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备受争议的“教育专家”赵某账号被封,引发网友讨论。赵某此前就因一段视频引发网友热议乃至声讨。

在赵某公开发布的视频中,她强制一名男生,用锤子砸烂了自己心爱的模型玩具;又让一名女生将自己心爱的玩具、漫画书都扔进垃圾箱;还说一名男生吃得肥头大耳,膘肥体壮适合搬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报道截图

哪怕是对儿童心理和教育相关领域并不了解的朋友,看到视频中孩子委屈的表情,也会觉得赵某的教育方式十分别扭。但是,赵某就是主打用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收拾”孩子,来包治孩子各种学习和心理问题,还获得了大量流量,甚至还影响了部分家长。

更糟糕的是,打开各个自媒体平台都会看到不少这样的所谓“教育专家”,为什么会这样呢?

轻信“专家”危害大

哪里利益大——或者用现在自媒体的术语,哪个“赛道”最赚钱?不幸的是,家庭教育正好是当下最热最赚钱的“赛道”之一,毕竟多数家长都非常重视教育,在自己孩子出现成长问题的时候,做父母的都会焦虑得六神无主,病急乱投医,甚至寄希望于网上“专家”,这就给了这些人生存的土壤。

但是,在别的“赛道”,被骗上当的人损失的无非是时间和金钱,再加上点自尊心;而在家庭教育这个“赛道”,被骗的是父母,而真正受害的是孩子和他们的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因此,作为家长,越是这种时候,越要睁大自己的眼睛,避免被骗。那怎么才能尽量避免被这样的骗子骗呢?以笔者做家庭教育咨询近 20 年的经验,有几点心得供你参考,凡是有下面这些行为的所谓“教育专家”,一定要当心。

锅全甩给孩子?当心

不能只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而忽略在教育、环境中找原因

很多人喜欢将孩子身上出现的所有问题都归咎孩子自身,比如玩心太重、不能吃苦、没有上进心、不懂事、不知道自觉……如果只是偶尔说句气话,那这么说勉强可以理解,但如果要想解决问题,而要从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入手,决不能只想着“把孩子治服气”

孩子玩心太重?把孩子喜欢的“玩意儿”砸了;孩子不能吃苦不懂事?把孩子扔进以高压政策对待孩子的夏令营;孩子没有上进心自觉性?带孩子去吃一通苦,或者天天像唐僧一样给孩子讲道理。这些方法更符合某些家长的直觉,所以得以大行其道,但鼓吹这些方法的,一定不懂教育。

一招解决所有问题?当心

教育孩子不能只用一招打天下。

你是不是听过“掌握一招就能养育智慧健康孩子”“接纳孩子可以解决孩子一切问题”之类教育方法?一方面这仿佛让我们一下找到了万能的灵丹妙药,另一方面又会让我们感到挫败,因为“这么简单我怎么没想到”。

然而实际情况是,所谓一样米养百样人,难道“人”不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的吗?我们既然可以承认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一个家庭都是独特的,但是,我们又为什么会认为教育孩子可以简单到“孩子不自信怎么办?夸他”之类的一句话妙招呢?看病的时候,我们都喜欢医生仔细检查后再根据我们的身体情况和病情来对症下药,那轮到教育的时候,就不需要对症下药了吗?

其实背后的道理大概很简单,教育太复杂,短视频那几分钟装不下罢了……

一试立即见效?当心

教育孩子不能只看短期效果。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那解决这些问题往往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我们都知道饭要一口一口吃,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因为我们了解身体的成长规律。但到了孩子心理的成长,为什么就认定一定有速成班呢?因为我们不够了解心理成长规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版权图库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那些所谓一试就灵的方法,往往简单粗暴,像前文提到的什么砸模型、扔漫画等等,也许一时间能够“吓住”孩子,但很可能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埋下巨大隐患。

只有经验没有理论?当心

搞家庭教育,不能只有经验的总结,没有科学的依据。

相比于物理、工程这些已经被公认为科学的学科,家庭教育好像一直被认为是婆婆妈妈的“育儿经”。也许这就是家庭教育“赛道”成为自媒体上最赚钱的“赛道”的一个重要原因吧,只要能说出几句打动父母的话就能成为这个“赛道”上的选手。

但是实际上,家庭教育早已成为一门以脑科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学科。在《知识机器:非理想如何造就近现代科学》一书中,研究科学史的科学哲学家迈克尔·斯特雷文斯对“科学为什么过了这么久才出现”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只有当我们不再满足于观察和经验总结,而追求“从最基本的基础开始”,科学才会出现。

教育要成为科学,也要不断深入探究人的成长的基础——情绪是如何产生的?自我是如何产生的?认知是如何产生的?大脑是如何工作的?……如果不以这些作为教育的基础,而只是用“人生经验”来教孩子,怎么谈得上教育的进步呢?谁都能跑两步,但现在认真跑步的人都要学习步频、送髋这些基于人体构造的科学知识,而以人为对象的教育还要处在不讲科学的原始时代吗?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要记住两句话,一是“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二是 “百年树人”,提醒自己千万不要病急乱投医,就能避开家庭教育“赛道”上的大部分骗子。

参考文献

[1] 杜晓婧编辑,让孩子亲手砸毁心爱的玩具?“教育专家”家访引争议 当地教育局回应

[2](英)凯瑟琳·哈卡普,元素周期表趣史,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23年9月

[3](美)迈克尔·斯特雷文斯,知识机器:非理性如何造就近现代科学,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7月

策划制作

作者丨王琳 教育学硕士 主攻儿童与家庭研究

审核丨杨小洋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策划丨丁崝

责编丨丁崝、何通

审校丨徐来、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