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深刻了解汽车产业变革

出品: 电动星球

作者:鲤鱼

半个月前,问界新 M7 Ultra 在深圳上市。

28.98 万起、全系标配华为 ADS 2.0 智驾,为车圈带来一次流量冲击,留下「小 M9」、「干翻 L7」、听劝、加量不加价等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依旧是「明星车型」,然而时隔八个月,加上 Ultra 后缀的新 M7,却似乎不再称得上「现象级产品」,赞美和批评都有,关注度却明显降温。

那些真正掏钱买单的人,怎么看问界新 M7 Ultra?盛赞、勉强还是吐槽居多?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采访到了六位新车主,以及一位老车主,他们来自不同城市,有人刚毕业,有人正值新婚,有人已为人父……这七个人,身份、际遇多有不同,共同点之一,就是问界车主。

他们为什么选问界新 M7?买它是冲着什么去?买它最介意什么?

今天的文章,是电动星球车主深度访谈系列第二期,来聊聊鸿蒙智行的当打之车,以及买它的那些人。

点击+关注「来电小组」社区

来聊聊有关鸿蒙智行、「界」字辈的新鲜事

家用

哪些人在买问界新 M7 Ultra?

去年 12 月,杰兰路曾发布一份问界新 M7 首批车主用户画像研究报告,总结出的特征包括:

多为一线城市中年男性、36% 的车主年龄在 36~45 岁之间、已婚率 81%、已婚车主中 83% 有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趣的是,我们采访的七位车主中,其中五位,年龄不超三十。不过,他们的用车场景都很相似,主要两个:通勤和家用。

零零后余宣(化名)打算今年结婚,需要一辆大车,原因很简单,她和对象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婚车,也为未来的宝宝做打算。

她自称算是一名「花粉」,买问界新 M7 Ultra 之前,也深思熟虑过。

这款车去年 9 月她就「种草」了,从种草到拔草,花了八个月,这恰好是新 M7 切换到新 M7 Ultra 的周期,之所以犹豫那么久,原因包括「确实不知道智驾有没有用、有没有夸大宣传」。

同样犹豫较久的还有 95 后张禾(化名),不过,她犹豫的点不是某个功能,而是因为,她的备选清单比较长。除了问界新 M7 Ultra,她还去看过奔驰、智界、智己、极氪,下订过极氪 001,但最终转向了新 M7 Ultra。

同样是奔着家用和通勤目的去选车,像张禾一样、对车型类别不太设限的车主比较少。其他选择新 M7 Ultra 的车主,尽管年龄、身份、行业都不同,但都有明显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即将研究生毕业的李栗(化名),觉得 SUV 的驾驶视野比较好,适合给对象开;大学在读的源源(化名)和刚入职场的无名之辈(化名)都喜欢大车,追求尺寸;

早已解锁父亲身份的车主,选车更加聚焦,老车主段林(化名)对于六座有刚需,蓝天(化名)买新 M7 Ultra 不仅为了工作日通勤,还有周末带小孩去玩。

买车确实是件大事,下手前,车主们都观望了不少时间,源源试过 2022 款 M7,一直等到最新款,才觉得看到 M7「完全体」,蓝天和李栗 4 月都试过 2023 款新 M7,得知改款消息后,又等了一段时间,才真正入手。

横看下来,他们的目标都是新能源、中大型、SUV,换句话说,想买 M7,或者 M7 的竞品。

华为

七位车主选车,各有喜好与顾虑,而他们选 M7 的共同理由,就一个:华为。

「华为」是关键,在决策中占几成?跟七个人聊完后,我们听到最保守的答案是:一半吧。

这个答案出自源源之口,据他所说,另一半在于车子本身的产品力。

作为一名数码博主兼摄影博主,源源的生活相对接近前沿科技,却对智驾、智舱没有高频需求,但他说自己的父母有。

他对华为智选的信心显而易见,「鸿蒙智舱和 ADS 智驾,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水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止源源,其他六位车主的描述,都传递出一个信息,买这辆车的人,大多冲着智驾去、冲着华为智选去。

差一点成为极氪 001 车主的张禾因为「老公特别想去看问界,特别喜欢问界的智驾」,于是新车上市后去试驾了新 M7 Ultra,很快下了定金。

跟这些车主聊完后,一种感受油然而生:华为的智驾,已经攻下了心智之战。至少在买定离手之前,促成交易的关键因素,一定包括智驾。

但买定离手之后,智驾就不再是挂在枝头上的红苹果。被摘下来品尝之后,它还能将这份吸引力保持下去吗?

