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到达陕北的红军在三原县进行了改编,原红一军团第2、第4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343旅,以陈光、周建屏为正、副旅长,下辖685和686两个团共6500余人。

作为八路军成立初期的六个主力旅之一,343旅参加了抗战初期的平型关战斗、广阳战斗等诸多战役,后来更是部分部队在肖华的率领下到达山东,在山东地区从事抗战活动。

在后来的革命斗争中,有的领导牺牲了,有的见到了革命的胜利。本文就跟大家一起回忆一下343旅的主要领导以及他们在1955年的授衔情况。

1、旅部领导

旅长陈光是湖南宜章人,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跟随部队上了井冈山,在后来几年的革命道路上,陈光先后担任过红12师师长、少共国际师师长、红二师师长等职。陈光是我军的一员猛将,长征路上,陈光率领红二师担任前卫任务,一路披荆斩棘,过关斩将,更是亲率红四团突破天险腊子口,为红军北上拔掉了阻碍。

部队在陕北会师后,被调入到红军大学学习,1936年12月,陈光从红大调回到红一军团担任红一军团代理军团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光

抗战爆发后,陈光被任命为115师343旅旅长,成为八路军最初的六大旅长之一,1938年林彪被伏击后,陈光任115师代师长,之后率部到达山东地区与日军作战直到1943年回到延安。

抗战胜利后,陈光被调到东北地区工作,担任过东满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东北军区司令员、四野副参谋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兼广州警备区司令员,1954年含冤去世,年仅49岁。

副旅长周建屏是抚州金溪人,1909年考入云南讲武堂,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之后又相继参加了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以及讨伐陈炯明叛乱的斗争。北伐战争时期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担任营长,1927年参加了南昌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建屏

1929年之后,周建屏先后担任红十军军长、红十一军军长、红19师师长、独立红24师师长等职,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周建屏留在了南方打游击。1935年在一次战斗中受重伤,被送往上海抢救,伤愈后到延安,任抗大第二科科长。

抗战爆发后,周建屏被任命为115师343旅副旅长,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斗,年底率部创建了晋察冀边区第四军分区,1938年因旧伤复发,在河北平山病逝,年仅46岁。

政委肖华是江西兴国人,著名的“娃娃司令”。17岁时就担任少共国际师的政委,之后几年他又先后担任红一军团组织部长、红二师政委、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一师政委等职。

抗战爆发后,肖华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副主任,不久改任343旅政委,与旅长陈光一起指挥了广阳、午城等战斗。1938年6月,肖华率部挺进山东,此后几年一直在山东地区与日军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肖华上将

抗战胜利后,肖华被派往东北工作,先后担任过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东野第一兵团政委、东野特种兵司令员、四野十三兵团政委等职,参与指挥了东北地区的诸多战役和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肖华在1950年3月被任命为空军政委,同年6月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协助罗荣桓工作。文革之后,肖华相继担任过军事科学院第二政委、兰州军区第一政委、甘肃省委第二书记、政协副主席等职。1955年肖华被授予上将军衔,1985年在北京病逝,享年69岁。

参谋长陈士榘是湖北荆门人,红军时期担任过红4师参谋长、红30军参谋长、代理军长等职。抗战爆发后被任命为343旅参谋长,1940年部队到达山东后,陈士榘升任115师参谋长,参与指挥巩固和扩大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历次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士榘上将

抗战胜利后,陈士榘到华东地区作战,先后担任华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唐兵团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榘长期担任工程兵司令员兼政委,参与领导国防工程和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圆满完成两弹基地工程任务,为中国导弹、原子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5年陈士榘被授予上将军衔,1995年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2、685团主要领导

团长杨得志是湖南醴陵人,1928年参加湘南起义后上了井冈山,当时年仅17岁。红军时期,他担任过团长、师长等职务,长征路上更是成为部队的开路先锋。

抗战时期,杨得志先后担任过115师343旅685团团长、344旅代旅长、八路军第2纵队司令员、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等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第19兵团司令员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得志上将

新中国成立后,杨得志先是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担任志愿军19兵团司令员、志愿军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回国后又先后担任了济南、武汉、昆明三个大军区的司令员,1979年指挥了云南方向的对越自卫反击战,1980年升任总参谋长一直干到1987年卸任。

