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摘要】从华为车BU到亿咖通,再到正在实现软硬一体全栈布局并将向新型Tier角色转型的厂商们,“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正逐渐成为一个更具前景的目标。

趋势背后,专用定制化的成本难题以及标准件巨大的盈利空间都是决定性因素。

随着亿咖通、英伟达、高通、地平线、Momenta等厂商从各个模块补齐软硬一体的全栈能力,更多的华为车BU模式也许会在车圈裂变。

以下为正文:

2023年11月25日,华为与长安汽车在深圳正式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根据备忘录,华为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的核心技术和资源都会整合到新公司,双方约定“将在六个月内完成并签署最终交易文件”。

在拆分节点到来之际,车BU内部或许已经做好了准备,但更值得注意的是,短短6个月间,车BU的定位模式正悄然辐射在市场中。

彼时,业内还在讨论车BU是华为卸下的“资产包袱”,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友商已经在密切关注这一独特的商业模式。

无论拆分的起因如何,其效果正在车圈实现裂变。

01

华为给出的新型Tier1定义

“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是华为车BU在2019年就给出的定义。

有别于传统汽车配置,在汽车智能化方面,增量零部件存在于智驾芯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域控制器等一系列用于提升汽车性能、安全性、舒适度的环节。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现在,这部分增量零部件往往由各家厂商独立进行。

华为车BU对这个模式进行了重塑。目前,华为车BU的商业模式有三种:

1.Tier1模式(传统零部件供应商),提供如电机、模组、激光雷达等标准化的零部件。

2.HI模式(HUAWEI Inside),提供全栈智能汽车全栈解决方案,覆盖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和智能车云五大系统。车企占主导地位,华为只提供相关技术及解决方案。

3.智选模式,提供从产品设计到智能化解决方案再到终端营销的深度参与方案。华为车BU占主导地位,全方位对相应车型负责。

从上到下,也是华为从2013年前后切入汽车市场至今,在“华为是否造车”问题中的路径流变。三者结合,就形成了华为车BU特有的新型Tier1定义。

从近几年的表现看,华为车BU的HI模式和智选模式正在逐渐深入到车圈市场。

一方面,华为车BU与长安汽车自2020年开始以HI模式打造高端智能汽车品牌“阿维塔”,其首款产品阿维塔11于2022年8月上市;第二款产品阿维塔12于2023年11月上市,按照官方口径,2025年前阿维塔共计将推出4款车型。

另一方面,华为车BU与塞力斯合作推出“问界”品牌,与奇瑞合作推出“智界”品牌,两款车型上车华为一系列智驾方案、雷达零部件、中间件等产品。除此之外,还与北汽、江淮正在合作。

按照余承东在2024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的说法,“华为车BU今年大概能够实现扭亏为盈。今年前三个月,自选车业务实现扭亏为盈;华为车BU业务,接近盈亏平衡的边缘,预计从4月份开始应该能实现扭亏为盈,实现良性的正向的发展。”

而在车BU尚未最终证实自己前,业内已经有玩家开始对标起车BU的定位。

02

紧随其后的亿咖通

今年3月20日,亿咖通Tech Day上,董事长兼CEO沈子瑜明确了“增量部件提供商”将成为亿咖通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与华为车BU的路线不谋而合。

尽管没有不像华为一样做三种商业模式,亿咖通现有的产品线已经能说明一切。

目前,亿咖通宣布将与高通基于骁龙8255和骁龙8295两款座舱芯片打造计算平台“阿特拉斯”和“派克”。

同时,原“安托拉”系列智能座舱平台完成升级,整合包括了智能驾驶算法,有别于之前的座舱定位,成为能够提供智驾能力的“舱行泊一体计算平台”。自动驾驶芯片AD1000发布,采用7nm制程,NPU在INT8精度下的稠密算力达256 TOPS(拥有双倍于Orin 254 TOPS @INT8 稀疏算力的性能),通过多芯协同可实现最高1024 TOPS算力,支持针对BEV、Transformer算法进行优化。

不仅如此,其还推送了长/短距激光雷达产品。

从智驾芯片到激光雷达再到计算平台,亿咖通已经悄然间构建起了自身的软硬件布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沈子瑜的思路,“标准化东西卖的越多越好才能挣钱,都是客制化和定制化将非常难”。这句话或许是对二者新型Tier1模式的最好解读,如何在标准化零部件上赋能车企,将成为这一角色的核心目标和盈利点。

事实上,早在华为车BU模式还没有当前效果时,亿咖通就已经在高精地图、算法、系统等方面意识到了为每家车厂承担不同的专用化目标的困难之处,在此基础上,做标准化、通用化零部件的思路已经有所端倪。

更何况,随着如今一众新老势力都开始补齐自身的智驾能力,如何打造下一程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亿咖通们”思考的问题。

03

软硬一体是核心衡量标准

实际上,车企需求新型Tier1的趋势早在去年下半年就在发生,只不过是以“软硬一体”的全栈形式发生。

对此,一位智驾供应链的高管向芯流智库介绍,某头部车厂在实际项目中,不断涌现出大量的corner case,这种情况下,与其合作的智驾芯片商能跟上进度,智驾方案商却出现了问题,最终的效果是车厂不满意,更信任也更希望智驾芯片商把方案一并包揽。这是智驾芯片商转向全栈的其中一个因素。

另一边,头部方案商Momenta也在补齐智驾硬件能力,其新芯航途的芯片项目团队已经在上海持续运转中,且业内知情人士透露,其目前也正在自研域控。

更何况,一直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的英伟达从去年9月起就引进前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吴新宙补齐智驾能力,高通则不断依赖智驾平台与一众方案商绑定切入国产市场。

趋势的背后,实际上是智驾供应链各家厂商正在接纳新的竞争逻辑:从芯片、雷达零部件、域控、中间件、底层软件到上层软件算法,软硬一体是衡量厂商竞争力的核心评价标准,而成为一个提供更多标准汽车增量件的新型Tier1是获得更多盈利的必经之路。

谁能掌控越是核心、数量越多的环节,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从华为到亿咖通,再到正在实现软硬一体全栈布局并将向新型Tier角色转型的厂商们,无一不在践行着这个原则。

表面上看是华为车BU商业定位被更多厂商对标,实际是“汽车增量零部件供应商”的市场趋势正在车圈裂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