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老话说“晚入伏热死牛”,2024年是晚入伏,三伏天会特别热吗?

距离夏至节气越来越近了,天气也变得更加炎热潮湿。从天气上来看,南方由于“梅雨”季节的到来,继续多雨的天气。而北方正好相反,除了东北以外,几乎都处于太阳的高温“炙烤”下。
例如,截止到目前北方多地遭遇了今年以来影响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过程,全国十余省份遭遇高温“炙烤”。其中,我国山东、河北等地有超过20个国家气象站最高气温突破当地6月上旬极值。
另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气象干旱监测数据显示:“我国中东部已经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山东、河南、湖北、安徽等地的降雨量明显不足,部分地区已经出现重旱和特旱。”
现在的天气就这么热了,那么,到了三伏天期间会不会更热呢?老话说“早入伏凉嗖嗖,晚入伏热死牛”,2024年是晚入伏,今年三伏天期间会特别热吗?下面来具体看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来看一下,2024年是什么时候“入伏”和“出伏”呢?
其实,每年的三伏天通常都会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前,即便有变化,也差不了几天。这段时间的主要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什么是“伏”呢?
在《释名补遗·释天》中对“伏”的解释是也:“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意思是说,秋属金,夏属火,火又克金。所以,按五行中的说法,金是怕火的,在最热的那段时间要给它“藏”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
三伏有初伏、中伏和末伏之分,它的日期是由干支历的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相配合来决定的。例如,“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四庚数中伏,秋后一庚数末伏。”就是用节气日期和干支纪日的日期配合来决定入伏(初伏)、中伏、末伏的时间的。
今年的夏至是在6月21日这天,按照这个方法,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是在7月15日这天。因此,今年的初伏是从7月15日开始,到7月24日结束,共计10天。
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在7月25日这天,我们往后数10天,发现还没有到立秋,按规定,末伏必须要出现在立秋之后,才能和热天相匹配。所以,我们还得再继续往后数一个庚日(10天)。因此,今年的中伏就是从7月25日开始,到8月13日结束,共计20天。
今年的立秋是在8月7日这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在8月14日这天。因此,今年的末伏是从8月14日开始,到8月23日结束,8月24日就正式出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今年的三伏天就从7月15日开始,到8月23日结束,共计40天,这还是一个加长版的三伏天。
那么,怎么判断是“早入伏”,还是“晚入伏”呢?
在民间是根据“入伏”所在的月份来判断早晚的,落在农历五月份里就是“早入伏”,落在农历六月里就是“晚入伏”。
今年的入伏是在公历7月15日,对应农历六月初十,显然今年是“晚入伏”。按上面农谚“早入伏凉嗖嗖,晚入伏热死牛”中的说法,如果入伏的时间早,那当年的三伏天期间可能相对不那么炎热。但如果入伏的时间相对晚的话,那么,就预示到了三伏天的时候,可能会酷热难耐,上蒸下煮,甚至连耐热的老牛都受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今年的三伏天期间可能会比较炎热。当然,这句农谚是用一种夸张的说法,意思是表明炎热的程度。
“晚入伏”的年份虽然会比较炎热,但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是有一定好处的,能够是作物光合作用更强,籽粒更加饱满,产量更高。像老话“伏天热得很,丰收才有准”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前提是芒种到夏至期间不能太旱,田间太旱作物都播种不下去,即便播种下去,由于水分不足,也会影响生长和产量。
总之,按民俗中的说法,2024年是“晚入伏”,预计三伏天期间会比较炎热。对此,大家怎么看?您认为今年三伏天期间会特别热吗?期待您的分享,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