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明 灵璧石宛螺研山

14×6×14.7cm(带座)

一石清供,千秋如对。自古以来,赏石便是中国文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取之装饰庭院,还是置于案几,石自传承千年,亘古不变。中国古人爱石,不论是文人雅士,还是帝王将相,都热衷于赏石,他们将对自然的欣赏浓缩于石,将对美好品格的坚守映照于石,将对归处的追寻和隐世的理想寄托于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明 五彩灵璧石宛螺研山

17×6.6×12cm(带座

古代赏石种类繁多,文人各有所好,而相石之法,则一脉相承,贯有“瘦、皱、透、漏”之说,标准不一,古人取石有道,是先择选其千变万化的天然美态,而其后对石的修治过程,则映射出更为深刻的历史人文的审美内涵,七分天成,三分治石,终归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传统审美取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 灵璧石宛螺五岳研山

17.5×11.5×17.8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明 灵璧石宛螺研山

32.6×10×31.3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明 五彩灵璧石宛螺研山

25×11.5×23.2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 灵璧石研山

23.5×8.7×26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明 灵璧石研山

28.3×11.5×30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明 灵璧石研山

35.7×14.8×38.5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 灵璧石“卷云”

22.5×13×46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 灵璧石研山

21×7.4×12.6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明 珍珠灵璧石研山

12.5×5.6×11.6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丹 造云石

144.3×365cm

202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乾隆 唐英制瓷塑仿黄英石砚山

22.5×13×46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石研山

31.5×12×29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英石“九华”

28.2×26×37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英石清供

34.8×14.5×27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英石研山

29.6×13×30.5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英石研山

30.3×13.7×23.5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英石“芝云岫”

35.2×24×69.3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 太湖石仙山

32×24.1×47.7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昆石清供

37×26×64.3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楠木华盖峰

37.8×33.8×51.5c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奇木研山

19.8×7.8×15.6cm(带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說明|本文为诗意生活美学编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谢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