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生不逢时

作者|王磊

编辑|秦章勇

出身未捷先挨一闷棍。

宝马纯电MINI在国内还没正式量产开卖,就遇到了难过的关卡。

据路透报道,宝马在中国生产的全电动MINI,或将面临38.1%的最高电动汽车关税,“这可能会对这款中档汽车的销售前景造成致命打击。”

而且未来在华生产的纯电MINI一旦要面临顶格关税,MINI的全球新能源汽车战略也会被打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纯电MINI是宝马纯电战略的关键一步,其角色就像Smart在奔驰体系中的地位,不过眼看Smart在电动化领域狂飙突进,MINI必须加快脚步。

如今还没正式走向市场,就遇到这种“不可抗力”,多少有些悲观色彩。

01

殃及“自家人”

之所以会被征收最高等级的关税,是因为当初没有配合欧盟的调查。

知情人士透露,因为纯电动MINI车型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光束汽车似乎还无法完成欧盟委员会的调查,因此被归类为“无法配合调查”的公司。

截至目前,宝马并没有回应。

不过,也有媒体透露,宝马集团内部正在紧急磋商,推动阶段性关税后如何处理这件事,避免MINI成为此次反补贴调查中受伤最大的欧洲车企

这就有意思了,欧盟实行临时关税的政策,受伤最大的反而是“自家人”。

当然,严格来说,纯电动版本MINI已经有了一半的“中国血统”。2018年7月,长城与宝马签约组建合资公司光束汽车双方各持股50%,投资总额为51亿元,地址就定在张家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彼时光束汽车的使命是:共同开发新一代纯电动汽车平台,除生产宝马MINI电动汽车之外,还将生产长城自有品牌的电动汽车。

按照规划,光束汽车的产品将按品牌分别进入宝马集团和长城汽车各自的销售和服务网络。

宝马与长城联手之初,宝马就曾表示:“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实现MINI纯电动车型的本土化生产,成为MINI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去年9月,宝马集团宣布下一代 MINI 纯电动车型将在中国投产,由宝马集团与长城汽车合资的光束汽车作为新车的全球首产地和主要出口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则通告的背后,是宝马集团打算停止在英国牛津工厂生产MINI电动车型,并将该生产线转移到中国的心思。

当时宝马MINI品牌的负责人斯蒂芬妮·沃斯特(Stefanie Wurst)表示,牛津工厂“没有为电动汽车做好准备”,由于牛津工厂必须在同一条生产线上同时生产电车和油车,其运行效率并不高。

因此,现在责任落到了光束汽车的头上,按照规划,下一代纯电动MINI车型有两款,一款全新的三门MINI Cooper,一款全新的MINI紧凑型跨界车(MINI Aceman)。两款车计划在光束汽车工厂相继投产,于2024年供应国际和国内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个月后,国产全新三门纯电MINI Cooper就在光束汽车张家港工厂正式量产下线,首批SOP车型仅供出口。

但需要注意的是,按照原先的规划,光束汽车首款量产新车在2022年左右就该下线的。期间因为各种问题,比如生产资质等,迟迟未推向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眼下纯电动车市场瞬息万变,无论是价格还是推向市场的节点,纯电MINI似乎没有抢占先机。

2019年12月,吉利集团与梅赛德斯-奔驰共同出资成立智马达汽车(即Smart),双方各持股50%。由奔驰进行设计,吉利负责研发生产,基于吉利的SEA浩瀚平台打造。

2023年6月,其首款车型smart精灵#1正式上市,目前Smart已有smart精灵#1、smart精灵#3两款在售车型。数据显示,今年第一个季度Smart品牌累计销量就已经接近5000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即将量产的MINI Aceman与Smart精灵#1定位相似,同为小型纯电SUV。真等其上市之时,MINIAceman不仅要接受来自豪情精灵的威胁,还要面对销售所带来的高额关税。

按照目前MINI与长城生产并在欧洲亮相的首款车的价格,3.5万欧元,本就略高于比亚迪海豚或MG 4等中国汽车在欧洲的售价。

基于MINI的品牌定位和市场受众,如果按照综合48.1%(10%+38.1%)的关税计算,MINI在欧洲还会有优势吗?

02

影响最大的是欧洲车企?

当然,所有的根源还是在于欧盟的“关税大棒”。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决定将在目前10%的关税基础上,从下月起对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征收17.4%-38.1%不等的额外关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意味着与现有10%的进口税叠加后,中国汽车厂商将面临27.4%-48.1%的关税。

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竟然是,认为中国政府为其电动汽车产业提供了不合理的补贴,损害了欧洲制造商的利益。

至于多出来的额外关税,美其名曰:临时反补贴税

在参与抽样的三家中国汽车厂商中,比亚迪拟被加征17.4%的临时关税,吉利拟被加征20%的临时关税,上汽集团拟被加征38.1%的临时关税。参与调查但尚未抽样的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商将被征收21%的加权平均税;其他未配合调查的中国电动汽车生产商将被征收38.1%的剩余关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中国生产的特斯拉则会使用单独的税率,目前还尚未可知。

欧盟委员会称,如无法与中方达成解决方案,加征的关税将于7月4日左右实施。

在最终实施此决议之前,欧盟及成员国将会做出最终的投票。如果反对票大于赞成票,那可以取消此决议。不过可以肯定是,如果此决议落地,那对于欧洲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又将大幅提升,妥妥的“损人不利己”。

不少华尔街机构分析师也发出警告,称欧盟委员会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征收关税的决定可能对中国汽车企业影响有限,反而会对欧洲汽车制造商产生不小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本大和证券分析师Kevin Lau表示,今年的前四个月,欧洲市场对比亚迪、吉利和上汽总销量的贡献仅在1%到3%之间,这说明欧盟市场对中国车企整体销售额影响十分有限。

另一方面,欧盟关税也不太可能阻止中国车企继续进入欧洲市场,因为中国车企具备足够的成本优势,完全能够消化额外的关税成本,同时仍能保持盈利。

同时,很多中国车企近年来也在快速布局欧洲市场,实现本土化落地。

但是反观欧洲车企,情况就不太对了。

中国是不少欧洲车企们最重要的单一市场,与其说是中国抢占了欧洲的市场,不如说是中国为这些外资企业提供了茁壮成长的“土壤”。

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占宝马销量的近32%,占大众和梅赛德斯-奔驰销量的约30%。所以这些车企普遍担忧,对华关税可能会为宝马、保时捷、大众、奔驰等德国汽车制造商遭致反制。

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加征临时关税的消息一出,最不看好的恰恰是欧盟“自己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已经有所表态称,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是错误的决策。加征关税,不仅阻碍欧洲车企的发展,同时也会损害欧洲自身利益,这种政策“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大众CEO施文韬更是警告,“就等着中方反制吧”。

如今,宝马的纯电MINI已经率先成为无辜躺枪的“牺牲品”,与纯电MINI境况类似的还有宝马的iX3,华晨宝马自2021年以来,就一直生产从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电动宝马iX3。

随着越来越多的“自家人”被波及,接下来着急的就该是欧盟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