地铁站都出不去。”许女士说。

地铁站的工作人员表示,乘坐地铁时,因手机没电无法出站可联系工作人员提供帮助。然而,由于扫码支付大量普及,地铁站里的服务人员变少了,有的站点甚至取消了人工服务。“经历了几次,一时半会儿还真找不到工作人员。”有读者反映。

很多人会携带充电宝为手机充电,但许多地方并不建议在地铁上使用充电宝,因为存在引发安全事故的风险。

还有些问题出现在扫码的配套设施上。“现在乘公交扫码提倡下载出行APP,我每天上下班至少要乘坐两次,每当打开软件准备扫码,都会弹出广告。”湖南湘潭市读者李惠芳说,“后面有乘客等着上车,我却要急着先关广告。”

“地铁站里有时候信号不好,扫不出码,导致一群人只能排队等着。”有读者反映,扫码支付代替人工收费,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还不够智能。浙江温州市读者刘先生反映,自己乘坐公交车时,上车时没听到提示音,多扫了一次码,结果被直接扣款4元,后来才得知是由于连续扫码导致被扣全程票价。北京市读者刘女士反映,由于部分地区上下车都要扫码,有时因为上车或下车没扫上,也会被扣除全程票款。记者了解到,这种情况一般要向公交公司申诉,车上即使有公交车司机或者乘务员,也难以当场解决。

还有一些不便来自扫码设备不够普及。有读者反映,部分地铁站只有部分闸机开通了扫码支付,在早晚高峰期,大部分人都扫码出入闸机,“支持扫码的闸机在排队,普通闸机却没有被充分利用。”

对于扫码支付,困难最大的是老年人。“县城几路公交车去年停止了老年卡的乘车优惠,后来调整了票价,手机扫码的1元,用现金的2元。不会使用扫码支付的老年人怎么办?扫码支付和现金支付不应该区别对待,老年优惠也不应取消。”陕西洛南县读者刘文耀说。

由于扫码普及,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无人收费车站、停车场。“扫码可以理解,也能接受,可是会导致操作不当、出场太慢等问题。”人民网“领导留言板”网友刘先生说,自己前阵子驾车出行,当时七八个活动在一个地方举办,停车场里停满了车。“出停车场时,很多人都扫码支付停车费,但扫完二维码后,还要跳转到其他页面,一辆车得用一分钟才能出场,导致后面排长龙。”刘先生说。

有读者建议,在车流量大的地方,还是要增设人工收费服务,可以将扫码改成出示付款码,解决停车场排队扫码问题,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出行。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24年06月17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