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晚上8点半

与你分享小而美的好物,

日常提升幸福感。

种草小分队

嗨,大家好啊~

最近朋友问我状态,我想了想,回答“情绪稳定,幸福指数很高。”说完自己都有点惊讶,因为过去我曾形容自己的情绪如瀑布一样跌宕起伏,隔三差五就要emo一下。

回想一下,对我改变最大的因素之一,必定有阅读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焦躁悲观时,我就看人物传记或访谈,看她们遇到困顿怎么处理,而且很快就发现,跟真正经历过时代动荡的人比,我们眼前不算什么;当我遇到瓶颈,也会看书寻找答案,一旦了解,就不会造成困扰。

今天也跟你们分享一下,最近的书影单,涵盖家居、户外、身心疗愈。也想过要不要写单一主题的书单,不过又觉得看书这件事,杂一点,泛一点也很好,开卷有益,就不要设限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在北海道盖面包屋》

如果想涉猎家居类目的书单,很推荐从中村好文开始,他的文字轻快好读,建筑里晦涩的、冷冰冰的元素在他笔下充满人情和趣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比较出名的是写建筑大师的家,但我也很爱看他笔下平凡人的小家,比如这本《在北海道盖面包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事的起因,是中村好文收到北海道面包师神幸纪的一封诚恳的亲笔信,对方邀请他为自己一家设计集住宅、面包小屋于一身的居所。

一位建筑师,一位面包师,主要通过书信交流着彼此对这个居所的理念和想法(也太浪漫了吧),两年过去,默契和友情滋生,面包屋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型:

“这些平淡的书信往返累积,也许就像堆石头盖房子一样。那一颗颗看似平凡的石子,终有一天,会凝聚为坚固又充满存在感的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村甚至还给面包师的孩子造了间树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总是会被中村对家细腻的感触,对生活洋溢的喜悦所打动,他眼里看到的面包师脚踏实地的生活观让人动容:

在这里,人们的双脚稳稳地踩在大地上,过着最像人的生活。这是怎样一种生活呢。——既没有不自量力,也没有畏首畏尾,竭尽全力去实现自己坚信的事情和力所能及的事情,满足而充实。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生活的富足与高贵,这是一种“忠于内心的生活”。

就如中村自己的建筑理念,从来不是追求所谓表面的光鲜或炫技,而是把居住者的精神面貌原本呈现。

中村好文给自己建造的9平米小屋,我也好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可爱的是,中村好文主动提出,要用面包师亲手做的面包来抵一半的设计费,神幸纪会每月两次寄面包到东京,直至面包店或设计所任意一方从世界上消失为止。

哇,好温暖的结算方式,希望我也能遇到这样的神仙建筑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2

《荒野志》

之前推荐过大理新移民的访谈录——《仿佛若有光》,很喜欢,于是下单了同系列另外两本《荒野志》和《寻隐记》。

这本涵盖了12位户外大咖或博物学家的访谈,有一人一马一狗走天涯,重访成吉思汗之路的旅行作家,有观测动物成痴,在床上养了40只螳螂的绘画师,也有痴迷于极高山地带的摄影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难想象,在追随肉身享受的现代社会,有人过着苦行僧的生活,用脚一步步丈量山河,采摘仙人掌果腹,偶尔得到建筑工人的残羹已觉得丰盛。

有人偏爱高海拔地区的雪山,一步不慎就有丧命的风险,最严酷的生存环境里,也有着惊心动魄的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户外爱好者或极限运动人士提到,当身体疲惫麻木到某个阶段,或在克服极大的恐惧后,会进入到了一个类似冥想的阶段,思想逐渐消失,灵肉皆无,空旷忘我。

孤独的荒野跋涉,也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翻开这本书时,我刚好在黑夜里行驶的火车上,本来有些惶惶,看到目录这段时,心一下子就定下来,“环境改变了,原本那个社会性的自我似乎可以被清零,朋友说,旅行会重新定义自我,但我觉得更大的意义在于自我的消失。”

是啊,有时很怕自己在套子里待久了,心也被模式化。

这本书,我个人觉得中后部分比开篇更精彩,一度看得热血沸腾,很想跟驴友们再走一次沙漠。

有时也会觉得,疫情后时代经济放缓或许不是坏事,大家可以停下来,也有了探寻更多更多道路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跑步拯救了我的生活》

它的书名让我念念不忘,多年前看过一次,前不久又找来重温,可见一个好的名字有多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沉浸在离婚打击和情绪困扰中的贝拉,一度昏睡度日,丧失了从沙发上爬起来的动力,直至一天,她做了一件从未做过的事——走出家门,迈开双腿。

刚开始目标定得很小,只跑1分钟,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也在逐日底重建和修复自己。

