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姜萍其实反映了质疑背后的很多社会性因素。

总结看大概有这么几个维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是学历偏见。

17岁、中专、农村孩子、第12名。这些标签是姜萍被全网关注的原因,同时,也是被质疑的原因。

质疑的人有没有这些标签式的偏见呢?

高学历等同于高能力,这是传统思维定式,这种定式其实不全是经验主义,而是教育机制形成的刻板思维。

所以,姜萍的一鸣惊人触动了社会对于学历与能力评价体系的敏感神经。

有人说在别的地方可能不会有这么多的关注和质疑,因为自己没有到过别的环境,所以对此保留意见。

但是这类事情也透着朴素性,譬如这种对学历歧视的朴素性,就是争议的根本原因。

第二,这种开卷式大赛在很多人眼里还很新鲜,通常认为可以作弊,这跟传统封闭的经验主义相关。

但是有人说,即便通过参考资料、上网搜索乃至ai解题,其实也很难解决。

这足可见试题的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的高阶性可能就是这样,让你抄题都不会,所以也不怕你抄,这可能超出了很多人的认知。

但想想也是,大家都一样的条件,同等条件下名校生也会倾尽全力,穷尽方法和渠道去找答案,甚至可以搬救兵大讨论,但结果还是没有考过姜萍。

再者说,一个农村的中专生,她的资源岂能掰过名校生,充其量也就是搜了一下查了一下试了一下。

所以这么质疑的人脑洞太大,本质上来说是压根不信,于是硬找理由强迫给自己个解释。

所以,这足可见考题难度。

世上最可怕的事可能就是,答案明明就在那里,也允许你照葫芦画瓢,但就是搞不定。

这或许就是高纬虐压,高阶性蹂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如果质疑的人打开自己心中那道封闭自己的大门,姜萍的事看起来可能就理性多了。

所以,有人就此质疑比赛的公平性,其质疑的道理其实是一样的。

都到了不怕你抄答案的阶级了,这不是最大的公平吗?它的公平性就是明着虐而又毫无办法。

以上这些,都是特定社会环境下自然呈现的社会性现象,所以认知不同很正常,所以形成各种纷扰也正常,只不过,不要去因此打扰姜萍同学,打扰她的家人,尤其不要有任何恶意,让她安安静静听不到任何杂音地完成接下来的决赛。

这是人之善嘛。

另外,这世上的确存在开窍的神奇,很多天才被发现与众不同,也是突然就某一件事某一个点发现的,有很多人自己也会惊讶。

但是一旦达到了某种契合之后,整个人就变得越来越神奇了。

这不是科学的待解之谜吗?

当然,某些人想通过姜萍的事,提醒大家重视教育公平和能力评价标准等现实问题,这或许也对。但是,那是一个系统性问题,需要系统化完成,但解决起来并不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这种状况下,或许只应该抱着祝福之心来为这个17岁的懵懂少女喝彩。

希望姜萍不被打扰,无论决赛成绩如何,她都能开始属于自己的更精彩的人生。

希望姜萍的事,能够形成对人才教育问题的多层级思考体系,并进而推动变革,有效促进并产生更完善的人才教育机制。

这才是所要的结果。

个人观点,谢谢阅读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