新车主还没有日积月累的使用体验,处于「乘兴而来」的阶段,但老车主段林,已经渐渐对智驾「祛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 10 月初盲订、12 月底提车,到现在,段林已经开了新 M7 半年,实际用车过程中,段林发觉,智驾对他来说并不是特别刚需。

冲着智驾去买,开着开着却不再是刚需,段林的心态之所以出现大转折,是因为被视作智驾能力头部的 ADS 2.0,在他看来效率依然不够。

「高阶智驾包我也买了,实际体验跟他宣传的‘全国都能开’不一样——他没说瞎话,是能开,但不好开,比人开差太远了……使用过一两次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之后,我就再也没用过。」

段林这里,新 M7 的智驾变成了一项「败兴而归」的存在,他预计,「未来再买车的话,智驾可能不会是我的首选。」

背刺

新 M7 Ultra 的智驾效率,大概会比段林体验到的水平更高些,因为它升级了问界 M9 同款 192 线激光雷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智驾升维,新车还换了前脸、改了底盘、升级了座椅,客观而言车子变得更好了,但有人喜有人忧。

老车主开始维权了。有人举着横幅去门店维权,白底黑字相当扎眼:十八万韭菜无处伸冤、等车 100 天开车 60 天变老款……

八个月换代,在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的新能源时代,算不算背刺?

六位新车主的看法都比较淡然,认为这很正常,也有心理预期——但在「正常」的共识背后,不同人又有不同的看法。

接受新能源高频更新速度的源源,也理解老车主的心情,觉得「这跟当初理想 ONE 车主维权是一样的」。他不担心自己成为老车主之后被背刺,在他看来,「这个车已经是问界 M7 老壳子的完全体,一个是没有东西可改了,第二个,这个平台的上限,就已经是这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于源源的中立,余宣、无名之辈对于新能源车快速迭代、查漏补缺的评价是「很好」。

M7 Ultra 版增配而非降价,在余宣看来不算背刺,「你看特斯拉的降幅,我的天,又像保时捷,前段时间降了一个小米 SU7,这种才叫背刺。」

表示不担心被背刺的张禾,又设想了一下 M7 以后再换代的可能,补充了一句,「可以接受新款加量不加价,但我真的不希望它降价。」

大致听下来,「背刺」的现象,在这几位车主的意识都比较一致,需要自我建设预期、也没必要太介怀。

蓝天的态度比较特别,他反问了一句:「按照这种发展速度,其实每一年都会变,(智驾)最高的目标是 L4,难道要等到 L4 以后再买吗?

信心

与六位新车主的淡然不同,老车主段林说,「那肯定是会觉得被背刺了」。

他不是反感新 M7 的迭代速度,这背后牵涉到一些「陈年往事」,这些事曾经伤害到 2023 款新 M7 六座版本老车主的集体情绪。

如果你现在去检索关键词,还能找到去年 11 月关于「440 位预订车主喊话余承东求说法」等相关报道。

「我们下定的时候,六座版没有试驾车、展车,也没有其他任何实拍图——也就是说,我们下定的时候,这辆车是一台都没有生产出来过的,我们是完完全全盲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症结出在六座版二排座椅后背的木纹饰样上,这与 2023 款新 M7 上市时的宣传图不符,当时,购买新 M7 六座版的车主们质疑,他们买的车疑似使用了 2022 款车型的座椅。

发现问题之后,段林、以及和段林一样的车主们,很早就开始发声、投诉、举报、维权,「什么事情都做过了,官方还是一样装聋作哑,没有任何回应。」

说到这里,段林的语气有些无奈。「最后是什么结果?官方把那张宣传图删掉,告诉我们说,六座版(二排座椅靠背)有木纹,是为了搭配内饰风格。当时我们反驳:那为什么这辆车的主副驾座椅后背没有木纹饰面?为什么二排有?

