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修明经略资深读者点击上方「修明经略」→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文互联网,你会见到遍地的“大棋党”,动辄宏大叙事,百年战略,高瞻远瞩……,在他们的描述中,政治家是神一样的存在。

但其实真实的历史中,政治家总是“短视”的,他们总是优先解决当下的问题,3年在政治家的视野中已属于“长期”。

有太多的案例可以说明。

很多在经济上偏右的朋友总是指责欧美政治家玩弄民粹,滥发福利,导致国家竞争力受损和财政缺口,大名鼎鼎的弗里德曼也指责美国的政治家从不听从经济学家的建议,是一群“短视之徒”。

从经济上看,他们也许是对的,但从政治上看,大错特错。政治家要想生存,必须赢得基本盘的支持,而基本盘的利益大都不符合经济规律。

如今的欧美国家大都是普选制,上到富人,下到流浪汉,只要是国民,就有投票权,而穷人的数量总是最多的,候选人要想赢得选举,不能无视大多数的意见,所以投票的结果必然利于福利和放水。

即使在最有古典自由主义传统的美国,200年的趋势也是大政府和福利,联邦政府的权力不是建国时能比,罗斯福到约翰逊,再到奥巴马,也是一再扩大福利。

即使是共和党人,也不能抵制这种诱惑,小布什时期,美国政府的医疗支出大幅增加,特朗普任内,为了赢得选票,发放了2万亿美元的救济,直接导致后来的通胀。

政治家的第一要务是生存,普选制下生存代表着赢得尽可能多的选票,只代表富人的政治家无法在普选制下生存,这决定了,福利和放水是难以避免的结果,只有在民众完全厌恶这一状态时,才有机会回调(如80年代美国人对税收的厌恶造就了里根)。

在民主国家,你的任务是赢得选票,因为所有人都是选民。在威权国家,则是取悦有力量的致胜联盟,你必须安抚好身边的人,才能保障权力。决策的基准从来不是抽象的经济效率和国家战略。

在古代,这一逻辑更加明显,比如秦末乱世。

在刘邦集团起兵时,萧何的职位和见识都是比刘邦高得多。

当时刘邦是泗水的亭长,亭长是低于县二级的行政建制长官,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或街道办事处主任。

萧何是主吏掾,是县令属吏,他和曹参都是沛县有名的权吏。按级别,萧何高,而且萧何有文化,对天下大势的判断比刘邦强,刘邦文化不高,做事都要萧何指点。

但最后,是刘邦当了老大,而萧何自愿居于下辅佐他。为什么?因为政治家最重要素质从来不是专业技能,而是班底和领导力。

1)班底,就是你能不能拉出一群人跟着你,能不能创建一个团队。

2)领导力:简单来说就是敢于决策和承担责任。

这两个条件,萧何没有,刘邦有,刘邦当亭长前就结识不少狐朋狗友,有自己的跟帮,而且平常为人好爽,深得底层信任。刘邦也为人果断,敢担责,在最艰难的情况下都能保持乐观。这些素质萧何不具备。

有了班底和领导力,才能带领团队渡过最初的难关,解决最迫在眉睫的生存问题,有班底你才能行动,敢决断,能担责,才能在最缺乏资源的初期让团队坚持下来。

等团队壮大后,萧何、张良对形势的判断才有用武之地,只有解决了最急迫的生存问题,解决了明天吃什么,才有时间规划未来。这就是刘邦能当帅的根本原因。

搁在企业也是如此,什么人能成为企业家?1)能拉到人、拉到初始资金。2)敢于决断,承压力强。至于什么市场分析、公共关系、战略分析,那都是后面要做的事。

创业的伊始,你首先要找到办法维持企业的基本生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下个月怎么给员工发工资,如果工资都发不出来了,人心散了,还创什么业呢?

所以,真不是什么人都能当企业家和政治家。并不是你判断地准,能看准大趋势和市场需求就能做。企业家和政治家是最务实最接地气的职业,解决的是最贴切、最实际的具体问题,越是初创的集团和企业,就越需要企业家、政治家特质。

理解了这些,你就能理解很多政治家。

比如罗马皇帝为啥竭泽而渔的供养军队,因为军队能决定他的权力,他必须解决军队的吃饭和赏赐问题,要不活不到明天。

为何尸位素餐的勃列日涅夫能稳固权力,而想要改变的戈尔巴乔夫不行?因为前者安抚好了致胜联盟而后者没有,后者将苏联的前途放在了致胜联盟前面。

为何全斗焕突然向民间妥协,答应进行普选,因为美国给了压力,韩国政府的存续一直依赖美国驻军和援助。

大多数政治家总会考虑“生存因素”,尤其是在权力不稳固的时候,只有权力稳固的时候,他们才会考虑一些长远战略。(这种人都不多,大部分人在稳固后就开始享受权力的好处)

也有一些人,会无视生存问题,而去优先考虑长远战略,这种人一般不是创业之主,他们要么是承袭了父亲的皇位,要么是在官僚系统按部就班上来的,没有经过创业过程的锤炼。而突破这一逻辑的人,往往会给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