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质生产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考倒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养猪场,里面养着6000头猪。这又不像养猪场,干净整洁,人们可以吃到猪肉,看见猪跑,还可以喝着咖啡围观两头乌的惬意生活……

这个位于婺城区白龙桥镇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以下简称“熊猫猪猪”),以世界级珍稀猪种金华两头乌为IP形象,打造复合型亲情互动乐园。自2021年8月开园以来迅速出圈,至今已吸引超200万人次参观,单日入园最高达1.2万人次。

这个可以开放参观的养猪场,作为省科普基地,已经完全跳出了传统养殖业的窠臼,欢乐地跑向了另一条赛道。“熊猫猪猪”敢于开放互动参观的秘密在哪里?由养猪场向全产业链发展的过程中,孕育着怎样的新质生产力?

“金钟罩”下的5G智慧养殖中心

占地1200亩的“熊猫猪猪”绿草如茵。在茶园和竹林的环绕中,那座体量最大、有着大烟囱的黑顶灰墙的欧式城堡建筑就是猪舍。沿着9米宽、120米长的豪华参观走廊走过去,一道玻璃墙隔开了人和猪的世界。

运营总监高丽清介绍,这里的猪有音乐听,有玩具玩,夏天开空调冬季用地暖,常年生活在26℃的舒适环境里,每个阶段有专用“宿舍”和营养方案。

“这个5G智慧养殖中心就是牧场的科技核心,也是我们敢开放参观的秘诀。”高丽清自豪地说。然而记者想进去一探究竟的想法被婉拒了:“别说你,连我们都进不去。”

因为防疫需要,全封闭的5G智慧养殖中心如同被罩在“金钟罩”下,与外界完全隔离。记者只能电话采访“熊猫猪猪”5G智慧养殖中心场长徐小成。

“我们进入猪场之后,至少要3个月才能出去。”作为1998年开始就在养猪场工作的老养殖人,徐小成很理解严格防控的必要性。他多次听过非洲猪瘟等疫病给同行带来的惨痛教训,“人、物、料完全隔离,才能100%切断疫病的传播”。

返回养殖中心上班前,也要经过严格的检疫和三四天隔离,确认检疫合格,才能进入猪场开展工作。

在徐小成的办公室,有一本厚厚的操作规范,养殖环境、饲料、兽药、疫苗……涵盖了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的每一个环节。

当然,这一切,大多通过精密的智能系统来掌控。这里有国内外最先进的精准饲喂系统、智能环控系统、数字化健康监测系统,远程控制、科学管理,实现生猪养殖环境、生产过程、疫病防控、粪污处置等环节全程可视、可控、可追溯。

智慧养殖模式带来的是人力成本的大幅下降。年出栏6000头两头乌的这个养殖中心,连徐小成在内只有3个饲养人员。他们除了给母猪接生、为猪仔打疫苗,就是“盯”好智能系统,出现异常第一时间查看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非洲猪瘟小区背后的“智慧大脑”

全封闭养猪的5G智慧养殖中心是生物防控体系的外在表现,是硬件,而博士养猪、科研赋能才是“熊猫猪猪”能成为开放乐园的真正核心。

市区宾虹西路,距离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10余公里处的浙江美保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就“藏”着一群赋能“熊猫猪猪”的智慧大脑。

这家和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一母同胞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兽药、疫苗、生物诊断制品以及饲料的研发、生产,下属还有另一个养殖中心——设计出栏量6万头两头乌的美保龙养殖场。美保龙早几年就已通过验收成为“国家级无非洲猪瘟小区”。

母猪孕前、孕后、产后该怎么吃?一头猪从出生到出栏,经历哺乳期、辅食期、生长期、育肥期,各个阶段分别进行怎样的营养搭配?这些便是由美保龙的一群博士通过营养的精准计算进行分配,通过精准饲喂系统由“徐小成”们操作完成。

浙江大飞龙动物疫苗企业研究院博士生导师、美保龙种猪育种有限公司总经理舒鑫标,是法国蒙彼利埃大学博士。在他看来,区域屏障、物理屏障,以及通过营养搭配、科学饲养建立猪的抵抗力屏障,共同组成了猪场生物安全体系。

而美保龙的系列产业链成了“熊猫猪猪”的技术支撑和强大保障。“动物保健饲料是我们的主要产业板块之一。”身为国内畜牧业专家的舒鑫标介绍,猪猪的饲料用原粮、酵素、茶叶、酒糟根据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科学配比,确保健康的同时,改善肉质和风味。

美保龙旗下的大飞龙动物疫苗企业研究院是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投资1亿元,聘请了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Michael Levitt(迈克尔·莱维特)为首席科学家。其自主研发的蓝耳病疫苗、伪狂犬疫苗、圆环病毒疫苗等疫苗,能有效预防两头乌猪种的常见疾病。

据悉,美保龙共有5大科研平台,76名科研人员,其中10位博士、40位硕士研究生,每年研发费用投入约2000万元,仅实验用猪就超过3000头。

舒鑫标笑称:“兽药也是我们的主要生产板块,但养殖中心基本用不上,因为我们的猪不需要用药。”

目前,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正在对标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设,同时承担了我国农文旅示范基地国家标准的起草工作,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带动其他两头乌养殖企业一起开展标准化养殖,以地域大品牌方式加强两头乌的对外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手记

一头猪带动一座城。这是采访中相关负责人传递出来的“熊猫猪猪”想要实现的目标。

从一个养猪场,到集智慧养殖、肉制品开发和加工、休闲游乐、科普研学等农文旅融合的两头乌全产业链,记者感受到,这发展过程中新质生产力蓬勃活跃,跳动着“创新”二字,以科技赋能为核心,推动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

作为世界珍稀猪种、中国四大名猪之一的金华两头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扶持下,度过了濒临灭绝的危险时期,出栏量不断提升,2021年年底,全市两头乌出栏量约2万头,2023年年底达6.7万头。

“熊猫猪猪”起到了不小的引领带动作用。明星光顾、网红打卡、8888元猪景房等带来了迥异于传统养殖业的营销模式,丰富了两头乌的市场需求。“熊猫猪猪”成为当地共富带动的核心,为当地村民带来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并极大地带动周边村集体和村民增收。

两头乌烤肠吃过就会爱上,熊猫猪IP系列文创产品总要带上几样,牧场的欧式庄园风格成为婚纱摄影者的心头好……从卖猪肉、卖肉制品到卖门票、卖文创、卖环境,接下来还会卖什么?

“我们还在研究各种产品,不断摸索,不断尝试。”舒鑫标说,以两头乌为体系的预制菜、两头乌火腿在开发中,公司未来还要建一个未来工厂,“可做的事还有很多,两头乌的产业链会越来越长”。

记者 任艳莹 陈月丹/文 张辉/摄

编辑:吴裕慧

一审:施新杭

二审:卢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