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洗稿搬运必究

同为元帅,“军神”刘伯承和“战神”林总关系微妙。

之所以说“关系微妙”,是因为两位元帅既有共同点,也有差异之处。

刘伯承出生于1892年10月,四川开县人(现重庆市开州区)。

林总出生于1907年12月,湖北黄冈人。

从年龄上看,刘伯承和林总整整相差了15岁,差不多属于两代人;从性格上看,两位名帅都内敛稳重,但一个幽默诙谐、妙语连珠,一个少言寡语、不苟言笑;从指挥艺术上看,刘帅善于放权,而林总偏重于精细化。

同为开国元帅,刘帅和林总的关系到底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刘伯承和林总】

战争年代,刘伯承和林总有过多次合作,也有多次分歧。

两人第一次聚首,是在南昌起义。

时年35岁的刘伯承,以“川中名将”和“当世孙吴”的名号威震军中,而林总刚刚从黄埔四期毕业,是叶挺独立团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见习排长。

南昌起义失败后,刘伯承和吴玉章等人留学苏联,回国后,在上海协助周公主持长江局的军事工作;林总则跟随朱老总、陈毅辗转湘南,后上了井冈山。

刘、林两位名将再次聚首,已经是1932年初春。

但是这一次,两位名将有了第一次分歧。初入苏区的刘伯承对当时苏区的情况未深入了解和适应,撰文批评游击战,与林、彭等有所分歧。

1932年10月,刘伯承出任红军总参谋长,之后协助朱、周指挥第四次反“围剿”,林总是一线指挥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突破湘江】

刘、林二次合作,是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

此时,林总红一军团和彭德怀红三军团是红军的开路先锋,因为反对李德而被降职为红五军团参谋长的刘伯承,和红五军团一起负责殿后。

湘江战役,红一、三、五军团损失惨重。

但也正是这次惨败,让红军对指挥层产生了质疑。

在随后的遵义会议上,刘伯承和林总作为红军的高级指挥员,旗帜鲜明地站在主席一边,力挺主席重回离开2年2个月的红军领导岗位,从而挽救了红军。

随后的四渡赤水,刘、林出现了第二次分歧。

黎平会议后,在朱老总和主席强烈推荐下,刘伯承火线复出,而智取遵义后的四渡赤水,就是主席和刘伯承默契配合的杰作。但是,林总并不认可。

为了不让红军走“弓背”路,一向唯主席马首是瞻的林总对红军的大踏步进退产生疑问,写信让彭德怀出来代替主席指挥,受到主席的严厉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泸定桥现景】

分歧归分歧,林总执行起来并不含糊。

两位名帅第三次合作,是挽救红军的“飞夺泸定桥”。

这次著名的战斗,是在红军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之后的一次壮举。刘伯承和红2师的策应,是林总和红1团成功抢渡的关键。

刘、林第三次分歧,是在红一、四方面军会师以后。

在北上还是南下的问题上,张氏的巧舌如簧和百般拉拢,一度让红一的部分将领迷失方向。红一军团的林总,也差点着了老张的道儿。和朱老总一起随红四北上的刘伯承,表现得很坚定。

红军到达陕北后,刘、林有了第四次合作与分歧。

两人第四次合作,是在陕北的抗日军政大学,林总出任抗大校长,而晚到陕北一年的刘伯承任副校长。随着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刘、林也出现了分歧。

两人分歧的焦点,是对日军作战采用游击战还是正规战。

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和政委张浩(林总堂兄)提出的“山地游击战”,在洛川会议上经过主席的加工润色,成为八路军敌后抗战的基本方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主席、林总在抗大】

在抗日战争时期,刘、林的合作多于分歧。

八路军115师的平型关战役,129师师长刘伯承和政委张浩,在陕北大后方当作样板做了深入学习。而在随后的广阳地区,刘、林多次合作设伏日军。

1938年1月,朱、彭和3个师长参加洛阳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林总、刘伯承都受到蒋校长略带醋意的高度评价。

此后,因伤离场的林总在辗转疗伤后回到了延安,协助周公做统战工作;而刘伯承在太行山上一直战斗到1943年秋,和彭德怀一起回延安参加整风。

1945年8月25日,在叶剑英巧妙安排下,一线指挥员刘伯承、林总、陈毅、滕代远、陈赓、萧劲光等20人,同乘一架美国运输机从延安飞抵黎城。

刘邓作为东道主,招待了林总、陈毅等人。

两位名将分别后,刘邓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准备上党战役,而林总奔赴山东途中接到主席急电,转赴东北战场,这一别就是4年多。

解放时期,刘伯承在中原,林总在东北,各统一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刘伯承等在开国大典】

刘伯承和林总再次重逢,已经是1949年10月。

此时,刘伯承是二野一号首长,林总是四野一号首长。刘伯承刚刚参加开国大典,而林总忙于筹备衡宝战役,没到北京在武汉。

刘邓与林总的合作,给“小诸葛”把戏演足,陈赓兵团划归林总指挥,四野也有7个师暂归二野刘邓指挥。邓、刘、林、邓子恢和谭政,在武汉留下了珍贵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主政大西南,林总主政中南。

1955年9月,十大元帅的7位都到了怀仁堂,接受主席的元帅授衔。而其余3位元帅缺席:叶剑英在辽东主持军演,刘、林同在青岛养病。

此后风云突变,刘、林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变化。

1958年的“教条风波”,刘帅落难。林总虽然没有参与,却也在关键时刻吹风点火,起到不好的作用。第二年庐山会议,刘、林更是分道扬镳。

1960年2月,刘、林等八帅和罗瑞卿、陶铸在广州开会。

由于朱老总年迈,彭总已经靠边站,八帅合影成了罕见的一张特殊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0年2月,广州,八大元帅和罗瑞卿、陶铸在广州合影。前排左起:陈、刘、林、贺、罗;后排罗瑞卿、聂、徐、陶铸、叶】

几年后,林总已经是仅次于主席的二号人物。

1969年,作为“接班人”的林总下令,干部从北京疏散到全国各地,其中,已经77岁高龄的刘帅被疏散到武汉,后来又转移到了南京。

双目近乎失明的刘帅,预言昔日的林排长不会高兴太久。谁能想到,仅仅2年后,曾经大红大紫的林总就坠机身亡。

刘帅也在2年后失明。晚年的军神,给人们一个戴着墨镜的长者智者印象。

性格决定命运,或许这是低调的刘帅和大起大落的林总的最大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1、《刘伯承元帅》,赵建国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2、《林彪的这一生》,少华、游胡著,湖北人民出版社。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