我看过好几本讲跑步的书,村上春树写的《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没法带动我,因为他太有毅力了,起步即大神,而贝拉在跑步中的各种痛苦、挣扎就让我非常有共鸣哈哈~

跑步有点像正念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观察周围环境,关注膝盖的酸痛,活在当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一个同样经历过抑郁焦虑的人,我非常能体察到,现代社会大家是多么容易把思考和理性看得过于重要,忽略了身心

我们是多么频繁地身心分离,把智力、学习和思考,看得比脚、膝盖和后背重要得多。

每个人都有自己去感知生活和世界的方式,它可能是跑步,也可能是摄影,是手工……当我们找到自己的锚点,建立内了在的秩序感,便不再恐惧外界的无常。

如果此刻的你也正处在困顿当中,不妨尝试迈开脚步,不管这一步是多么小。‍‍‍‍‍‍‍“因为最恐惧的事情已经发生了,除了勇敢站起来,别无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珠峰一直对我有种莫名的吸引力,我看了很多相关主题的纪录片/书籍。《进入空气稀薄地带》的作者,正是珠峰登山史上最惨痛的一场山难的亲历者。

刚过去的五月,恰逢珠峰登顶窗口期,又引发了“珠峰大堵车”、“遇难”的热搜,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劳民伤财”去登顶。

或许,这本书能解答你的疑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6年,乔恩•克拉考尔以特派记者的身份,跟随一支商业登山队攀登珠峰,却没想到,这次攀登造成12人葬身风雪的惨剧,从灾难中幸存的乔恩想梳理清楚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这本书被奉为登山者的圣经,它可以深刻地让人认识到人类在大自然前是多渺小,生命有多脆弱。

✦ 电影《绝命海拔》剧照,同样改编自96年的珠峰山难,可以搭配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也能带我们走进登山爱好者的内心世界。为什么很多人批判珠峰攀登的商业化,已经让登山成为一种满足虚荣心、炫耀的资本,但依然有人为攀登珠峰,花费了工作几十年的积蓄,哪怕是富豪,也有面临极大的身体不可逆的损害、残疾甚至死亡的风险。

我向来知道登山这项爱好是拿命在玩。我同意危险是这项活动的主要成分——没了危险,登山跟其他成千上百种琐碎的消遣就没什么不同了。贴近生命消逝的谜团,偷瞄死亡的禁忌疆界,都令人血脉贲张。我坚信登山是伟大的活动,固有的危险非但无损其伟大,反而正是登山伟大的理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8000米地带,遭遇地球上最严苛的生存环境,人的智商降至如6岁孩童,身体在遭遇、缺氧失温、极度的疲惫时,最坚毅的登山者也要用尽全力才能抵挡住终结生命和痛苦的“诱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珠峰,最难的,永远不是坚持,而是放弃。

当离峰顶只有几十米时,此时并不具备登顶的条件,到底是要冒险挑战一把,还是放弃登顶的诱惑选择下撤?

这才是最艰难的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5

《遗愿清单》

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总怀有一种恐惧,担心自己在死之前还没有做完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因此对类似题材的书和电影特别感兴趣。

例如《遗愿清单》。

两个身份悬殊的人,一个亿万富翁,一个黑人修车工,因为都罹患癌症,在死亡面前平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人从刚开始互相看不惯,到互相理解,并决定在生命尽头一起划掉人生未尽的愿望。

这个问题也挺有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愿清单上,最戳人泪点的,不是去打卡那些世界级景点或富豪的奢华体验,而是“亲吻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或许是到生命最后关头,我们才会发现,对自己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这里就不剧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电影后半段没有预期的跌宕起伏,我个人会觉得有点弱,但依然想推荐你们看看。

我们从小习惯了所有事情都有答案,但在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面对死亡这种开放式命题上,就是得老老实实,探索自己的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对人生命题的探索,两个主角身份、阶级的碰撞也让我想起《绿皮书》。

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习惯和与自己相似的人、相似的圈子待在一起,这也会让自己的视角固化,当一些突破的机缘发生,也让我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自己的选择和人生。

有人评论说这一幕是“末路狂花”,笑cr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写在后面:

不知不觉又唰唰三千字,最后呢,还想给大家推荐一个小方法。

现在不管看书看剧听播客,我逐渐养成了记录的习惯, 会随手记下当时的感悟或触动点 ,不用管措辞,只是真诚记录就好。它促使我更 有意识去思考,也在随年龄增长健忘如鱼脑的记忆里刻下痕迹。

可能过段时间想法又不一样了,回看当时的记录也挺有意思,仿佛两个自己在对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期你们看了哪些好看、好玩、让你有所触动的书、电影?欢迎来评论区和我分享~

编辑 |果果 统筹|33

本文文字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邮件联系【missbecky@beckysfantasy.com】

我们将及时处理。

这是来自种草小分队的第1717棵草,祝我们都能找到内心的“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