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青·思享汇 | 黄元孔:让家乡每天都有新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齐青·思享汇 | 黄元孔:让家乡每天都有新变化

山里的夜空辽阔深邃,天气好的时候,常常可以看到漫天繁星。

斗转星移,星空和8年前并无不同。

但星空下群山深处的聂家峪村,却由远近有名的省级贫困村,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辞去城市优渥的工作回乡创业8年,黄元孔一路跌跌撞撞,不逃离不退缩,他带领大家一起努力,让家乡每天都有新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歌声响起

刚刚过去的端午假期,对山东农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近30位成员来说,又是一段特别忙碌的日子。

6月11日下午,游客渐渐散去,黄元孔开始复盘:端午期间客流量虽然比“五一”稍差一点,但还是比较理想的。“山谷里的歌声音乐篝火晚会”,仍然是最聚人气的项目之一。

“山谷里的歌声”是农缘和“萤火虫”乐队共同打造的保留项目,每周六晚在聂家峪小广场上演出。舒缓的民谣、热烈的摇滚,为乡村游人带来多元的体验,至今已经在聂家峪唱响8年。

“歌声”还未响起的2016年底,黄元孔从青岛裸辞回乡,钻进山沟里开始创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对此极力反对,父子俩为此反目,有接近三年的时间没说话。

父亲的反对,理由充分:黄元孔是聂家峪村第一个考上一本院校的孩子,从青岛大学旅游学院毕业后,进入青岛一家大型旅行社担任运营业务经理,月收入已经过万。而聂家峪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因无资源、无产业、无集体收入被称为“三无村”。“回村发展,能有什么前途?!”

而黄元孔把自己决定回乡创业归结为:心里的“小火苗”受到了“感召”。

聂家峪出生的孩子黄元孔,16岁之前很少走出池上镇,山村闭塞和贫穷的印象,在他去青岛上大学之后,更加强烈。“为什么我的村庄这么偏远这么穷?”他时常会这么想。

2013年旅游专业毕业后,黄元孔入职专业对口的旅行社,后来成为运营业务经理。2014年,村里领导隔三岔五联系他,不断地介绍村里的情况:村里新建了100亩大樱桃采摘园,还有容纳200人的农家乐,还种了很多树……领导意思很明白,聂家峪单靠种植很难致富,想转型发展旅游,村里没有人懂,想让他回村。

“这么穷的村里还有这么一波人在想办法找出路,我就挺受感召。”一直想着自己的村子为什么这么穷的黄元孔,心里的“小火苗”被拨拉成了大火。

从旅游专业的角度,黄元孔也深度考虑过,认为聂家村发展乡村旅游已具备了一定条件:一有政策支持,二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三是村“两委”班子发展乡村旅游信心坚定。

于是,2016年底,二十六岁的黄元孔带着勇气和干劲,裸辞回村。

在村“两委”支持下,山东农缘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计划采取“政府+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五位一体模式,盘活村集体资产,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篝火晚会

方向一明确,行动就开始了。2017年,国家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出台系列扶持政策,黄元孔与几位同学一边做着电商业务,同时还策划了陶艺体验采摘节、篝火晚会、乐队演出等等活动。

2017年春天,村里的樱桃开始大面积挂果,引来千名游客采摘、到农家乐消费,村民不出村就能把大樱桃卖出好价钱,尝到了乡村旅游的甜头。这个山谷里的小村庄也第一次响起了“山谷里的歌声”,唱出了乡村旅游的快乐,也唱出了乡村旅游创业的热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聂家峪民宿区

但现实的骨感,也让大家有了更真切的体会。

村里基础设施薄弱,路是羊肠小道、民房多数破败,除了采摘园和农家乐,几乎没有什么旅游资源。所有的事情都要从头开始。

“年轻的团队思想很活跃,点子很多,但受限于条件,很多想法落不了地,大家的积极性就很受打击。更现实的是,因为基础太差,大家辛苦付出,也赚不到什么钱。”

秋风渐凉的时候,这个好不容易建立起来不到2年的小团队,散了。

恋恋不舍

看着团队离散,黄元孔心里不止难过。冷风吹过山林,只剩下他一人,面对没有同龄人交流、来自亲朋的压力,以及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他也很多次问过自己,要走还是要留?

走,要去哪里,做什么?留,还有没有希望?要怎么做?

走、留之间,黄元孔权衡不定。

“为什么其他人都走了,我还在犹豫?这么想着的时候,我明白了:因为只有我自己是聂家峪出生、聂家峪长大的。”论情感,黄元孔心里的天平开始倾斜:我的目的不是脱离贫困的家乡,而是让家乡脱离贫困。

山里树叶落得差不多,就很少有人来了,黄元孔纠结烦躁的心也慢慢静下来。他无数次复盘之前的思路和做法,也联合村书记、驻村第一书记深入讨论了村里的实际情况,结论是“旅游兴村”的方向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思路上。

在资源特别有限的情况下发展旅游,需要理顺思路,弄明白发展逻辑,搞清楚重点在哪里,优先做什么。

戳短处、找问题有时候是痛苦的,却让人清醒。村里已经有樱桃采摘园和农家乐,但从发展旅游产业的角度,它实在不够吸引人。在这个普通贫穷的小山村,怎么才能让人喜欢来愿意来?

