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毛主席派毛岸英回乡给外婆向振熙贺寿。当宴席快要结束的时候,毛岸英发现没有姨外婆的身影,细问之下才知道姨外婆因为生病没能到场。

毛岸英听后马不停蹄地赶到姨外婆向振恺的家中,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姨外婆却对毛岸英说了一件他从未听过的事情。向振恺对毛岸英说:“毛姑爷现在是大人物了,如果能将当年欠我的钱还给我,那就再好不过了!”

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笔欠款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这一切都要从杨家、向家和毛家的故事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昌济

毛主席和向家的渊源

说起来杨家和向家的关系有些复杂,杨昌济的父亲杨书樵娶了向国源的独生女为妻。而向国源的长子向泰椿有3个儿子,5个女儿,大女儿名叫向振恺,二女儿则是毛主席的岳母向振熙。

这样算下来的话,杨昌济和向振熙是表姐弟的关系,但大家都知道在那个年代近亲是可以结婚的。杨昌济因为父母早逝,所以经常在杨、向两家轮流生活、学习。

杨昌济天资聪颖,在向、杨两家的培养下,渐渐成为一位英武魁伟、知书达理的少年。再加上向振熙和杨昌济年貌相匹,经常在一起玩耍,久而久之便从普通的表姐弟关系变成恋人关系。

1901年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出生了,1903年杨昌济前往日本留学,紧接着又前往英国、德国留学,最终在1913年回到阔别10年的祖国。然而眼前的一切,都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于是杨昌济决定用实际行动救国救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昌济

杨昌济谢绝了多方要他做官的邀请,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长沙,到湖南第一师范教学。此时位于长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早已人才济济,成为远近闻名的教育摇篮。

这里聚集了一批品格高尚、才华洋溢的老师以及一批爱国爱民的热血青年。在课堂和课下的交流中,学生们渐渐被杨昌济渊博的知识给吸引,也为他高尚的人品所倾倒。

在听课的人群中,杨昌济发现每次都有一位个子大、双眼炯炯有神的学生在聚精会神地听课。久而久之杨昌济对这位学生的印象越来越好,下课后更是将他请到办公室交谈,经过一番交谈后才知道对方叫毛泽东,是湘潭人。

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杨昌济和毛主席之间的师生情谊与日俱增,在众多学生中,杨昌济非常看重毛主席、蔡和森等人,认为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杨昌济不仅用自己的伦理学思想给毛主席以熏陶,还给他以极大的鞭策。

毛主席经常来到杨昌济的家中学习,殊不知爱神正悄悄走向毛主席和杨开慧。起初杨开慧只是对眼前能言善辩的毛主席充满好奇,但随着日子久了,她慢慢被毛主席卓越的见识、慷慨激昂的言辞所吸引,两人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互生倾慕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振熙

向振熙经常从丈夫口中听到毛主席的名字,渐渐地她对这个学生也有了非常好的印象。当毛主席、蔡和森等人上门求教的时候,向振熙会热情地招待他们。毛主席早年失去母亲,而师母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令他仿佛见到了母亲,令他再次感受到深沉的母爱。

因此当细心地向振熙洞察到女儿和毛主席之间的情愫后,她没有戳破,而是假装不知道。

1918年6月,杨昌济带着妻子和孩子前往北京,担任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不久后杨昌济推荐爱徒毛主席到北大图书馆工作。

由于毛主席家境贫寒,再加上刚工作没有积蓄,因此杨昌济便让他住在自己家中。如此一来,毛主席和杨开慧见面的机会更多了,他们的感情也在多次见面中不断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杨开慧

毛主席后来回忆道:“我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时候,遇见且爱上了杨开慧,她是我恩师杨昌济的女儿。在我青年时代,杨昌济对我有很深的影响,后来在北京也成为我的一位知心朋友。”

而杨开慧也说:“想不到我也有这样的幸运,得到了一个爱人!我是十分的爱他,自从听到他许多的事情,看了他许多文章和日记后,我就爱上了他!”

