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上海如何做好健康知识的传播?医学专家如何在互联网上做好医疗科普?如何辨别网络上的“演员医生”?

6月17日下午,由上海市委网信办、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主办,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和澎湃新闻共同承办的“互联网点亮健康上海——上海网络名人走进智慧医疗”活动在瑞金医院举办,这是今年“网络名人看上海”系列活动的第三站。

在此次活动中同步举办的上海网络大V沙龙上,针对当前网络中存在的“演员医生”现象,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男科主治医师杨阳坦言, 医生自己也要提防那些打着医生名号实际上却在造谣的情况,目前就有一些不靠谱的MCN公司签下了大量的“演员医生”,批量生产谣言,传播的内容很多并不具备科学性,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警惕的一件事情。

围绕如何做好健康知识的传播,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崔松指出,要深入浅出,科普才能做得久远。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医生曹鹏则表示,如果不做正确的医疗科普,就意味着放任劣币驱逐良币,会让谣言在网络上散布。

或许会有很多人问“医生工作那么忙为何还做科普”,上海市东方医院产科主任刘铭对此表示,科普让自己更有职业成就感,也让她在互联网上收获病人“粉丝”。

作为上海首个在新冠疫情中逆行而上、支援武汉抗疫的英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钟鸣坦言:科普是一个医生的责任和良心,“一方面科普可以让谣言止步,教会老百姓如何正确鉴别伪科学,一方面要做好科普,首先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去传递硬核的专业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流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活动现场。 吴栋

“每天发3个以上视频、疯狂跨科的可能是‘演员医生’

来自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男科主治医师杨阳,从5年前开始做健康科普,如今,科普已经变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每天下午5点下班后开始拍视频,拍到6点钟结束,再发视频到网络上。

做科普有时也会给杨阳带来一丝焦虑,他坦言:“我们讲了十万句正向科普,可能比不上一条谣言带来的破坏性大,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首先要理清谣言来自于哪里,同时我们也需要平台过滤掉不靠谱、没有认证账号发布的那些谣言,医生自己也要提防那些打着医生名号实际上却在造谣的情况,目前就有一些不靠谱的MCN公司签下了大量的‘演员医生’,批量生产谣言,传播的内容很多并不具备科学性,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警惕的一件事情。”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多名网红医生在自媒体上发布视频或文章,讲述了其在下班后为患者加号看病的经过。但这些医生讲述的故事情节过于雷同,有摆拍造假的可能性。北京青年报记者检索后发现,至少有20名网红医生都发布过此类雷同故事情节:患者从远方来,不会预约也不会挂号。这些文章或视频的标题或第一句话几乎一模一样,都是:“如果医生的心都黑了,这世界还会有白吗?”一名在网上发布过此类故事的医生承认,这些内容系其宣传团队“添油加醋”所致,拍摄时他只是照着稿子念一遍。

对上述现象,杨阳也在互联网上遇到过,“譬如一些‘擦边’女医生,由一些机构来负责运营她们的账号,发布的内容大多雷同,她们或许来自口腔科、急救科、中医科、妇产科等等不同科室,但她们说的全部围绕两性,与自己专业并不相关,她们说的不少科普内容也是不科学的,这样的‘擦边’换不来病人的信任,只换来了流量,让错误的科普在网络上传播。”

如何识别“演员医生”? 杨阳坦言:“每天发3个以上的短视频,几乎不讲自己专业相关内容、疯狂跨科的医生,比如急诊科、口腔科、消化科医生天天在网络上讲男科、讲两性,骨科医生谈骑车会阳痿等等,这就需要提防内容是否科学靠谱,同时如果遇到网络上有5个及以上都发了相同的内容,就要注意这些是否可能是‘演员医生’。”

“把胎儿从臀位转到头位”的视频为何能火?

