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曾国藩心学实战》是一个系列,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全是曾国藩心学在官场、人际交往中的具体运用,是普通人快速成长的操作手册。方法简单,易操作,建议从第一章看起。

曾国藩被剥夺兵权后,闲赋在家的一年多时间里,虽然他“大悔大悟”,总结出自己在仕途上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和人的交往方式出现一些问题(后面我们会重点讲解),但这并不能作为他复出的理由。

曾国藩要想复出,需要咸丰皇帝下圣旨。

前面我们也提到,咸丰皇帝并不是一个有气度的皇帝,他对曾国藩的固执甚为讨厌,加上太平天国发生内讧,以及江南、江北大营取得节节胜利,曾国藩在咸丰皇帝心中的地位,已经不重要了。

在任何一个领导人的心中,他想要的下属,是既要能替他解决麻烦,又听话、忠诚,这三种关系中,缺少其中任何一种,只要有人能顶替,领导都会将其抛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闲赋在家的这段时间里,曾国藩虽然从《道德经》、《庄子》中悟出“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思想境界,但这并不能感动咸丰皇帝。

曾国藩要想出山,实现“立功”的理想,就必须打动咸丰皇帝,让他下一道命令,这样,曾国藩就能名正言顺地出山,继续回到军中了。从王阳明心学思想修炼的路径来看,这是“事上练”的绝佳机会。

“事上练”不是一句口号,是行动,也是智慧。曾国藩之所以能东山再起,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时时刻刻都在准备着,寻找机会,并及时捕获。

这一点,我们从曾国藩和弟弟曾国荃的书信中就可以看出:

圣意虽许暂守礼庐,而仍不免有后命。进退之际,权衡实难也。

曾国藩之所以如此自信,一是他的手下将领开始得到重用,比如,李续宾就被补授为浙江布政使。这说明一个问题,朝廷需要人才;二是太平天国的内讧很快平息,并再次空前团结,这让咸丰皇帝想速战速决的战略再次受到阻碍。

这些都是表面现象,要把握机会,还得用手段。

曾国藩已经和咸丰皇帝闹翻,他自然不能主动提出,自己要回到军中去的想法,但他的合作伙伴们却可以向咸丰皇帝提意见。其中,有两个人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是湖北巡抚胡林翼。

胡林翼作为湘军中的第二号人物,曾国藩离开后,他已经是实质上的湘军统帅了。不过,曾国藩作为湘军的创始人,很多人对他的感情很深厚,虽然胡林翼善于用人,善于拉拢人心,但还是有很多湘军将领根本不听从他的指挥。

另外,胡林翼也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如果没有曾国藩的保举和帮助,他要想快速获得军功,还是十分困难的。

正是如此,胡林翼于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十月初,就上了一道名为《请饬曾国藩统领水师并沥陈进剿机宜折》,恳请咸丰皇帝让曾国藩出山。

咸丰皇帝此时还在负气中,他虽然很重视胡林翼的意见,但依旧没有同意让曾国藩出山,理由是曾国藩离开军营已经有一些日子了,对于能否把握进剿的机会,还是一个未知数。

另外一个人物是左宗棠。

咸丰八年年初,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带着二十万太平军精锐,长驱直入攻入浙江,并控制了安徽、江西、浙江三省互相来往的交通枢纽,这一下,朝廷开始恐慌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是石达开的兵力太盛,一路上,攻城略地,导致大量城池落入他的手中。

二是浙江是朝廷的赋税之地,如果落入太平军手中,朝廷将陷入财政恐慌中。

此时,给湖南巡抚骆秉章当幕僚的左宗棠,建议骆秉章上折,请朝廷起用曾国藩。在骆秉章上奏的《筹议分兵援浙折》中,他采纳左宗棠的策略,列举了两点要曾国藩出山的理由:一是石达开过于狡猾、凶悍,浙江的兵力根本无法阻挡;二是太平军占据浙江后,将会给整个东南带来麻烦。同时,也给出了解决方案,那就让曾国藩重回军中,带领江西的湘军追击石达开。

除了曾国藩,咸丰皇帝还有一人可以用,那就是胡林翼。

胡林翼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也觉得这是曾国藩复出的最佳机会,自然要将其留给曾国藩,他上奏咸丰皇帝,认为自己正在用兵安徽,无法分兵救援浙江。

咸丰皇帝手中无人可用,不得不再次起用曾国藩。

曾国藩的机会就是这样获得的,除了前线战事出现变化外,更为重要的是胡林翼、左宗棠的密切配合。

胡林翼、左宗棠和曾国藩都是朋友,他们是否事先有过谋划,不得而知,但曾国藩能东山再起,不是巧合,整个过程,我们都能看出权谋的痕迹,这就是手段。

如果不在事上磨练,任何手段都无用武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国藩接到咸丰皇帝的命令后,并没有停留,更没有提任何条件,而是立即出山。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出山的渴望。

曾国藩出山后,变化之大,让他的朋友们都感觉到吃惊。曾国藩到底有什么变化?我们下一章接着讲解。

本专栏重点参考资料:《曾国藩全集》、《曾国藩年谱》、《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大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