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平,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市的一个乡村,是土生土长地道的桐乡本地人,他为人厚道、诚实,自幼就爱上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爱上了农业,特别喜欢上了当地的特色产业蚕桑和杭白菊。1979年,他报考大学的第一志愿就是浙江农业大学,而且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蚕桑系。在校期间,他聪颖好学,成绩优秀,入了党。1983年大学毕业,校方再三婉留他留校,他却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地方—桐乡,把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与技术带到农业一线,从此他与农业科学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回到桐乡后,潘新平一直在农业局工作,从技术员一直干到分管局长,后因改革开放实行体制改革,桐乡市成立了浙江花神丝绸集团有限公司。1997年潘新平被调入公司分管蚕桑工作,2004年公司转制从事企业工作。对工作的变动,他没有半句怨言,始终不变的是他对蚕桑事业的热爱。在岗位上,他刻苦钻研,充分运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结合当地实际大刀阔斧对如何提高蚕桑产质量上做文章、下苦功。改造桑田,打通平整,做到能灌能排、引进新品种等等,通过他的一番神“折腾”,蚕桑产量发挥到了极致,获得了浙江省农业丰收一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科班出身的潘新平,理论知识非常深厚,他不满足局限在蚕桑这一块,去年,他又想到了桐乡的另一个特产——杭白菊,如果能把这两个原材料的天然有效成分萃取出来,促进人的皮肤健康,该有多好。敢想敢做性格率真的潘新平说干就干,几经赴杭州、上海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大专院校洽谈,通过校企、院企合作,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颠覆了人们对蚕丝和杭白菊药食同源的认知,从吃到用,把由内向外转变成由外养内的健康养肤产品——菊丝明。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保健茶——桑叶红茶。产品一经问世,供不应求,很是抢手。

潘新平一直以来有着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孺子牛的精神风貌,让人油然而生感动与敬佩,他有一股子干劲、冲劲、闯劲。他是奔六的人了,可他从不停息,为了蚕桑产业的兴旺一直往前走。为了蚕桑业的发展,专门成立了嘉兴源升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蚕丝胶蛋白、杭白菊种(养)植与深加工的农业科技企业。可不,去年他一口气揽下200多亩土地,开发种植杭白菊。杭白菊是闻名于世的中药材“浙八味”之一,“本草纲目”有记载,深受历代人民的喜爱。桐乡杭白菊是传统特色最优势的农产品之一,400多年的种植历史。独具风韵、久负盛名、成为了桐乡农业的一张金名片。也获得了殊多荣誉,杭白菊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杭白菊之乡”、农产品产地标志,还被认定为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桐乡的杭白菊是传统的农业产业,在没有升级的情况下,根本发挥不了优势,也难于发挥杭白菊原产地的作用。为此,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在稳粮增效、种植技术与加工、品质与价值上都亟需创造一种全新模式栽培,全产业链,高附加值的效益与产品,实现产业升级,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和发展。

为此,专门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实施种子种苗-麦菊轮作-修株疏花控量-有机栽培-农机推广的种植新模式;与浙江大学、浙江红茗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步进式调制、智能化烘焙工艺》,将鲜花加工通过单层分摊-萎凋失水-蒸气杀青-初烘定型-烘焙提香-储藏留香等8道工序调制技术,组装成套设备流水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产出的杭白菊,朵朵完整,朵朵香醇,一定可以跻身于高端茶饮市场,走出一条不一样的杭白菊高附加值的全新产业新路子。去年,他还特意注册了有着代表桐乡含义的杭白菊商标“秋之桐”。然而,通过不断研发新技术和申请专利,努力成为杭白菊产业的科技龙头企业;通过实施“双强行动”,用创新思维、创新技术,机器换人,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传统工艺,以新技术、高效益做好示范作用,真正做到转型升级。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博激流,历尽苦难痴心不改……”按潘新平的话说,他就是一名农业战线永不退伍的战士。至今,他已在这条战线上滚爬摸打40几年,年龄虽已奔六,那股子干劲、冲劲、韧劲、闯劲、却无法形容,事业心不比年轻人逊色。他对自己要求相当严格,哪怕酷日严寒、哪怕风雨交加,每天总是喜欢去桑树田里转转,蚕房里蹲蹲,车间里走走,这样不是一次、二次,而是三百六十五天始终如一;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大家有目共睹。在他心里有干不完的工作,在他眼里老祖宗留下的蚕桑和杭白菊产业得到更好发展就是硬道理,在他脑子里已把桐乡的蚕桑和杭白菊事业当成自己的理想与全部。(沈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