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 | Gary
来源|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上门服务在汽车后市场重出江湖。

日前,根据北京商报的报道,京东正在测试汽车上门贴膜服务,北京部分区域的用户可以在线预约。

汽车服务世界观察到,线下已经出现京东上门贴膜的现场施工图片,而在线上搜索,也可以找到京东上门贴膜的服务标识和入口。

从2014年开始,上门服务逐渐进入行业视野,也曾有过疯狂扩张阶段,但发展至今并未形成一种完善且稳定的商业模式,在行业中的声量也慢慢消隐。

此次京东推出上门贴膜服务,对于上门服务业态能带来多大的影响,还是未知数,但是对于贴膜这个近年来火热的项目而言,一定会有所触动。

在抖音上,三膜价格战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猫虎狗等养车连锁也已先后布局三膜业务。

上门贴膜的开展,或许会将三膜价格战升级为服务战。

一、京东推出上门贴膜,打出“免费上门服务”口号

一、京东推出上门贴膜,打出“免费上门服务”口号

6月初,根据北京商报的报道,京东正在测试汽车上门贴膜服务,北京部分区域的用户可以在线预约。

线下已经流出了京东上门贴膜的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图看到,一个透明帐篷印有“京东汽车,上门贴膜”的标识,帐篷内的地面铺着一层黑色材料,身着京东汽车工服的技师在帐篷内为一辆汽车进行改色膜服务,车胎上也附着一层物料,上面显示“京东汽车,专业贴膜”。

由此看出,京东上门贴膜业务已经正式开展。

在线上,京东APP上搜索“上门贴膜”,弹出一个“汽车贴膜”的专题页面,在页面的右上角,可以看到一个“免费上门服务”的标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进一步,点击进入产品,将地址选择在北京地区,产品选择页面中,除了到店安装和无需安装两种选项,部门产品多了上门送装的选项,例如下图中的改色膜,就可以选择汽车上门改色膜施工服务,其中,服务费为0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进一步,上图页面下方还列出了《京东汽车上门送装用户服务协议》,协议中显示,只要带有“送装一体”标识的商品,京东授权服务商可以提供一次上门送货和安装,显然,此协议适用于部分车膜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述信息可以总结出京东上门贴膜的几个特点。

一是服务已经在线上线下同步开展;

二是目前只在北京部分区域测试;

三是只有部分车膜产品享受此服务,主要是车衣和改色膜;

四是品牌层面,自有品牌京安途和第三方品牌,都加入到了上门贴膜服务当中;

五是目前来看,上门施工并不收取服务费。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在线上,只有京东APP上可以搜索到上门贴膜的服务标识和入口,京东养车APP上还搜索不到。

初步判断,这是京东汽车层面推出的服务,京东养车可以视作车膜产品服务的形式之一,也就是到店服务体系,有别于上门服务体系。

很显然,京东汽车推出三膜上门服务,是对到店服务的补充,希望将客户从产品到服务,全部锁定在体系当中。

基于这种初衷,就不得不考虑到上门业务在行业中开展的可行性。

二、上门业务未在汽车后市场跑通

回看汽车后市场上门业务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始于2013年。

当年年初,卡拉丁完成天使轮融资,是行业中第一家完成融资的上门业务企业,也拉开了汽车后市场资本时代的大幕。

从2013年到2016年,汽车后市场完成了近300起融资,其中,将近50%的融资案例给到了020企业。

所谓的O2O,主要就是两种形式,一是到店O2O,另外一种,就是上门O2O。

那个时候的上门业务,集中在洗车和保养两个项目,以后者为主流,主要原因是高频、低价、易标准化,另外,保养还可以撬动上游油品品牌的资源。

不过,随着资本的退出,上门业务资本换规模的模式难以支撑,同时无法自我造血,逐渐出现经营危机。

2015年年底,上门保养领域的弼马温、e保养、卡拉丁、 摩卡 参数 图片 )爱车、携车网五家公司联合发起成立汽车后市场联盟,并发布《汽车上门保养服务公约》,选择抱团取暖。

到2016年,以上门保养为代表的企业,大致的出路已经很明确,要么选择转型,要么直接倒闭,使得行业的上门业务阶段性地告一段落。

第二阶段,2022年短暂的死灰复燃。

当年,点点达洗车、车靓靓、爱车掌门、杭州懒 精灵 等4家上门洗车企业,先后完成融资,背后的推动力,主要是疫情期间,无接触服务概念的兴起。

然而,随着疫情结束,这种因概念兴起的业务模式,注定难以支撑下去。

从天眼查看到,上述几家企业都出现了被执行人高风险信息,多家企业被列为限制高消费企业,可以说是昙花一现。

上门业务为何在汽车后市场难以为继?主要是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场地、环保等客观因素的影响。

