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帮助人类补天的事迹,当然晚于抟土造人,但关于补天的记述,在古籍中的出现却早于造人。西汉末年的《淮南子•览冥训》讲述了这样一段故事:
在久远的过去,支撑东西南北四极的柱子倒了。人们脚下的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覆盖,地不能完全承载。火势凶猛,不能扑灭。洪水浩大,奔流不息。凶猛的野兽吞吃善民,残暴的恶鸟攫取老弱。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头,用来修补苍天,折断鳌足支起四极,杀掉黑龙拯救中原,堆积芦灰挡住洪水。苍天得以补好,四极得以直立,洪水因此消退,中原得以太平,凶猛的鸟兽纷纷死掉,善良的百姓能够生存。

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图像由AI生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娲炼五彩石补天(图像由AI生成)

这是人类原始社会所遇大灾难的生动写照,流星陨石,火山爆发,洪水泛滥,害兽猖獗。这个故事中的女娲,既可能是造人的女神,是帮助人类消除巨大灾难的神奇力量;也可能是原始部族的杰出首领,带领人们与自然灾害进行顽强的抗争。这段故事还包括了女娲治水、除害的事迹。

女娲斗黑龙(图像由AI生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娲斗黑龙(图像由AI生成)

在相传是战国时列御寇所作的《列子》中,提到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的缺口,断鳌之足以立地的四极。
据说是先秦著述的《世本》早已散失,《史记》引用《世本》说“涂山氏名女娲”,涂山氏是大禹妻子的氏族,女娲补天治水的神话可能反映了女娲与大禹神话之间的联系。
为什么突然之间,发生了天崩地陷的大灾难?神话里共工是罪魁祸首。
在《淮南子》的《天文训》中,说过去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愤怒地撞击不周山,天的柱子折断,地的维系断绝,天向西北方向倾斜,因此日月星辰移到那边;地在东南方向不满,因此江河积水泥尘都流向那边。

共工怒触不周山(图像由AI生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工怒触不周山(图像由AI生成)

东汉时王充的《论衡》《谈天篇》称儒书中说:共工与颛顼争为天子,共工不胜,愤怒地撞击不周山,使支撑天穹的柱子折断,维系大地的绳索裂开。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在西北方向不足,因此日月星辰移到那里;地在东南方向不满,因此众多河流注入那里。与《淮南子•天文训》相近。
女娲的人首蛇身形象,可能源于古代对蛇图腾的崇拜。蛇类的生殖力、适应力很强,又具有天然的神秘感和威慑力。人们发现蜕皮的蛇,以为蛇可以重生,将蛇视为能够循环复生的神物。

蛇身女娲形象(图片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蛇身女娲形象(图片源于网络)

不同蛇类的体型差异很大,人们因此想象出巨蛇的存在。一些蛇类的形状也很奇特,传说中因此出现了多头蛇、多尾蛇,以及各种外形极为可怕的怪蛇。
蛇的爬行、鸟的飞翔都令人联想起天体的运行,在世界一些地方的原始遗迹中,可以发现,蛇和鸟的图腾与太阳神崇拜有关。
很多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长着与蛇相似的尾巴,以这些动物为图腾的,也可能被描绘为人首蛇身。一般认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影响深远的龙图腾,就是由蛇一类的图腾与其他许多动物图腾融合而成。
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女娲是风姓,接续伏羲的制度。这个记述中的女娲,大约是一个名为女娲的原始氏族。风姓是非常古老的姓,伏羲也是风姓。伏羲与女娲作为氏族,可能存在亲缘关系,都是以龙为图腾的氏族的祖先。

龙图腾(图像由AI生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图腾(图像由AI生成)

女娲补天神话叙事背景宏大,引发后人无尽的神奇想象。
唐代李贺诗《李凭箜篌引》写道:“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宋代欧阳修诗《菱溪大石》写大石:“皆云女娲初锻炼,融结一气凝精纯。”

女娲补天图(图片源于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娲补天图(图片源于网络)

宋代苏辙诗《息壤》写道:“世无女娲空白石,磊磊满地如浮沤。”世上已经没有女娲补天的白石,地上乱堆的石头像水上的泡沫一样。
苏辙的《江州五咏》中还有:“谁为女娲手,补此天地裂?”
《红楼梦》第一回引用了女娲补天的神话,说贾宝玉的通灵宝玉由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转世化身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