毛主席和杨开慧相爱后,率先发现的是母亲向振熙。尽管毛主席当时只是一个穷小子,尽管他当时并没有什么积蓄,不能保证让杨开慧过上好日子,但向振熙还是没有阻拦他们交往,因为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孩子能够开心、幸福。

1919年底,杨昌济积劳成疾,在逝世前不久给好友章士钊写去一封信,信中着重推荐了毛主席和蔡和森两人,并说:“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逝世,终年49岁。当时正忙于学业的毛主席以女婿的身份料理杨昌济的后事,由于杨昌济一生清廉,没有留下多少积蓄,师生们四处募捐,这才筹措了一笔安葬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葬礼结束后,向振熙决定将女儿嫁给面前这位有责任、有担当的少年,于是在1920年冬,杨开慧和毛主席结婚了。两人婚后的日子非常幸福,杨开慧也为毛主席生下了三个孩子,分别是毛岸英、毛岸青和毛岸龙。

三个孩子的出生,也令向振熙格外高兴,她不辞辛苦地日夜操劳,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孩子们渐渐长高了,长胖了,向振熙的脸却变尖了,一道道皱纹刻在她的脸上,一根根银丝也爬上她的双鬓。

这样幸福的日子维持得并不久,毛主席告别亲人上井冈山后,杨开慧母子便跟随向振熙回到板仓生活。随后,一件令向振熙日夜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健派人搜捕到,她带着毛岸英坐牢,始终不肯透露出关于我党的事情。在狱中,国民党威逼利诱,许诺她只要肯与毛主席脱离关系,就可以获得自由,但杨开慧毅然回答:“死不足惜,唯愿润之革命早日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开慧和两个孩子

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长沙被杀害,牺牲时年仅29岁。爱女的牺牲对60岁的向振熙来说犹如晴天霹雳,她感到天旋地转,下一秒跌倒在地。

向振熙苏醒后,看到瘦弱的外孙,不禁和他们抱头痛哭。就这样,抚养岸英兄弟几人的担子再次落在向振熙的肩上。向振熙的弟弟向定前担心敌人日后斩草除根,会加害岸英兄弟,于是准备将他们送往上海。

向振熙返回湖南后,她和三个外孙的联系便中断了,她忍着巨大的悲痛,在忧虑中度日如年,这也是毛岸英成年前,最后一次见到外婆。

毛岸英回乡祝贺外婆80大寿

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当亲人们将这一消息告诉给向振熙的时候,她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直往下掉,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我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我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润之现在在哪?岸英他们又在哪……”

当毛主席得知岳母还在世的消息后,立刻发来一封电报:“得知老夫人健在,甚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

9月初,毛主席委托王稼祥的夫人朱仲丽给向振熙捎去了礼物和亲笔信。看着那熟悉的字迹,向振熙几十年来的甜酸苦辣瞬间涌上心头,她的眼中也滚出了热泪。

1950年是向振熙的80大寿,毛主席特意派毛岸英回乡向外婆贺寿。一天,毛主席对毛岸英说:“你现在可以回家一趟了,代我给你母亲扫墓,带点东西回去。最重要的是代我向老太太上寿,再去湘潭老家看看,向乡亲们问好。”

由于毛岸英从中央社会部调到北京机器总厂工作,所以又拖了一段时间,5月中旬才正式出发。临行前,毛主席给杨家写信:

“小儿岸英回湘为老太太上寿,并为他母亲扫墓,同时回来看看你们,还请你们给他以指教为荷。”

毛主席再三叮嘱毛岸英:“到长沙和韶山以后,要多到亲友、农民家走走,多了解一下情况,多向他们宣传党的政策,你也要好好向他们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和毛岸英

毛主席是很了解自己儿子的,4年前毛岸英从苏联留学回来后,上过“劳动大学”,参加过土地改革,最近又到工厂去锻炼。但毛主席总觉得毛岸英还年轻,担心他回老家后指手画脚。

毛主席曾说过:“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但架子却是很大的,有很大的优越感,必须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先烈,要完全靠自己生活!”

就这样,毛岸英带着父亲的嘱咐登上了南下的列车……

5月19日上午,离别故土25年的毛岸英牵着马,和湘潭县副县长毛特夫、堂兄弟毛远翔走在乡间的泥泞小道上。也许大家看到这里会非常疑惑,毛岸英有马为何不骑?

其实在毛岸英离京前,毛主席曾交待他:“眼下社会秩序还不是太好,到湘潭后可以骑马回姗姗,但必须在离家30里的银田寺下马,走路回去!”

毛岸英骑马到云湖桥后,误以为这里就是银田寺,便从马上下来了。毛特夫等人向他解释一番后,毛岸英想,既然已经下马了,又何必再骑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英

中午时分,毛岸英等人来到银田寺区政府。当时几名干部正在开会,就在这个时候毛特夫向大家介绍:“这位是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同志。”

几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连忙请毛岸英坐下。一阵寒暄后,银田寺区政府的领导邀请毛岸英留下吃饭,毛岸英摇了摇头,说:“我就不留下吃饭了,我还要去韶山冲看望乡亲们。过几天还要向外婆贺寿,为母亲扫墓呢!”