维权过程艰难,结果是不了了之,段林等人渐渐觉得「算了」。那这一次,为什么段林等人又开始就座椅的事情进行维权?

「因为 Ultra 版——可能是看到网上有苗头之后——用的二排座椅,就跟当初(2023 款)新 M7 发布时的宣传图上,一模一样。」换言之,这个座椅样式,是段林等人买车时,以为会有的样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断断续续的「不愉快」,导致段林对 AITO 问界好感大降,他的原话是,「彻底没有信心了。」

「如果说,这件事情得不到妥善解决,可以说,这就是我这辈子买的、这个品牌的最后一部车」,说到这,原本语速加快的段林叹了口气,「哎,说是赛力斯的,其实背后是谁操刀,懂的都懂。所以说,相关品牌的东西,也是不会再去支持了。」

前麦弗逊

M7 焕新,背后有振臂高呼,也有一地鸡毛,主要在于代际切换的过程,难免顾此失彼。

虽然背刺的源头在于升级,但在段林心目中,新 M7 Ultra 升级之后,仍然没有改掉旧款的「硬伤」

「这么大一个车,它的轴距(2820mm)和车长(5020mm)是不匹配的。再一个,它毕竟是从油车改过来的一个平台,前悬挂没有足够空间容下双叉臂,导致现在它开起来质感非常差,转弯、减速、过坑洼路面时,能体会到这个车晃得非常厉害。」

相比初代 M7,段林买的 2023 款新 M7,已经升级了 FSD 可变阻尼悬挂,但他说,「完全没有达到舒适的标准。」

关于底盘余承东在 5 月底发布会上已经解释过,此前考虑过要不要更换前双叉臂,但「后来发现换掉没有意义,因为(两者)体验本身没有本质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关于新 M7 Ultra 的前麦弗逊争议,依然存在。从六位新车主的描述中能感觉到,他们的态度大多是:有点介意,但能接受。

张禾认为底盘是问界新 M7 Ultra 的「减分项」,她希望这款车用双叉臂而不是前麦弗逊,而且心里有顾虑,「有时候我在思考,我要是在高速上开 120 多,稍微晃一下方向盘,它会不会就翻车了?」

我们追问,那为什么依然选了问界新 M7?张禾沉吟片刻,答道:「相信问界吧。」

余宣相信华为的调校能力,「同样都是开水煮白菜,国宴就会把白菜做得很好吃,完全看厨师……不同厨师就会做出不一样的味道,华为也是,可能就会把底盘调校得非常好。」

身处补能行业、最接近新能源领域的蓝天,早就看到相关争议,但表示自己不太在意这一点,「我坐上去觉得可以,孩子觉得还可以,挺舒适的,没什么问题就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买车这件事可能真是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事,对于新 M7 Ultra 的底盘,车主们多少都有些微词,但依旧买单了。

李栗所言,「新 M7 Ultra 的底盘没有大改,只是加了一个 CDC 减震阻尼,整体性能提升不算很大,但是也够用了。

接着,李栗又提到了定位差异,「问界 M5 就是用的双叉臂,可能 M7 的定位跟运动型 SUV 不一样,所以用了麦弗逊,再一个,可能大家也都听说过,这款车是从东风小康改过来的。」

小康

初代问界 M7 上市以来,「赛力斯元素」「东风小康底子」等评价,就像是藏在舆论洪流里的暗礁,不小心就会碰到。

据我们观察,受访的车主们都知道这些关于问界 M7 的「冷知识」,而且毫不避讳提到东风小康。

已经对这款车、这个品牌,褪去一些热情的老车主段林,依旧表现得不客气,「本质上来讲,这部车还不算一部很完全体的车。我认为它还是从风光 iX7 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提升,‘魔改’出来的车。」

同样提到「完全体」,源源的看法却完全相反,「基本上这个车已经是问界 M7 老壳子的完全体了」,这也是他不在乎会不会被背刺的原因——即便再改款,也不会有太明显的体验升级了。

