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位来自清华、北大、人大、复旦、武大、浙大等综合类高校,以及中国政法、华东政法、西南政法、中南财经政法、西北政法等政法专业类高校的学者,成为上海最新组建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6月17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和华东政法大学联合举行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家委员聘任暨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揭牌仪式。上海将通过建立常态化研究探讨交流机制,更好发挥法律专家在营商环境立法修规等法治化体系建设方面的专业作用,为上海持续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提升我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国际竞争力贡献力量。

根据2023年5月世界银行发布的新营商环境评估(Business Ready , B-READY)方法论手册,上海成为代表中国参与世行评估的唯一专家调查样本城市,结合企业样本上海整体占全国的权重约为73%,今年将开启评估。

“世行新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它的内核就是强调法治化。”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表示,上海成立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专家委员会,工作的着力点找得非常准。

率先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上海的重要任务。

2017年底,上海召开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大会,并推出《上海市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行动方案》,也就是1.0版方案。之后,上海以一年一版的频率更新营商环境改革方案。从1.0版到7.0版,上海对标世界银行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新的营商环境评估体系,共推出了上千项任务举措。今年年初推出的7.0版方案提出,以市场化为鲜明主线、法治化为基础保障、国际化为重要标准,持续打造贸易投资便利、行政效率高效、政务服务规范、法治体系完善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专家委员会,作为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咨询委员会的成员,是今年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法治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上海政法学院校长刘晓红表示,要将优化营商环境纳入涉外法治建设的总进程,将持续对外开放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大前提,将转变政府职能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关键点。

刘晓红表示,营商环境的优劣水平决定了生产要素资源的集聚与流向,成为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构成。优化营商环境是为了吸引全球更多的商业主体来华兴业,而对外开放则是优化营商环境的前提,尤其是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坚持制度型对外开放,并主动对标国际通行经贸规则,才能进一步融入国际市场。

当天揭牌的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由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和华东政法大学共建。中国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院院长罗培新,曾连续四年被世界银行遴选为营商环境评估问卷受访专家,并连续四年作为政府代表团成员参与世行评估所有指标的最终磋商。

罗培新告诉记者,研究院构建了十四个细分领域的专业研究团队,研究人员逾150人。研究院将努力成为营商环境法律法规制定修订的“献策者”,积极参与相关立法后评估,为条例常态化修订提供智识储备;成为企业涉法共性问题的“破题者”,针对企业反映的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堵点痛点问题,形成具有前瞻性、可操作的建议方案;成为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的“助力者”,深入解读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体系,支撑上海更好对接国际规则,更好代表国家参与竞争。

“研究院搭建一个面向全国的平台,全国最顶尖的法学院校专家都能在平台上研究解决上海乃至全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罗培新说,研究院的研究范围很广泛,比如中国要加入CPTPP,那么数据跨境传输应该设立一套怎样的规则,让中国能够对标国际高标准,提升法治化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