领导听后点点头,没有再多留他。毛岸英来到韶山冲已经是黄昏了,他先是向乡亲们转达爸爸的问候,然后一一了解家乡的情况。毛岸英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前来看望自己的乡亲,顾不上旅途带来的疲劳,晚上又应邀参加了一次会议。

这个会议开到深夜,人们渐渐离去,几个村干部都争着请毛岸英到自己家中休息。毛岸英坚持不肯,他熟练地取下一扇门板,架在两条板凳上,又打开自己的行李袋,从中取出一个小铺盖,然后说:“大家回去吧,明天我再登门拜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英睡门板”成了韶山冲人们传诵的一条大新闻,有人说:“老子身居高位,儿子却如此平民风骨,真是时代不同了啊!”当这些话传进毛岸英的耳中,他却不以为然,觉得睡门板比小时候在上海流浪时睡破庙好多了。

第二天、第三天毛岸英又看望了许多亲人,当他来到毛瑞和家中的时候,毛瑞和正躺在病床上,毛岸英的眼中闪动着同情的泪花,随后从皮包里掏出10块钱,说:“瑞和阿公,这点钱你买点粮食吃吧。”

大家可不要小看这10块钱,这在当时可以买一担稻谷呢!毛瑞和听后十分感动地说:“毛主席教育的儿子,就是好啊!”

就这样,毛岸英访贫问苦,像撒胡椒面似的,这家给5块,那家给10块,最多不超过20块。毛主席给他的那种鼓鼓囊囊的皮包,也逐渐瘪了下去。毛岸英在韶山冲前后住了6天的时间,不仅看望了许多乡亲,还了解到农民的生活。

紧接着毛岸英来到长沙为外婆贺寿,当他站在外婆跟前的时候,大声而深情地喊了声:“外婆,您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英(最中间)

毛岸英的到来令向振熙格外高兴,老人擦了擦眼泪,哆嗦着布满皱纹的手轻轻地上下摸、左右摸,语无伦次地说:“伢子,岸英啊,是你啊,爸爸还好吗?弟弟呢?外婆老了啊……”

她还对外孙说:“别看你爸爸现在是个大人物,但他也有一颗平常人的心啊!”向振熙还说:“过去我经常给他做一些好吃的,现在身体差了,也不能做了。”

毛岸英向外婆问长问短,转达父亲对老人的问候和敬意,这也令老人获得很大的安慰。除此之外毛岸英还将一封信交给外婆,这封信是毛主席亲自写的:“今老太太80大寿,特令小儿岸英回乡贺寿,并送上人参、鹿茸等礼物表示祝贺!”

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一位非常节俭的人,不管是生活还是吃饭上,如今他能用稿费为岳母买如此多滋补的补品,足以看出他的孝心。最重要的是毛岸英这次回乡向外婆贺寿,也是毛主席主动提及的,不得不说毛主席对岳母的感情真的很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的“债主”

5月25日,是向振熙80岁大寿的日子,亲人们早早就入席了,毛岸英也坐在外婆身边。大家在家宴上很是高兴,毛主席更是频频给外婆夹菜,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毛岸英发现姨外婆并不在场,于是问外婆:“外婆,怎么不见姨外婆的身影?是有什么事情耽误了吗?”

向振熙说:“你姨外婆前几天生病了,现在还没好呢,正在家养病呢。”毛岸英一听姨外婆生病了,连忙说:“那等我为您贺完寿,我就去看看她吧!”

于是当毛岸英一吃完发,就马不停蹄地来到姨外婆向振恺的家中,殊不知这次看望令毛岸英得知了一件十分震惊的事情。向振恺的女儿钟瑾怀对毛岸英说:“岸英啊,毛姑爷现在是大人物了,如果能将当年的那笔钱还给我就更好了。”

这时毛岸英才知道,父亲借过向振恺的钱,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向振恺和向振熙是一母同胞的亲姐妹,向振恺是家中最大的女儿,到了成婚的年纪便嫁到平江县的一户人家。向振恺生下一儿一女,本应是幸福美满的生活,没想到丈夫早逝,儿子早夭,只剩下向振恺和独女钟瑾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振恺和女儿还有同病相怜的地方,钟瑾怀的丈夫也很早就去世了,因此只剩下两个寡妇相依为命,生活也十分艰难。尽管生活的再艰难,也阻挡不了母女俩的爱国之心。

向振恺和钟瑾怀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借了毛主席100银元。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毛主席为何需要这100银元呢?

