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拉善盟的节水小米项目地里,农户正查看小米长势。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供图

在辽阔的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正努力朝实现“双碳”先行示范区的目标稳步前行。近年来,随着当地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人心,阿拉善盟的天变得更蓝、草长得更绿,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阿拉善盟行政公署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十四五”期间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这些措施涵盖了能源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等多个领域。通过全方位的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在阿拉善盟绿色发展进程中,政府与企业整合资源,在多领域建立了紧密联系与广泛合作。其中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经验教训?一些做法是否在其他地区具有示范作用?中国城市报记者日前参加阿拉善SEE气候周,了解阿拉善盟绿色发展背后的创意与举措。

争当绿色发展排头兵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蒙古语意为“五色斑斓之地”,是一个自然生态独特、历史文化厚重的地方。同时也是内蒙古沙漠最多、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境内沙漠面积9.47万平方公里,占全盟国土面积35%,沙化土地面积19.87万平方公里,占全盟国土面积73%,人类生产生活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

在这样艰苦的自然环境下,走绿色发展之路显然不易。但为何阿拉善盟政府敢为人先、勇于探索,要争当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对此,阿拉善盟行政公署副秘书长常晓斌表示,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全盟各族群众生存发展,更是关系到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常晓斌说,“近几年,阿拉善盟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工程,努力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利用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积极发展光伏和风电产业,降低碳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此外,加强气候变化等环保相关科普宣传,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环保科普活动,引导公众正确认识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群众的口碑最能体现阿拉善生态环境的真实情况。在位于阿拉善左旗境内的内蒙古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许多游客感慨道:“这里绿野绵延、空气清新、绿草如茵……”

推动产业不断创佳绩

阿拉善盟推出了一系列举措,在多个领域取得良好成效。在能源领域,阿拉善盟正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通过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碳排放强度,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受到政策鼓励的部分企业,积极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阿拉善盟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生态修复工程。通过植树造林、恢复退化草原、治理沙漠化等措施,有效提升了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为推动碳中和进程提供有力支持。

在发展绿色产业方面,阿拉善盟提出加快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助力企业逐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据悉,阿拉善盟政府一些职能部门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逐年递增,鼓励企业研发和推广环保技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以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经济模式,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还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

高新区是助力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孵化地和集聚地。阿拉善盟有着丰富的风光资源,为了利用好这一优势,阿拉善高新区把绿色能源产业作为转变增长方式、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以风电、光伏为主的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让绿色电能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在国龙哈勒分散式风电场内,昂首挺立着3架镌刻着“国龙能源”标志的风机。随着白色叶片缓缓转动,绿色电能源源不断地送入千家万户。数据显示,该风电场项目总投资9800万元,2023年8月份开工建设,配备有3台风机,总装机容量15兆瓦,2024年4月并网发电。

内蒙古国龙新能源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场站负责人吕飞表示,该项目计划年发电量4850万千瓦时,等效小时数达3300小时,全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9.5吨、碳粉尘排放13.3吨,减少标准煤消耗18.6吨,有助于新能源长期发展。

营造低碳发展新风尚

企业是走绿色发展道路的主要力量之一,阿拉善盟政府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与大型企业、中小微企业和企业协会等机构均通过不同形式建立了合作关系。

与阿拉善盟合作20年之久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在生态保护、环境教育、公众宣传等多个领域都与政府有合作项目。常晓斌表示:“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是企业家主体之间的环保公益组织,与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和愿景。我们已经推动实施多个生态项目,包括荒漠化防治的一亿棵梭梭、节水小米等等。这些项目的成功实施不仅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为周边地区带来积极影响。我们也通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的平台,向全社会更广泛的公众传递了环保理念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会长周洲谈及了企业赋能阿拉善绿色发展的项目案例和建议。“沙漠节水小米项目是协会联合当地政府部门共同推动相关节水政策的具体落实,是实现地下水保护与助农增收的双重效果比较经典的案例。”周洲说,“近期,我们邀请全国各地的阿拉善SEE生态协会企业家会员,在阿拉善左旗巴润别立镇孟根塔拉嘎查参加了节水小米的春播活动,将一把把节水小米的种子播撒到曾经严重荒漠化的土地上。”

据悉,这一可持续农业与生态治理项目自2009年起开始实施,目的是助力西部荒漠化地区的农户种植生态友好的沙漠节水小米,以减少地下水资源消耗,防治荒漠化。

周洲认为,企业在助力绿色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几个要点,首先是通过企业家精神与商业实践,将低碳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社会责任,设立企业减排目标与企业气候变化战略,通过积极推广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和和解决气候问题的方案,带动市场、行业和政策走向。其次是联动政府部门、科研院校,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和市场化机制建设,加大科技攻关的力度,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最后是鼓励创新,通过多平台的跨界联合,丰富实践方式,提供实践灵感,将绿色扩散延伸至更广阔的产业领域,营造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新风尚,让绿色理念深入到生产的每一个细节。

“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绿色化、低碳化已成为各行各业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全联环境服务业商会会长李其林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说,“应对气候变化的愿景最终要转化为实际行动,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需要长期有序的制度安排;对于企业而言,需要重塑企业价值观与管理体系;对于公众而言,应自发践行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