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尼游记之二

◆《日本华侨报》总主笔 蒋丰

在澳大利亚悉尼这个充满活力的现代化大都市中,历史的印记和建筑的辉煌无处不在。6月12日上午,我们从唐人街前往市中心,立即被两座恢宏而优雅的建筑吸引:一座是宏伟庄严的悉尼市政厅(Sydney Town Hall),另一座是别具一格的维多利亚女王大厦(Queen Victoria Building,简称 QVB)。陪同我们的华人朋友说,它们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悉尼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每一块石砖都述说着过去的繁华与沧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旅游的小册子也介绍都说,悉尼市政厅是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历史建筑之一。其设计受哥特复兴风格影响,庄严的塔楼与精致的雕花形成鲜明对比。我们走近市政厅,看着那仿佛穿越时空的巍峨塔楼,有一种回到世纪末悉尼感觉。

这个市政厅建成于1889年,当时的悉尼正处于快速发展之中。让我们中国人难接受的是,它竟然选址在一片旧墓地之上,而这片墓地还是欧洲第一号官字墓地。对此,中国人肯定会感到晦气的,而澳大利亚人则说这象征着新旧交替与城市更新。建筑本身由砂岩建造,优美的哥特式塔楼和华丽的内饰展示了当时建筑艺术的顶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部最引人注目的是大会议厅,这座装饰华丽的大厅以其壮丽的管风琴而闻名。管风琴建于1890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管风琴之一。站在大厅中央,仰望天花板上错综复杂的雕花,仿佛能听到19世纪末盛大的庆典与音乐会回荡在耳边。

走出会议厅,沿着市政厅的长廊,就能看到墙上挂满了悉尼历史上重要人物的肖像画。肯定的,每一幅画作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它们共同勾勒出悉尼从一个小渔村成长为国际大都市的辉煌历程。这时,我感到自己在澳大利亚历史知识方面的不足。

市政厅不仅是行政办公场所,更是悉尼市民心中的文化圣地。多年来,这里见证了无数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每逢重大节庆,市政厅前广场总是灯火辉煌,人们在这里欢庆节日,共享欢乐。尤其是每年的新年烟火表演,更是让悉尼市政厅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市政厅相对而立的是维多利亚女王大厦。这座建筑由乔治·麦克雷(George McRae)设计,于1898年建成,以维多利亚女王命名,纪念她登基60周年。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大清王朝的乾隆皇帝,也是在登基60周年时改任太上皇,并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实,我更想说的是,在英国人、在澳大利亚人看来,维多利亚女王是英国历史上的“强盛女王”,在我看来,1840年初,维多利亚女王在议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演说,呼吁“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向中国发动战争。她是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发动者!是用中国近代史上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英国女皇!

如果说悉尼市政厅原来就是墓地的所在地,而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则原本是悉尼市场的所在地,都是与百姓民间生活细细相关。搞这样的建筑,无疑是从民口夺食,到现在也没有为了民生站出来说一句公道的话。以强盗后代成为澳大利亚主体的人,或许对也是不屑一顾的。据说,后来在建筑师麦克雷的设计下,它成为一座集购物、娱乐于一体的多功能建筑。建筑的每一层都精心设计,富丽堂皇的中央穹顶下,错落有致的楼梯和走廊,仿佛让人置身于欧洲古老的宫殿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QVB的内部装饰极为考究,彩绘玻璃窗和精美的马赛克地面是其中的亮点。特别是中央的彩色玻璃窗,那浓郁的色彩和繁复的图案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仿佛为整座建筑增添了一层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走进QVB,会发现这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历史的气息。建筑的地下一层曾经是马厩和仓库,如今改造为一个购物中心,各种精品店和咖啡馆云集于此。漫步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类精致的商品,还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QVB的钟楼,那座巨大的皇家钟表(Great Australian Clock),是QVB最引人注目的装置之一。钟表由400多个雕像组成,展示了澳大利亚从原住民时代到现代的历史演变。每个整点,钟表都会播放一段关于澳大利亚历史的动画,伴随着悦耳的钟声,仿佛带领人们穿越时空,感受这片土地的悠久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尽管悉尼市政厅和维多利亚女王大厦分别建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它们却共同见证了悉尼的发展与繁荣。两座建筑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相互辉映,更在功能上彼此补充。市政厅作为行政和文化的中心,而QVB则以其独特的购物体验和历史氛围吸引着无数游客。

徜徉在悉尼市政厅和维多利亚女王大厦之间,我们仿佛穿梭于时间的长河。它们见证了悉尼从一个小港口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历程,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浓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这两座建筑不仅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吸引着人们,更以其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生动的文化故事感动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