大家都知道当年有一个“驱张运动”,其组织者就是毛主席。张敬尧被驱逐出湖南后,谭延闿为了彰显民主自治,便允许长沙的民众自由出版。毛主席认为这是一个宣传马克西思想的好机会,便打算在报纸上宣传。

但大家都知道登报是需要钱的,而且是一笔不小的钱,然而当时毛主席等人都是一穷二白的,他们拿不出登报的钱。毛主席很是发愁,每天都在想办法如何赚钱,从而宣传马克西思想。

向振恺和毛主席夫妇的关系很好,她知道这件事后毫不犹豫地将积攒下的100银元借给毛主席。100银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向振恺家里的情况本就不好,但她能在这种时候拿钱帮助毛主席,足以看出她对毛主席的感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成为国家的领袖,向振恺知道后也是非常开心的。但同时她也很纠结,不知道要不要将这件事告诉给主席,请主席帮助一下自己。

直到向振恺的身体越来越差,她才将毛主席欠钱的事情告诉给女儿钟瑾怀,才会出现钟瑾怀向毛主席“要债”的事情。

毛岸英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件事,他当即表示:“请姨外婆和小姨放心,我回去后一定会将这件事告诉给父亲,一定会给你们一个交代的!”

5月26日上午,在毛家、杨家、向家亲人团聚的家宴上,毛岸英代表毛主席向亲友们反复致谢。当谈到这次回湘探亲,毛岸英说:

“爸爸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他给我制定了三条规矩,第一、不准坐软卧,只能乘坐硬座,在长沙只能步行看望亲属,不允许坐小包车;第二、不准插手亲戚的工作安排;第三、不准带警卫。
关于前两条我都做到了,至于最后一条,由于湖南刚刚解放,情况比较复杂,所以省委为我安排了警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岸英又对亲友们说:“作为毛泽东的亲属,我们要带头遵纪守法,做好工作,绝对不能以主席的亲属自居。一旦我们产生优越感,就会脱离群众,全国人民对我们的期望是很高的,我们要处处注意影响,不能骄傲自大。”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中午,向家特意邀请了一位湘菜名厨做了许多家乡口味的菜,以庆祝毛家、杨家、向家的大团聚。没过多久,毛岸英告别了外婆等人,回到北京。

毛岸英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姨外婆的事情告诉给父亲。毛主席听了儿子的话沉默许久,然后说:“这件事是我不对,我欠他们的债,这辈子都还不清了……”紧接着毛主席吩咐下去:“将她接去和你外婆同住吧,我一起供养。”

大家看到这里想必都明白了,毛主席日理万机,每天要忙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因此他将这件事忘记也是正常的。不过最难得的是毛主席知道后不仅将向振恺接去和岳母同住,还提出照顾她的下半辈子。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岸英毅然决然地前往朝鲜战场,也牺牲在那片陌生的土地。向振恺和向振熙知道这件事后十分伤心,毛岸英可是杨开慧和毛主席的长子,可是备受期望的孩子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1年,毛主席又派次子毛岸青回湘,探望外婆以及亲友。全国供给制改为薪金制后,毛主席按月给向振恺以及向振熙寄去生活费,从未间断过,直到老人去世。

1960年,向振熙90大寿,毛主席听说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要回家乡,便给她写去一封信,并交钱给她,让她替自己买一些礼物贺寿。信中是这样写的:

“开英同志,杨老太太今年90大寿,我没什么东西好送的,就寄去200元,烦请你代为转达。或买礼物送去,或直接将200元寄去,都由你决定,麻烦你了!”

1962年春,毛主席让毛岸青和邵华回湖南看望外婆,并为杨开慧扫墓。毛岸青和邵华回到长沙后,向亲友们带去了父亲对他们的问候。1962年11月,向振熙在长沙去世。这一噩耗传来后,毛主席十分悲痛,随即发去吊唁函,并寄去500元,作为老太太的安葬费。

在长达一个多世纪中,杨、向两家同甘共苦、同舟共济,演绎出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如今毛主席和杨、向两家的老人大多都已离世,但他们的精神将永存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