1955年杨得志被授予上将军衔,1994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政委邓华是湖南郴县人,红军时期最高担任过红1师和红2师的政委,抗战爆发后担任685团政委,之后跟随聂荣臻到晋察冀地区,先后担任了晋察冀军区第5军分区和第4军分区的司令员兼政委。

抗战胜利后,邓华到东北地区作战,先后担任过东野7纵司令员、第44军军长,第15兵团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了解放东北的诸多战役战斗以及湘赣、广东等战役,1950年参与指挥了海南岛战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华上将

朝鲜战争爆发后,邓华以13兵团司令员的身份率部入朝作战,之后担任志愿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司令员等职,协助彭老总指挥了五次战役,以及指挥了上甘岭战役、1953年的夏季反击战等诸多战役。回国后担任东北军区第一副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等职。

1955年邓华被授予上将军衔,1959年受彭老总案子的牵连被下放,从此淡出军界,1977年复出后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980年在上海逝世,享年70岁。

副团长陈正湘是湖南新化人,红军时期曾担任过红一军团的营长、团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战爆发后,陈正湘被任命为115师343旅685团副团长,之后又相继担任了八路军独立第一师第一支队支队长,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司令员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正湘中将

抗战胜利后,陈正湘担任冀晋军区副司令员、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司令员、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等职,参与解放了华北地区的诸多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陈正湘相继担任过铁道兵第一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

参谋长彭明治湖南常宁人,红军时期担任过团参谋长、师参谋长等职。抗战爆发后被任命为685团参谋长,后担任过苏鲁豫支队司令员、教导第一旅旅长、新四军第3师7旅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地区作战,担任过东北民主联军第3师7旅旅长,13兵团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彭明治担任驻波兰大使、河北省军区司令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93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明治中将

3、686团主要领导

团长李天佑是广西临桂人,1929年参加了邓小平和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红军时期担任过红5师和红4师的师长。抗战爆发后被任命为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团长,次年出任343旅代旅长,不久赴苏联就医,期间进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直到1944年回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天佑上将

抗战胜利后,李天佑到东北地区作战,担任过东野一纵司令员、38军军长、13兵团副司令员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李天佑先是在广西剿匪,基本上肃清了广西境内的土匪,之后担任过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副总参谋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70年在北京病逝,年仅56岁。

政委符竹庭是江西广昌人,红军时期曾担任过红一军团的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军政治部副主任等职。抗战爆发后,符竹庭调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主任,不久改任政委。之后又担任过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政治部主任、115师343旅政治部主任、滨海军区政委等职,1943年11月在与日军作战时牺牲,年仅31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符竹庭

副团长杨勇是湖南浏阳人,红军时期长期在红三军团任职,到达陕北后担任过师政治委员。抗战爆发后担任686团副团长,之后相继担任过115师独立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第343旅旅长兼鲁西军区副司令员、教导第3旅旅长、鲁西军区司令员兼鲁西专署专员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勇上将

抗战胜利后,杨勇担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二野第五兵团司令员等职,率部参加过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一级解放大西南的诸多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杨勇担任贵州省军区司令员和省人民政府主席,1953年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之后出任志愿军司令员一直到1958年率部回国。回国后担任过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新疆军区司令员、副总参谋长、军委常委等职。1955年杨勇被授予上将军衔,1983年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

参谋长彭雄是江西永新人,红军时期曾长期在红三军团任职,担任过营长、团参谋长等职,参加了中央苏区的历次反围剿作战和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战爆发后,彭雄被任命为686团参谋长,之后相继担任了补充团团长,黄河支队支队长(司令员),新四军第3师参谋长,第3师兼苏北军区参谋长等职。1943年在赴延安途中,与日军遭遇作战时牺牲,年仅28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彭雄

小结:

343旅12位团级及以上主要领导,除了含冤去世的陈光和病逝的周建屏以及在战斗中牺牲的符竹庭和彭雄以外,剩下的8人中有六任被授予上将军衔,2人被授予中将军衔。然而这些革命前辈们无论是否得到了军衔他们都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向先辈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