说到这,源源添了一句更加锋利的评价,「我说实话,其实 M7 是问界系列里最差的车型……其实跟那些人讲得一样,它经过了一个东风换壳、升级材料、重新拼装的一个设计过程,不可否认。」

听到「最差」的形容时,我们确实有些惊讶。但源源完全不介意这样的「差」,「从产品角度来讲,它竟然能把一个老产品活用到这个地步,把智驾、智舱和安全升级到这个程度,我感觉已经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他车主不觉得这卷车谈得上「差」,譬如余宣,她对于华为+赛力斯的联合,态度比较乐观,「如果它(华为)真的去跟宝马奥迪做联合设计,那这辆车我是不是已经买不起了?它可能起步就是 50 万以上。」

消费者的心态可能真的和主机厂心态不太一样,他们的关注点,比想象中更务实。

看过许多款新能源车的张禾,同样不介意所谓的「小康底子」,相比这个,她更担心车企在原来底子的基础上没有任何改进,没有吸收最新的技术。

受访全程都相当「佛系」的蓝天,依旧用熟悉的话语作为回应,「我都不懂,不知道是什么,我也懒得去了解。」

这与李栗的看法不谋而合,「我可能比较唯心,只要能满足我的需求,不管别人怎么说……比如从机场回来已经凌晨两点,开着 M7,智驾能减轻一些负担,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避免一些危险,这方面比较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述车主的态度可以概括为「接受」,还有更「激进」的玩法,譬如准备把所谓「硬伤」摆在明面上的车主,主动玩梗、先声夺人。

无名之辈说了个比较另类的想法,「我甚至想,等提车之后把后面的赛力斯标抠了,抠完就换成东风小康,我看淡了。」

不约而同,李栗也想在车后面直接贴上东风小康,「没关系,技术发展总是要一步一步摸索的,它的底盘可能真的是从东风小康改过来的,但是不妨碍它有这么多优点。」

中国新能源席卷车市带来的改变,要加上一个「反向抠标」了?

对手

纵览下来,车主们对于新 M7 Ultra,有欣赏,也有一部分担忧,总归是为这款车买了单。

除了问界 M7,他们还看过别的车吗?在他们看来,新 M7 Ultra 的真正对手是谁?分别聊下来,得到的答案基本没有悬念,理想是出现频次最高的答案,L6/7/8 都有提到。

他们最终倾向于问界 M7 的原因,全都绕不开两个关键词:智驾、华为,但他们不选其他车型的理由,就各有不同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栗曾在理想 L7 和问界 M7 之间犹豫,对旧款 M7 犹豫的点是底盘、刹车,对理想 L7 犹豫的原因,既关乎产品,也涉及品牌力。

「对比来说,感觉 L7 的智驾不算特别优秀,另一个,感觉整个理想公司还是感觉比较稚嫩,没有比较深厚的造车底蕴;对于李想本人,虽然我们是老乡,但我感觉这个人管理一个汽车企业公司,还是比较稚嫩……」

无名之辈没选 L7 的原因是,「理想……我觉得它缺少一些核心的技术。」他尤其期待的一款车是 比亚迪唐 参数 图片 ) L,这也是他心目中,新 M7 Ultra 真正的竞争对手。但唐 L 迟迟未发布,婚期将近,他需要用车,就没再等了。

被问到后续是否考虑置换唐 L 时,他表示应该不会。「我虽然刚工作,但经常会跟领导一起出差,M7 还有一个吸引我的点,就是他的零重力座椅特别好。」

理想的 L6、L7,蓝天都去看过,因为空间、配置等原因放弃了,他认为,「余承东拿 M7 跟 L7 对比,而不是拿 L6 去比,还是挺有技巧的。」

源源认为在理想 L 系列中,M7 的对标其实倾向于 L6 多一点,他认为 L6 的空间不占优,而且「做工不是那么好」。

做工不好是指什么?他说,并非指内饰,更多是指一些用材。「我外公在常州上班,他知道一些理想的情况……感觉理想的一些做工,还有一些成本控制,感觉有点过度‘腐败’了。L6 又看不上,L7 要买智驾的话,预算有点超了,后来还是选择了问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理想,源源还提到比亚迪、星纪元、零跑,觉得 星纪元 ET 和零跑 C16 两款车都不错。