无论是上门洗车还是保养,或者京东推出的上门贴膜,在门店当中就对水循环设备、材料使用、施工标准等提出了环保要求,在门店之外的场景,谁来监管、如何监管,目前还缺乏统一标准,很容易产生争议。

另外,线下还存在场地制约的问题,北上广等大城市,适合露天施工的场地并不算多,在过往的上门服务案例中,我们就经常看到小区当中,企业和物业产生矛盾。

其次,成本问题,主要是人工成本和时间成本。

相比于在店服务,上门服务的人工成本,从理论上来说肯定更高,这就要求上门服务收取更高的费用,包括明文规定的工时费用。

另外,上门服务是预约上门逻辑,花在路上的时间更久,导致日单量不会太多,使得时间成本很高。

从现实情况来看,上门服务的工时费很难收上去,有时候甚至不收工时费,显然是反逻辑的存在。

最后,更本质的问题,上门服务的需求性。

回看2013-1016年这一波上门服务的兴起,当时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两种定位。

一是平价定位,利用资本给消费者一定补贴,提高整体单量,从而获取消费大数据,利用大数据在其他领域进行变现。

二是高端定位,目标客户锁定为一线城市的高端白领、中产阶级,相比于价格,他们更在意时间成本,上门服务制定更高的收费,帮助目标客户降低时间成本,也就是金钱换时间的逻辑。

现在来看,第一种定位显然不成立,这种大数据的量级,在汽车后市场还无法造成本质性的影响;第二种定位,几年前就没有足够的客户体量来支撑,如今行业整体消费降级,可行性进一步下降。

总的来说,过去十年左右的经验证明,上门服务在汽车后市场算是一个伪需求。

三、三膜价格战升级为服务战

从上文分析看出,上门服务作为一种独立的商业模式,至少现在,在汽车后市场还很难存活下去。

当然,京东推出上门贴膜,其定位也并非独立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对车膜电商和到店安装的业务补充。

对比来看,可以用兔师傅为例。

去年,兔师傅上线了救援车业务,年初汽车服务世界专访宋烈进,后者解释业务定位:“我们没有把它看作是一个盈利项目,而是门店业态的补充,能够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从而提高服务效率。”

据了解,救援车业务主要提供换胎、补胎、电瓶、换油、玻璃水等项目,基本上是急救业务,这些项目就是典型的刚需业务,只要营收和成本测算下来在可控范围内,理论上是可以开展的。

贴膜是刚需业务吗?目前来看,可以定性为行业红利,但很难说是刚需业务。

贴膜都不算刚需业务,上门贴膜就更不是刚需业务,那么,对于京东来说,推出上门贴膜,只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定位于增值服务,并且是带有补贴性质的增值服务。

为何如此?

众所周知,窗膜、改色膜、车衣等三膜业务的兴起,主要是伴随着新能源车销量的爆发而来,前几年行业中甚至存在“特斯拉养活改色膜”的说法。

三膜兴起的具体时间节点,可以追溯到2021年左右,当时行业正受到疫情影响,传统的维保维修遭遇下滑,三膜是为数不多的业务亮点。

随后几年,无论是单店还是连锁,大批玩家涌入三膜赛道。

以猫虎狗为代表的养车连锁,真正进入到三膜业务当中,时间点是2023-2024年。

天猫养车是在2023年正式推出贴膜中心,并在2024年确定贴膜轻改中心模型并大规模招商。

途虎则是在2023年7月升级美容业态,除了推出纯洗美容中心,还在原有的工场店扩大汽车美容区域,增设独立的贴膜、车衣、改色等工位。

京东养车是在2023年8月推出首家自营贴膜中心,占地超过2000平方米,有16个工位及无尘施工车间,提供贴膜、高端美容、轻改装等项目;今年1月,京东养车又推出贴膜空间,占地面积只有300平米,5个专业贴膜洗美工位。

然而,相比于2021年,如今时间节点下的三膜赛道,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呈现了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价格战白热化,到2023年,隔热膜199、改色膜1999随处可见,一直延续至今;二是竞争玩家拥挤,除了下游服务商,上游的车膜制造商和品牌商应运而生,纷纷进入终端服务领域。

所以,这个时候猫虎狗的入局,或多或少失去了先发优势,包括价格战的先发优势。

那么,京东推出上门贴膜业务,更多的是一种服务竞争的逻辑,或者说,这算是京东在贴膜业务上的另一种内卷,从卷价格升级为卷服务

当然,目前京东只是在北京部分区域测试上门贴膜,而上门业务存在的固有问题,京东应该也会遭遇,关键在于如何平衡营收、成本和服务质量,所以业务前景还无法轻易判断。

事实上,京东推出上门贴膜,关键不在于上门服务业态本身,这一事件对行业更大的启示在于,如果只是卷价格,已经很难在行业中突围,也不是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行业真正的比拼,已经从价格战,升级成为服务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