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宋豪新

近日,媒体报道了不少研学机构推出凉山支教研学项目,打着帮助凉山贫困学生的旗号,招募“志愿者”参加“公益讲堂”“暑期支教夏令营”等,并收取上万元费用,引发舆论关注热议。记者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了解到,当地迅速组织相关部门摸排,相关情况如下:

(一)州教育体育局排查情况。6月10日,州教育体育局第一时间通知县(市)教育部门对相关情况进行全面排查。6月11日、6月13日先后两次印发排查通知,将严查“支教研学”商业行为列为重点。经摸排,凉山各级教育部门均未制发志愿者公益证书、出具助学研学报告。2023年1月至今,全国各类社会组织或者公益机构到凉山开展的短期支教活动共有57项,其中35项活动向县市教育部门报备,有22项未报备。

(二)州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排查情况。组织在我州注册的51家旅行社开展专项排查,尚未发现开展与“公益支教”相关的游研学业务。

(三)州民政局排查情况。州、县两级民政部门完成167家社会组织摸排工作,未发现有社会组织组织(参与)支教、研学等活动。

接下来,当地将进一步积极落实以下工作措施:

(一)持续深入摸排。由州教育体育局牵头,与州文化广电旅游局、州民政局、州市场监管局等部门联合,再次对全州社会支教研学活动进行摸底排查,明确摸排对象、范围、方式及部门职责分工,持续动态摸排确保全覆盖无遗漏。

(二)启动专项整治。由州教育体育局、州公安局牵头,州市场监管局、州文化广电旅游局等部门配合,启动为期半年的专项整治,依法严厉打击虚假支教、虚假宣传等恶劣行为,狠刹各类乱象。

(三)严格规范管理。落实社会支教活动审核、接收、派遣责任,重新审核暂未开展的支教研学活动信息,对存在收费的商业行为及时叫停。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一步完善社会支教管理办法,强化社会支教活动的规范管理。加快启用“社会捐赠和支教管理备案网络平台”,全面提升信息化监管能力。

(四)强化社会监督。通过公开举报电话等方式加强社会监督,依法依规处理打着公益支教、研学旗号非法牟利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