经过讨论,一条思路逐渐清晰:先从三产服务业入手,在吃、住上下功夫,建民宿、经营好农家乐,再以三产带动一产二产,促进农品销售、发展农品加工,丰富业态、打造景观,拉长旅游链条、形成“过夜经济”,满足多方面的旅游消费需求。

思路既定,村里和农缘公司做了细致的调查研究,开始找项目找钱,做前期建设。

2019年初,一切仿佛回到最初的起点。写资金项目申报材料、为花木剪枝造型、修路砌墙、当主持人、到采摘园帮忙……总经理黄元孔干着无数“行当”,重新鼓起了信心和干劲。

这一年,两笔专项扶贫资金为聂家峪乡村旅游发展引入“活水”,随着更多金融政策、金融资源落地聂家峪村,他们自己又先后配套超过500万元,完成民宿小院及宝泉上苑酒店建设。有了资金支持,既定的发展思路正一步步走向落实。

基础建设正酣畅进行的时候,2020年疫情来了,为确保建设进度,那一年30岁的黄元孔忽然就长了很多白头发。

秋天来临,民宿、酒店等陆续落成,其中包括黄元孔最喜欢的“云影小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宿云影小院

“云影”出自朱熹的诗句,也契合了山里的环境,是民宿主管朱玉曦取的名字,这处位于半山腰的小院,晴天可观天光云影,雨天能听风声雨声,静心便可“观自在”,黄元孔常在小院观雨亭下,重温初心、照见本性。

黄元孔身边,慢慢又聚拢起7位返乡就业的大学生,餐饮、住宿等也带动本村及周边村庄22位村民长期就业。

经过大家的努力,如今聂家峪村已建成9套精品民宿、73间酒店式客房,打造了夜间经济“山谷里的歌声音乐篝火晚会”,并且联合村里改造发展200亩果蔬采摘园、1处音乐酒吧,还修建了5.5公里环山路打造十里樱花漫道、种植9万株黄栌打造千亩红叶谷……

2023年,聂家峪迎来游客约8万人次,村集体年收入从过去的不足2000元增长至20多万元,还带动池上镇16个村集体、1301个脱贫在册人员增收。昔日贫困村,如今成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山东省景区化村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山谷里的歌声

躬身求振兴

创业过程中,问题无处不在,如今黄元孔已经不会再为蜂拥而来的问题而焦躁。

但刚回乡创业那几年,虽然学的是旅游专业,在大城市做的又是旅游这一行,黄元孔还是有点摸不着门道,常常焦躁无力。“学与做之间,要解决很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实事求是。”

在所学专业领域创业,黄元孔总结了自己的心得:专业学习,学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旅行社的工作,是把成熟的优质的旅游资源打包卖给游客;而打造乡村旅游产品则完全不同。吃住行游购娱这些旅游要素,具体到某一处乡村到底是什么状况,相互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该以何种顺序推进完善……这些,都必须结合实际搞清楚弄明白,然后再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调整。

在实践中持续学习,让黄元孔明显感觉到自己全方位的成长,“对政策的掌握,对发展趋势的洞察预判能力比之前强了”。而同学也评价他:格局大了、更有韧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宿小院

面向未来,“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2022年度全国乡村文化和旅游带头人”黄元孔,正在逐步完善“以过夜经济为突破口,通过三产带动一产并逐步打造二产品牌”的战略思路,规划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打造“鲁中印象·聂家峪”旅游品牌,陆续建设集餐饮、民宿、会议团建、研学写生、采摘赏花、露营垂钓、小型音乐会、乡村酒吧等于一体的农文旅产业综合体。他的终极目标是:力争吸引周边20多个村的村民上班,解决就业和农产品销售问题。把废弃的民房改建成民宿,让老旧的村居焕新为美丽的景区。把聂家峪及周边,打造成全省、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从春花开到秋叶落,靠大家一起种下的十里樱花、9万株黄栌以及多个旅游项目,聂家峪适宜旅游的时间已经从4月提前到3月初,从国庆节延伸到11月。

8年创业路走得跌跌撞撞,黄元孔投入全部身心的聂家峪乡村旅游事业,正迎来明媚阳光。“通过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如果没有国家的顶层设计、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仅靠我们一个村、几个人是不现实的。”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之下,黄元孔期待更多看好乡村旅游的各界人士支持、加入乡村振兴的队列,打造美丽乡村。

“看到曾经贫困的家乡因为自己的努力每天都有变化,就会有满足感,这也是一种信仰吧。”黄元孔说。

高能级创新创业生态要素供给链、高品质精致宜居生活圈、高层次活力时尚休闲带于一体的青年发展城市生态,全社会参与的氛围营造和全周期的体系打造,让淄博的“现代气息”“时尚气质”和“活力指数”与日俱增。古老而又年轻的淄博,从多彩活力的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到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的演变中,成为一座人才竞相建功立业的城市。 共青团淄博市委、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与淄博市青年企业家协会搭建“齐青·思享汇”这个舞台,书写“海阔凭鱼跃”的奋斗青春,勾勒“天高任鸟飞”的奋进图景,展现优秀青年企业家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众日报淄博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春梅 视频 蒲忠宁 张靖怡 刘强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