因一段仅仅10秒的短视频,上海市东方医院产科主任刘铭火了。她在短视频中讲述了自己如何把胎儿从臀位转到头位,在短时间内就收获了3亿点击量。

“这个短视频为什么那么火爆?实际上,它没有任何一个文字,但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它把即将灭绝的一个产科传统技术在互联网上推广,让不熟悉这个技术的老百姓看到了这个技术的神奇之处。”刘铭进一步表示,这一视频火了之后也给她带来诸多的思考,同时她也更加肯定自己作为一名产科医生的职业获得感,“其实,产科医生并没有什么高大上的,在古代就是一个接生婆,但我非常热爱我的学科,它不仅牵涉到我们的下一代生命,它还给了很多人希望和未来,因为我们守护的是母婴安全。”

如今,刘铭有个外号叫做“保胎女神”,对待工作认真执着的她,可以一天看100多个门诊病人,也可以一天做10多台手术,甚至可以从早上6点一直工作到晚上12点,但科普这件事永远不会停。

谈及自己工作那么忙为何还要做科普,刘铭解释,自己师从医疗界网络红人段涛教授,段涛教授称得上是第一批拥抱互联网的医学专家,而自己也时常在社交媒体找感觉做科普,尽管她是一名不化妆、不涂口红的“科普素人”,但她一直致力于做老百姓听得懂的健康科普,她也因此在互联网上收获一批粉丝。她做过一项统计,自己的病人中有40%的病人是从社交平台认识她、来看找她看病的。

妇科检查用的鸭嘴钳该如何科普?

上海市同仁医院的妇产科主治医师、“Jojo医生”账号负责人孙旖,给自己的定位是“老百姓妇产科女闺蜜”,她在分享视频的时候,常常不穿着白大褂,有时候甚至在下班时边走边录一段,随口就来:“姐妹们,给大家分享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健康知识”,有时候还和自己的家人一起上镜辟谣健康谣言。

在做医疗科普时,孙旖总是善于抓住网络热点,及时针对老百姓当下健康困扰进行科普。譬如做妇科检查用的鸭嘴钳最近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很多女性因担心鸭嘴钳带来的不适感就排斥做这项检查,但其实医生在操作的时候用一些小的技巧,态度温和,女性是不会感到明显疼痛的。我还二创了一个动画告诉姐妹们鸭嘴钳放置的方式,视频获得了六七千万的播放量,减少大家对这个检查工具的恐惧,也因此拉近了和患者之间的距离。”

“互联网时代不做科普,就意味着放任劣币驱逐良币”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曙光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聊健康的崔主任”账号负责人崔松,从医已将近30年,他讲述自己如何从一名荧屏主持转型成为网络科普达人的经历。

因刚工作时曾参加过上海电视台举办的主持人大赛并得过奖,1999至2007年期间,崔松一直受邀在工作之余定期到电视台做节目。他坦言,正是因为做客健康节目的经历,让他学会了用通俗、简洁的话,去讲好艰涩、难懂的医疗科普知识。

在他看来,科普最重要的是有专业的深度和广度,“只有有技巧加有内容,深入浅出,科普才能做得久远。”崔松表示,在新媒体时代,医生应该更加热情地拥抱互联网,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传递健康的声音,“或许,健康知识的传播普及投入的可能仅仅只是一块钱,但却可以帮病人、帮国家节省一百块甚至上千块,让大家看病少走弯路。”

上海长征医院脊柱外科医生曹鹏曾参加过《健康脱口秀》节目,并获得冠军。他的段子“你现在不去公园里走走,你都不知道大爷大妈们的身体能有多好”等金句,更是在网上广为流传。

“互联网时代,做科普不容易,因为谣言和不严谨、不科学的说法太多了,但不做科普,就意味着放任劣币驱逐良币。”曹鹏认为,用脱口秀讲健康科普,消除了讲者与听众间的“距离感”。观众可以在一种轻松的氛围情绪里,更好地接受和了解演讲者的观点,这样能让科普更加入脑、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