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日报记者 邱江华

车辆疾驰而过,车窗外,一片片绿油油的田洋映入眼帘。在三亚市天涯区妙林田洋附近,从实验站到试验田这近一公里的小路,今年68岁的农业农村部黄淮海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孟臣走了数十年。

从最初的徒步下田洋,到如今拄着拐杖或乘车前往,虽然方式变了,他的目标却依旧如初,“用好海南南繁资源,为中国选育出优质大豆品种”。从河北到海南,从青春到华发,张孟臣始终围着大豆转。亲近的人曾评价他是“憨豆”:“人憨憨的,就这么执着地和大豆打了一辈子交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海口市美兰区三江镇的一处农田,种植户给豆苗浇水。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1982年开启南繁之路

出生于河北衡水湖畔的农村,张孟臣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告诉记者,以前家中壮劳力少,日子过得很紧巴。“还记得,奶奶牙不好,过年就想吃顿豆腐,家里却没有黄豆,无法满足她的心愿。”这让张孟臣心里很不是滋味。

中国人喜欢吃豆类食品。黄豆即大豆,古代叫菽,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种植史,在农业领域地位重要。然而过去几十年里,国产大豆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需从国外大量进口。

“归根结底,是我们种子被‘卡脖子’,在产量和品质上与欧美国家差距不小。”张孟臣说,我国大豆亩产量只有国外的三分之二左右。

读大学后,张孟臣立志选育出中国的优质高产品种大豆。在河北大豆一年只能种植一茬,为开展数代试验选育,缩短育种年限,到海南进行南繁加代势在必行。1982年,26岁的张孟臣大学毕业后第一次来到海南。

种地、除草、施肥;收获、脱粒、晾晒。在外人看来,相较于研究人员,张孟臣更像是穿白大褂的农民——从种到收,几乎每天都待在地里。

40多年来,张孟臣像候鸟一样,每年“跟着大豆走”,冬春时节来海南赴育种之约,次年夏季再把成熟的种子带回河北开展研究。张孟臣的爱人对他说:“你对大豆比对我和孩子还亲!”

早些年,南繁条件艰苦,张孟臣深有体会。“我们几个年轻人从地里忙回来,还要自己做一日三餐。”他回忆说,海南多雨,要多备干柴,不然阴雨天就要断炊。放晴的日子,户外紫外线很强,他们经常顶着太阳忙碌,一个个晒得黝黑。

远离家乡,张孟臣与亲人聚少离多,好在家人都能理解、支持,让他能全力投入育种。

“以前没有电话,全凭一纸书信联系。”张孟臣回忆,有一年,过年又回不去,他心怀愧疚。没想到父亲主动来信说,不用惦记家里,在海南早点把“争气豆”弄出来!这让张孟臣十分感动。

选育一批优质大豆品种

做农业的人都知道,选育一个品种有多么不易。这就如同大海捞针,有着太多不确定性,往往要付出万倍努力,而成功的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甚至一无所获。

大豆有个“怪脾气”:再好的种子,换个地方,产量就容易变少;产量上去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又容易降低。要培育出高产优质且适应性好的大豆种子,磨的是大豆的“脾气”,耗的是研究者的心血。

国产大豆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且耕地资源有限,不能无限扩种大豆。因此,通过科技创新培育高产稳产的优质大豆品种,成了张孟臣及其团队奋斗的目标。

20世纪90年代,张孟臣培育出以“冀豆7号”为代表的早熟高产夏大豆品种,改写了一年两熟制夏大豆低产的历史,大幅提高夏大豆产量,他因此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21世纪初,张孟臣育成高产、广适应的“冀豆12号”,这是全国首个跨春、夏生态区审定推广的高蛋白大豆品种,为后来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奠定了基础。据农业农村部统计,“十二五”以来,“冀豆12号”一直是全国推广面积最大的高蛋白大豆品种。

他还培育出高油大豆“冀黄13号”,其含油量超过进口大豆,成为我国与国外高油大豆抗衡的优势品种;他参与完成的“中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项目,再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攻克高产品种、高蛋白品种两道难关,张孟臣在大豆研究领域一次次取得突破。这些年来,他累计育成大豆品种20多个,相关品种推广面积达1亿多亩;获得20多项科技成果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

虽然获得了很多荣誉,但张孟臣说,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把农民的评价看得最重。一次,一位老农人称赞他说:“张老师,你的无腥味大豆,生吃就像花生!”张孟臣听了十分高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孟臣在田间查看大豆长势。受访者供图

拄着拐杖去抢收大豆

40余年间,张孟臣不仅带领团队创造了我国大豆育种的一个个纪录,也解决了不少世界大豆育种难题,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张孟臣回答:“成果多少取决于你离农田的远近。”在海南,他白天下田看大豆实验材料生长情况,晚上回到住处加班加点分析总结。

2010年,张孟臣被检查出双侧股骨头坏死,如果走路太多腿就会疼。即便身体不便,他仍然坚持拄着拐杖下田。“我用拐杖还能拨拉豆荚,看它的生长情况呢。”他向担心他身体的同事打趣道。

有一年南繁季,张孟臣选育的大豆正值采收期,一天三亚突然出现风雨天气,当时育种基地只剩他一人。“一场大风大雨,可能会让辛苦培育的大豆毁于一旦!”张孟臣的心紧张了起来。

为了抢收,64岁的他拿起镰刀,拄着拐杖走向大豆田。下田后,他嫌拐杖碍事,索性把拐杖扔在一旁,“再痛也要忍住”。

“张老师,我们来帮你收吧。”风雨中,两个从福建来三亚做科研的学生被张孟臣打动了,冒着雨帮他采收大豆。时令不等人,越来越多的大豆进入成熟期,他和两个学生实在收不过来,周边的人见了也下田帮忙。

入夜,张孟臣躺在床上,腰腿疼得睡不着觉,但天一亮,看到待收割的大豆,他又顾不得别的了。正月的海南,白天气温很高。一天,张孟臣在大豆田里蹲久了,眼前一黑晕倒在地。过了一会儿,他慢慢苏醒,自己爬了起来。

60多岁了,还往地里跑,忙起来饭都顾不上吃,正因为工作中的这股子投入劲,张孟臣得了个“憨豆”的称呼。在他看来,搞农业的人,只有贴近土地这个“第一现场”,才能精准掌握数据和信息,把工作做好。

如今,张孟臣仍奋斗在南繁一线。每次来海南,一进实验站,他都会立即换上长袖衣服,戴上草帽,拄着拐杖,迫不及待地去豆田里转一圈,摸摸田里的豆荚,像见到了久未谋面的老朋友。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