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才女张培祥两度辍学考北大,24岁病逝,破例葬在八宝山

北京八宝山是我国赫赫有名的革命公墓,这里埋葬的大多都是为国为民奉献一生的革命先辈。

然而在2003年,这里却埋葬了一位年仅24岁的大学生,而她的追悼会还是由北大举办的。

葬礼上除了北大的众多师生外,还有央视名嘴撒贝宁亲自为她致悼词。

那么她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以至于能够打破传统,将她埋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里面?

她又是因何原因去世的?她的去世为何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境贫寒

1979年,张培祥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偏远山区,她的到来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带来太多欢笑。张培祥的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每天需要用大量药物,她的母亲也患有小儿麻痹症。一只手接近瘫痪,基本上没有什么劳动能力,张培祥的出生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他们一家的生活全靠着一块稻田维持生计,因为父亲需要常年吃药,所以家里的大部分钱都用来买药了。张培祥就是在这么一个家庭成长了起来,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张培祥从小就非常懂事。她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帮父母做家务,再大点就去田里帮着母亲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张培祥五岁的时候,母亲又给她生下一个弟弟,弟弟的出生给这个贫困的家庭又增添了一份困难。虽然家里贫困,但她的父母还是砸锅卖铁的供她上学,张培祥也非常珍惜上学的机会。她每天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学习上从来没有让父母操过心。

放学回到家之后,她就放下书包去田里帮着母亲干活,等到活干完了,天也黑了,这时她才拿出书本打着灯开始写作业。到了水稻收获的季节,这是他们一家最开心的时候,因为只有家里的稻谷收割卖钱之后,才能有钱给父亲买药看病,也能改善一下家里的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完稻谷,张培祥就跟着母亲一起到集市上去卖,她小小的肩膀上扛了一袋又一袋大米。虽然很累,但她从不会抱怨,因为她知道母亲比她更累,她们每天背着粮食要走四五公里的路才能到集市上。母亲看着她小小的身躯扛着比自己还要重的大米别提有多心疼了。

虽然张培祥总是帮着母亲干农活,但她的成绩从来没有落下,生活的艰辛让她小小年纪就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她的成绩一直都是班里的第一名,每次考试的时候她都能抱着一张奖状回到家中。别的小朋友去玩时,她就认真学习,家里没钱买课外书,她就到书店去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度辍学

张培祥的老师非常喜欢她,老师觉得照这样下去,张培祥一定可以考进重点中学。她从小就是邻居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她的邻居们也把张培祥当做自家孩子的学习榜样。然而让人可惜的是,到了张培祥10岁那年,父亲的病情突然加重,花费了不少钱去看病。

家里的钱几乎全都给父亲治病花光了,所以父母也没钱供她继续读书,只好让她辍学在家。看到别的小朋友去学校读书,张培祥只能在心里羡慕他们,辍学在家的张培祥每天都在田里帮着母亲干活。半个月后,张培祥的姑姑听说她辍学之后立马火急火燎的赶来他们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姑姑进门的第一句话就是质问她的父母为什么不让孩子上学,他们看到孩子姑姑来哭着说:“不是不让孩子上学,是家里实在没钱供她读书了。”是啊,若不是家里没钱谁又会不让孩子继续上学呢。姑姑知道他们家的情况,于是她决定拿出自家的积蓄供孩子继续上学。

张培祥得知自己可以回到学校继续上学时别提有多高兴了,第二天她就背着书包重新回到了学校。虽然落下了一些课程,但张培祥很快就赶上了,而且在考试的时候还是第一名。就这样,张培祥在姑姑的资助下上完了小学和初中,而且还考上了省重点中学醴陵一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进省重点学校本是一件高兴地大好事,但是她家的经济条件太困难了。为了让张培祥读书,她的父母东拼西凑,借遍了亲戚朋友才凑够了一个学期的学费,然而读完一个学期家里就没钱了。迫于无奈之下,张培祥只能转学回到了乡下的普通中学。

到了高二下学期,张培祥的父亲做了一场手术,没过多久母亲又查出乳腺癌,父母二人相继做了两次手术之后家里已经穷的揭不开锅了。为了给父母分担压力,张培祥主动跟父母提出辍学,去大城市里打工挣钱。她刚离开没多久,一中的校长罗定中就听说了她退学的事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定中知道张培祥是个读书的好苗子,他也看得出她将来一定能考上一个好大学,这样的孩子辍学太可惜。于是他费了好大力气,找了好久才找到在外打工的张培祥,罗定中愿意自费资助张培祥继续读书。在罗定中校长的帮助下,张培祥没有后顾之忧的读完了高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上北大

1997年,高考成绩出来后,张培祥以全市第一、全省第五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的法学院。当村里的人知道张培祥考上北大之后,村里的人东拼西凑的凑了1000块钱给她,还给她买了不少生活用品。毕竟张培祥是他们村有史以来第一个考上北大的学生,她是全村的骄傲。

进入北大后,张培祥在课余时间去兼职,自己挣自己的生活费,大学期间,张培祥从来没有向家里要过一分钱。大学四年很快就过去了,毕业后,张培祥选择继续深造考研,在闲暇之余,她还会写一些文学创作,这些作品也为她带来了不少的收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她写的一篇文章《卖米》,这篇文章讲述了她和母亲一起卖米的经历,这部作品虽然没有华丽的语言,但却真实的反映了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和不易。文章一经发表,就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而且还获得了北大校园文学创作的一等奖,无数人看了之后都感同身受。

这部作品被权威杂志《当代》收录,之后又相继被《读者》、《新华文摘》的杂志社转载发表。读研期间,张培祥发表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大话红楼》也流传于各大高校。正当她的生活开始慢慢好起来时,一场意外却悄悄降临在了她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意外降临

2003年,张培祥发现自己的身上长了些红点,而且身体经常软弱无力。当时正赶上非典疫情封校,张培祥以为自己是因为经常熬夜导致的贫血,就简单的吃了些药。学校解封之后她便去医院检查,但检查结果却显示她患上了白血病,而且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她瞒着父母独自在医院治疗,她在治疗期间,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来看望她。学校还为张培祥组织了捐款,那年7月,她的父母收到了张培祥的病危通知书,这时他们才知道女儿的病情。于是他们一家人买了最早的火车票,火急火燎的来到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3年8月27日晚9点,时年24岁的张培祥永远离开了人世。同年9月2日,北大为了缅怀这位才女,破格在八宝山为她举行了葬礼,以此来祭奠她不易和成就的一生。他的学长撒贝宁也出席葬礼为她致悼词,她的葬礼上挤满了前来哀悼的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她的遗愿,她的骨灰一部分埋葬在八宝山,一部分被父母带回湖南老家。张培祥乐观向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张培祥的一生是那么的平凡,可看起来又不是那么的平凡。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世界的温情和善良,只可惜逝人已去,生命无法挽回。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