至于没有选择这些品牌车型的原因,他提到,主要是受到长辈们的意见影响。「母亲可能对于比亚迪这个品牌有点抵触,而星纪元和零跑,都是‘新晋品牌’,对父母一辈来说,可能还是比较难说服他们去买一个新晋品牌的车。

虽然已经是新 M7 Ultra 车主,但了解过更多新能源品牌的产品之后,源源感受到了一部分针对这款车的「潜在威胁」。

「星纪元 ET 和零跑 C16 这两款车,除了智能化方面没有它们(问界、理想)好以外,其他的,我感觉真的都很强。所以,我感觉新 M7 还有降价的空间……因为现在车企都比较卷。

销量

新 M7 Ultra 才上市半个月,短期内降价估计悬,当下,市场的关注点,还是它的销量。

上市第一周,新车的交付数字是 4349 辆,余承东立下的 flag 是 6 月首周交付超 4000、全月超 2 万,第一个已经完成了。

回顾一下,去年 9 月上市的新 M7,被余承东形容为「起死回生」,被市场比喻成「销量黑马」,这一次焕新,新 M7 Ultra 还能成为销量黑马吗?

给出见解的四位车主,预测都相对保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头脑一热」的段林认为,新 M7 Ultra 应该不会重现去年那种「势如破竹」的销售表现,「我觉得上一次的热销,就是吃了 Mate 60 回归的红利,再想有这么大的红利,我觉得很难。」

相比段林无名之辈的预测稍稍乐观一些,觉得这次砍掉 Plus 的做法,应该不会影响新车的稳态销量,「我觉得起码要跟 L7 持平的」,但他依然留了一些余地,「具体销量表现要看整个市场行情、购车意愿,还跟大众的新能源接受程度相关。」

参考下,5 月的增程销量排行榜中,理想 L7 排第二,月销 12965 辆,排在第一的是问界 M9,16472 辆。

2024 年笼罩全行业的「寒气」,或多或少影响了大家的信心。李栗的预测是,新 M7 Ultra 会保持一定程度的火热,但未必能复现去年的高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觉还是会火一波,但是现在更卷了——你看比亚迪都 998 了,虽然他们的客户目标不太一样,但也反映出车圈竞争更激烈了……要说还达到原来 8 个月 18 万大定的话,感觉不太现实,有点悬。」

接着,他相对委婉地聊了聊去年问界新 M7 销量狂飙的缘由。「我感觉 8 个月 18 万大定,其中有一些因素,跟国际局势、宏观因素有关,这个车有一定的舆论导向,对销量有影响……今年的话热度就过去了,制裁不那么紧张了,也没那么多人提当时的舆论情绪,当时还能喊遥遥领先是吧,现在也不让喊了。」

这三位谈到的原因,都相对宏观,而源源聊到了更加聚焦于问界本身的肯可能,「说实话,大部分要买车的人,应该已经在过年那段时间买好了,或者等到上一代新 M7 就买了,估计大家对于改款还是挺惊讶的。这个改款——我说难听一点,就是主要收割像我这样的、一部分‘等等党’。」

因而,他觉得新 M7 Ultra 的销量势头,会比去年焕新时稍弱一些。

不同于车企、媒体的视角,车主的意见往往鲜活而私隐,且不失大胆、独特,能提供不少信息增量。

譬如,跟这七位车主聊完后,一个有趣的发现是:部分处于新婚、备婚状态的年轻人,婚车首选并不是 BBA。

另一个观察是,一款车即便有泼天流量——不论黑还是红,在一线销售端,都不如网上吹得那么悬浮、也没有像贬得那么差劲,在某些方面。车主嫌弃它、却依然选择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问界新 M7 的采访,就暂告一段落,七位车主不能勾勒出这款车的用户画像,但已经比我们的设想,立体丰富许多。

新 M7 Ultra 才上市半个月,远不到稳态销量的评判周期,最后把几个问题抛给你们吧:你觉得新 M7 Ultra 会重现去年的销量势头吗?它有没有可能降价?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