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育之研究》

看领袖对强身健体的重视

李 崎

北大红楼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地。8年前的深秋,笔者走进了那里,参观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红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崎在北京大学红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北京是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主阵地、中国共产党主要孕育地之一,由此形成了以北大红楼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群。北大红楼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馆中收藏的珍贵影像资料以及原始报刊、书信、手稿、老物件等,把大家的思绪拉回到百年前先辈们奔走呼号、救亡图存的革命年代,大家身临其境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的爱国热情,感悟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初心和使命,体会到中国革命斗争的艰辛与不易。

红楼一层东侧的119房间,是当年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的办公室,也是第一部分展览的重点展室。办公室分内外两间,陈列着书柜、办公桌、电话等物品,墙壁上挂着李大钊手书的对联——“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这正是李大钊一生的生动写照。在一楼西侧展区,有一间屋子参观者众多,它就是青年毛泽东工作过的图书馆第二阅览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红楼报刊阅览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大红楼大教室

在毛泽东同志《体育之研究》展板前,我驻足良久。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封建统治的腐败,我们被西方国家冠上“东亚病夫”的称号,要想改变这一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变强!而实现民族大义的前提是要从自身出发,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还要有强健的体格。因为,有了强健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才能为自己的学业、事业提供基础保证。一个人只有远大的理想、宏伟的志向,却没有健康的体质、充沛的精力,不可能在艰苦的事业中坚持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青年》杂志刊登的《体育之研究》

这一想法早在100年前,还是学生的毛泽东就曾提出,他主张发展体育来救国救民,并署名“二十八画生”写了一篇文章《体育之研究》,随后被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看到,他觉得这篇文章所写内容一针见血,看待问题眼光深远、见解独到。1917年4月,陈独秀极力要求在《新青年》上刊登此文,如今在北大红楼的展厅里就珍藏着这篇《体育之研究》。

106年前,毛泽东以“二十八画生”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这是毛泽东的“处女作”。这篇文章写罢,毛泽东曾请他的恩师杨昌济先生指教。杨昌济是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时的老师,后来又成了他的岳父。

毛泽东在文章开始一语道破:“愤慨国力苶弱,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此甚可忧之现象也。”用犀利的语言揭示中国积弱的现象,随后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认为体育的作用在于能“强筋骨”“增知识”“调感情”“强意志”,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体育的重要性。强调全民健身、全民参与的精神实质跃然纸上。展示了毛泽东早期“健身强国”的体育思想。

毛泽东酷爱运动,早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他就特别重视体格和意志的锻炼。他认为体育的目的不仅是强筋骨,还在于强意志;不仅在于养生,还在于卫国。他经常进行冷水浴、风浴、雨浴、日光浴、登山、露宿、远足等活动,还自创“六段锦”体操来锻炼身体。

2010年以来,笔者也曾去过毛泽东青少年时期在湖南读书的东山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参观,了解了毛泽东早年酷爱体育的更多故事。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就已在体育圈里名声大振。他是全校体育运动的佼佼者,无论春夏秋冬,每天清晨他都会在校园东北角的水井旁洗冷水浴,从不间断。他还经常独自一人攀登学校对面的岳麓山,狂风暴雨也阻挡不了他的脚步。他的兴趣爱好除了这些还有游泳,学校附近就是江宽水深的湘江,毛泽东有时来了兴致,还会从猴子石游到牌楼口,一游就是5公里。这锻炼了他一身矫健体魄。

不仅如此,他63岁时第一次横渡长江,完成了一直以来的梦想。之后4年内,他又3次横渡长江。毛主席曾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可见体育运动带来的能量巨大无比。正是他日复一日的锻炼,才拥有如此的文韬武略。

1952年6月10日,毛主席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明确了新中国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1958年,人民体育出版社重新出版《体育之研究》,这句口号从此成为中国人积极锻炼身体的励志口号。

1995年5月,国务院批准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这一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战略措施,实际是对毛泽东体育思想的肯定与回归。通过体育运动锻炼,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这也是毛泽东体育思想的核心。

新时代,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体育扮演起更为多样的角色,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的卓绝风采,在国际舞台上全方位展现中国形象,中国正在朝建设一个体育强国的宏伟蓝图努力奋斗。

2011年8月21日下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汶川特大地震后重建的都江堰市青城山高级中学与学子们交流时,勉励学生们从现在做起,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为人生积累能量。在回答同学们提问时,习近平勉励大家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宝贵时光,努力刻苦学习,打牢基础知识,掌握真才实学,搞好体育锻炼,力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希望学生们能很好地打下承担祖国未来希望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智力基础。习近平用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和一句古诗“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来勉励学生们。据青城山高级中学原校长胡贵旗说,当时习近平在教室里给同学们交流时,还引用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叮嘱孩子们要注意锻炼、强健身体。

2019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他一边劳动,一边向身边的少先队员询问学习生活和体育锻炼情况。总书记引用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叮嘱他们从小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用自己的双手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祝他们像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

2020年4月21日,在陕西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习近平亲切询问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现在孩子普遍眼镜化,这是我的隐忧。还有身体的健康程度,由于体育锻炼少,有所下降。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我说的‘野蛮其体魄’就是强身健体。”

体育强则国家强,体育兴则国家兴。体育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建设体育强国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从毛泽东同志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再到《“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优先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毛泽东题词)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建设体育强国。

建设现代化国家全民健康是基础,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讲,让全民健康成为国家现代化的标配,顺民心,合民意,代表了国家未来的发展趋势,这个社会宏愿值得期待。今天,随着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两翼齐飞”,我国各地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的壮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作者简介

李崎,四川省都江堰市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四川长征文化论坛发起者(2015年),红色收藏爱好者,都江堰市长征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都江堰市长征书院院长,都江堰市融媒体中心资深记者,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红色旅游网专栏作家,四川省爱国工程联合会副主席,四川省李冰研究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都江堰市党史研究室特约撰稿人,都江堰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四川省关工委、成都市关工委、都江堰市关工委爱国主义教育宣讲团宣讲员。曾被国家有关民间社团、科研机构授予“红色文化传播大使”“中国红色文化传承人物”“文化长征标兵”等称号。主要研究方向为红军长征历史、地下党历史、灌区水利历史、剿匪平叛历史、“大跃进”历史、防灾减灾历史等。著有《一个人的长征》《寻找中国红》《追梦》《寻梦红飘带》《震撼-感动-奋起》《重走松茂茶马古道》《人民公社寻访记》《征途》等专著,完成撰写《中国共产党都江堰市历史》(第三卷),参与编撰《都江堰市撤县建市》《都江堰市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茶全书都江堰卷》。撰写的有关红军长征、红色教育、红色旅游、地方党史论文或研讨文章多次在全国性、全省性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并获奖。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李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