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随着含山县昭关镇后圩村入选马鞍山市“五统五促”土地整治新模式优先选择的第一批试点地区,含山县正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及土地集约利用新路径,努力打造示范点位,促进整治新模式的全面推广。

作为马鞍山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项重要内容,“五统五促”模式具体涵盖统筹村庄规划,促进小村融大村;统筹水利建设,促进小圩并大圩;统筹环境整治,促进废塘变活塘;统筹灌区发展,促进弯渠改直渠;统筹林耕发展,促进散林成片林等方面工作。

昭关镇后圩村毗邻滁河,其村落名即可知该村依圩建村、傍河而居的地理特色。由于圩区生活易受水情影响,村落多沿河堤分布以防范水灾。上世纪末,群众为避水患,村民自发筑起的“土墩子”几乎各村都有。

“全村16个自然村中,有10个村庄依老滁河河埂而建,现如今土墩子的防涝功能现已不复存在,矗立在村内占地且不美观,村内废弃塘口、沟渠也可以趁这个机会得以整治和清理。”昭关镇后圩村党总支书记沈超介绍道。

随着滁河改道工程的落地,将原先流经后圩村弯绕的水系拉成一条直线,结束了河水穿村而过的历史,原先坐落在河堤上的零星村落,居住人口逐渐减少,村庄维护与美化整治难度增大,作为老圩区的象征,平时生活,涝时防灾的“土墩子”也随着功能的弱化而废弃,上方搭建的民房也几乎破败,以大何、张东自然村的两处土墩为例,两处占地共22亩左右,土地、民房均已闲置,土地利用率较低。

村落零散,圩区地形复杂,土地闲置,塘口废弃,后圩村的种种“先天”条件,都非常契合马鞍山市“五统五促”土地整治新模式的选择标准。

自2023年12月持续深入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含山县以打造标杆的态度和拆旧建新的魄力,深耕试点区域,优化资源配置,确保“五统五促”工作有序进行。

按照“五统五促”部署要求,结合后圩村实际,针对零散村落,村中的12个自然村,全部拆迁撤并6处,剩余6个村庄保留部分,安置拆迁群众426户约2000人次,现已签约387户,大何、张东自然村的土墩已拆迁、清理完毕,正进行回填、复垦等工作。“我家老房子就在张东的墩子上,这几年不住人已经慢慢破败了,上去下来都不方便,政府讲要拆迁变农田,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应该支持。”后圩村村民张孝春说道。

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拆旧区复垦方案、补充耕地项目、高标准农田等项目来看,实施方案均已完成,进展顺利。据悉,昭关镇后圩村“五统五促”项目建设总面积1.48万亩,增减挂钩项目拟复垦面积324.71亩,复垦新增耕地307.74亩。新建区拟建设区域304.2亩,位于含山县域内其它地块,目前正在申报林地报批手续;拟实施补充耕地项目4个,面积239.1亩,项目立项已通过省级立项审核。同时,2024年昭关镇高标准农田0.53万亩建设任务,正在进行工程施工、监理、质量检测等招标工作。

“在整治工作中,将持续配合相关编制单位做好拆旧区及复垦区材料上报,实时跟进工程进度,确保‘五统五促’工作的高效进行。”昭关镇国土所所长贾宏祥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五统五促”土地整治新模式在含山县昭关镇后圩村的深入实施,“节地贷”资金的注入为该项目注入了强劲动力。据含山县自然资源与规划局副局长钱孝胜介绍,近日,含山县“五统五促节地贷”资金已经获批,项目总投资2.6亿元,现拟申请农发行贷款融资1.9亿元,预审材料已报市一级审核,待取得市级增减挂钩项目立项批复后即可下发首批1.14亿元的项目贷款资金。

“随着资金的注入和‘五统五促’项目建设的持续助力,含山县将不断总结经验,优化项目规划,确保乡村振兴与土地集约利用取得实效。同时,努力打造示范点位,力争将‘五统五促’土地整治新模式推向更广阔的领域,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含山县政府主要负责人表示。(唐延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