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早期吠陀时代(上)

印度.雅利安人侵入南亚次大陆后,首先经历了一段氏族制的解体期,(公元前1500-前600年)即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时期,史学界称之为"吠陀时代"。关于这一时期的印度历史,主要见于印度历史文献资料《吠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吠陀》共由四部组成,其中以《梨俱吠陀》最为古老,它所记载的这一历史时期被称为早期吠陀时代或梨俱吠陀时代;其余三部《吠陀》为《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合称作后期吠陀,它们所反映的时代自然被称为后期吠陀时代。

关于整个吠陀时代的社会性质问题,史学界目前尚无定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所下的一个断语也许对我们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他说:"……一切文化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这里所说的"这个时期"是指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而"英雄时代"则是指军事民主制时代,类似于希腊荷马时代与罗马王政时代。至于印度.雅利安人吠陀时代是否具有王政时代军事民主制的特征,亦即吠陀时代是否为英雄时代,则需要我们对这段历史做出客观地分析和说明。

吠陀时代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具有典型的印度民族特征,对后期印度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吠陀文化作为继哈拉巴文化之后印度河流域的杰出文化,以其庞杂而无所不包的文化体系而成为印度民族文化的渊泉与基础。

1.印度.雅利安人侵入印度河流域

早期吠陀时代是雅利安人在南亚次大陆侵占印度河流域的阶段。约在公元前1500——前900年期间,雅利安人游牧部落大规模分批迁入南亚次大陆,开始了对印度河流域侵占与征服的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度.雅利安部落侵入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流域后,遭到了土著居民的顽强反抗。在所有这些土著居民中,大概要数居住在西北印度的原始达罗毗荼人最占优势,其次则是在同一地区定居的属于奥.亚语族的孟达人。尽管土著居民的文化及农牧业发展水平均较雅利安人高,而且人口也比雅利安人多,并有很强的战斗力,他们也正是凭着这种优势同对手进行了无数次激烈而又漫长的战斗,然而在雅利安人的战马、轻兵战车及铁制兵器等军事优势面前,最终未能守住自己的家园。雅利安人不但摧毁了其城堡,洗劫了其财产,任意将他们驱逐、杀戮或奴役,而且还称他们为"达萨"或"达休"(意即被征服的敌人),从种族、人格上污辱、贬低他们。在《梨俱吠陀》一书中便可以找到有关这些情况的描述。印度.雅利安人作为胜利者,最终侵占了印度河上游的五河流域,并定居在那里,成为当地的统治者。

据C14定年标分析结果表明,印度在早期吠陀时代便开始使用铁器。而到后期吠陀时代,铁器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铁制工具在农业及军事等方面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准确地说,早期吠陀时代实质上是铜器与铁器并用的时代。

雅利安人也正是凭着自己的铁器优势战胜土著居民,进入南亚次大陆的。起初,其社会组织还处于父系氏族阶段,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尚低于当地居民的同期水平,他们依然过着飘荡迁徙的游牧部落生活。不过,雅利安人各部落却都拥有印度本土还没有的马,有辐条车轮的马车以及铁制武器和工具。同土著居民的广泛接触,又使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犁耕及水利灌溉技术,从而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的农牧混合型经济基础,雅利安人也因之逐步过上定居生活,并进入农村公社初级阶段。

由于整个社会尚处于农村公社初级阶段,亦即由氏族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的起始阶段,因此,印度早期吠陀时代的文化不同于哈拉巴城市文化,是一种处于前城市阶段的农村文化。这种早期吠陀时代的社会经济文化远远落后于以发达的城市经济为特色的哈拉巴文化,只是到后期吠陀时代以后,整个印度河流域才重新经历了由以农牧业混合经济为特征的农村文化向以商业,手工业经济为基础的城市文化演变过程,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也才再次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早期吠陀社会还是部落社会,部落组织占据统治地位。部落,名为"贾纳",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是雅利安人或土著居民的联合体,部落首领叫作"贾纳罗阇"。作为部落社会组成单位的是氏族。当时,尽管氏族内部还保留着没有等级、各成员相互平等的原始社会传统,但是,就整个部落社会而言,则已产生等级之分。这主要体现在氏族与氏族的不平等上。强大的氏族成为统治氏族,而弱小的氏族只能是被统治氏族。作为部落社会,几个部落也可联合成大部落而称作部落联盟,比如雅利安人就有叫作为"王贾纳"的部落联盟组织。还有"贾纳帕达",指部落地区,是古代印度国家形成前的政治体制。部落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则是氏族之下的"哥罗摩",指村庄村落。哥罗摩最初由父权大家庭组成,这类家庭成为吠陀时代社会组织的基础。它的首领叫"哥罗摩尼"。

早期吠陀时代,村社内部组织还比较简单,氏族所起的维系作用尤其强大。后来,哥罗摩逐渐发展成为以地域联系为特征的共同体——农村公社。印度早期吠陀社会也进入了农村公社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军事民主制

氏族部落制的解体,军事民主制的产生、发展及衰落,是整个吠陀时代政治生活中的一条重要线索。早在雅利安人初次进入次大陆的时候,军事民主制已经成为其部落社会一种不成熟的政治组织形式了。

早期吠陀时代部落军事民主制是由"萨巴"、"萨米提"和"罗阇"三种政权机构共同实现的政治制度。萨巴是部落的议事会,由部落成员中的少数上层人物组成,掌管部落日常行政事务并行使司法职能。萨米提是部落的人民大会,由全体成年男子即战士参加,讨论立法和各项重大决策,这种机关也可能具有军事的性质。萨巴与萨米提一起成为部落的民主机构。反映梨俱吠陀时代晚期政治特点的《阿闼婆吠陀》一书记载,在部落生活中,军事首领经常祈祷:"祝愿生主神的两个女儿,萨米提和萨巴一致地支持我!"足见萨米提与萨巴是部落社会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需要指出的是,作为印度.雅利安人部落军事领袖的罗阇,正像罗马王政时代的"王"一样,仅仅是军事民主制时代的部落首领,还不具有作为国家最高统治者——国王的性质。由于部落或部落联盟在危急或紧急关头,总要求加强军事首领王阇的权力,因此,随着战争的频繁爆发,王阇也就日益具有军事首长的性质。也正是在这一王权加强的过程中,军事民主制逐渐取代了氏族公社制。这里需要强调一点:尽管还在吠陀时代早期,但是刚刚产生的军事民主制已经开始丧失由民众大会选出王阇的民主本质,王权由同一家族世袭实际上已渐渐渗入了雅利安人的政治生活之中。与此不同的是,这一时期尽管王权在不断的加强,但是萨巴与萨米提这两个民主机构却始终都拥有对王权的约束力。否则,就不能称为军事民主制了。

雅利安人的军事民主制是建立在部落成员对部落共同体自愿贡奉制基础之上的。其贡奉的大部分消耗于宗教典礼,用于表彰吠陀诸神和部落共同体,小部分则分给婆罗门祭司和部落军事首领。这种贡奉后来就转变成了国家的赋税。

随着后期吠陀时代的到来,阶级社会和国家的产生,这种军事民主制也就逐渐解体了。萨米提在王权扩大与领土扩张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作用,而萨巴却逐渐蜕化为一种贵族团体——国王的咨询机构。

透过早期吠陀时代军事民主制的有关内容,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印度.雅利安人的早期吠陀时代具备罗马王政时代的典型特征。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