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为了更好地推动坂美民俗文化园园区文物的保护、利用,湖里区人民检察院召开公益诉讼圆桌会议,邀请湖里区文化和旅游局与湖里区城市管理局的相关工作人员、文物专家及人民监督员参会,共同为辖区文物修缮保护和优秀闽南文化传承出谋划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里区人民检察院汇报并展示了相关职能部门在收到检察建议后积极整改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

参会人员分别结合各自的知识背景和工作职能,就文物修缮保护工作现存问题、后期改进完善对策以及运营规划方案等展开讨论,为辖区文物重现光彩建言献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国富

(湖里区政协特邀研究员、厦门市老禾山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文史专家)

文物修缮应该形魂兼具,不可有形无魂。“坂美九十九间”、王清祥宅等红砖大厝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历史渊源深厚。文物修缮中应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以闽南传统古民居的建造工艺,展示闽南文化的魅力,让“老建筑”焕发“新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东

(厦门市博物馆原副馆长、文博研究员、古建筑保护和文物鉴定专家)

检察机关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有助于实现文物保护提质提效。文物保护工作宜早不宜迟,发现问题需尽早介入,检察机关的介入使得“坂美九十九间”等文物及时得到抢救性保护。但是,文物修缮受到经费、时间、工艺、材料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经走访发现修复的个别细节考虑不周,之后坂美民俗文化园运营模式的选择等都值得仔细推敲,因此圆桌会议的召开是很有必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庆达

(厦门市人大代表)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文物承载的那段历史。坂美民俗文化园内的“番仔楼”由华侨出资建设,在修缮时应利用其中的华侨文化因素,让文物讲述华侨文化,弘扬华侨的爱国主义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商建坤

(区城市管理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坂美民俗文化园内的古厝修缮完成后,可考虑植入厦门先民的古早文化元素。建议以公益方式面向闽南地区的老艺人或文化创意组织,有限定条件地引入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或者专业研学基地,成为老市民乡愁与怀旧的好去处,成为海外侨胞的精神家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梁海

(人民监督员)

湖里区人民检察院坚持多方共赢的理念,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在“坂美九十九间”等辖区文物的保护过程中以创新机制的方式延续历史文脉,真正履行了检察机关公益诉讼的职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斌斌

(人民监督员)

应以修缮后的红砖古厝为载体,多措并行助推民俗文化传承发展。闽南文化丰富独特,但是宣传、保护意识普遍匮乏,应以坂美民俗文化园内的文物修缮为契机,加大闽南民俗文化宣传力度,提高公众知晓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明凤

(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

坂美民俗文化园内文物修缮、利用的着力点在于抢救保护好文物,同时还原闽南红砖古厝的历史韵味。首先,针对文物修缮工程中的一些细节修复、特色工艺等问题,后续将在过程中调整完善;其次,在坂美民俗文化园的运营方面,我们将鼓励民俗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在文物活化利用方面多进行探索,将邀请文物和产业运营专家提出好的意见建议,深度挖掘闽南特色,共同助力闽南民俗文化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新宇

(湖里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

文物保护工作任重道远,希望以圆桌会议汇聚多方合力,共商共议文物保护对策。目前,“坂美九十九间”等文物的修缮整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应该在细节上注重精益求精,保留文物的原有风韵;后期坂美民俗文化园的运营应在体现民俗特色上做好科学的规划,凸显闽南文化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