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传文娘带着迎亲队伍来到谭家门口,求老谭将女儿嫁给自家儿子朱传文。

可无论传文娘如何哀求,老谭都不松口,硬要传文娘拿一袋小米做嫁妆。

然而,就在刚刚的迎亲路上,传文娘费尽千辛攒的小米,全被土匪抢了去,实在拿不出一袋新的。

一听没有小米,老谭二话不说,将女儿锁回家门。

眼见求亲不成,传文娘只好原路返回,回家后,传文娘失魂落魄道:

“山东这地面上,真的活不成了,闯关东逃活命去吧。”

隔天,传文一家背着大包小包行李,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

临行前,传文娘语重心长道:

“你们记住了,这是生你们养你们的地方,一辈子都别忘了。”

说完朝家乡的方向深深跪了一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电视剧《闯关东》的开头一幕,背井离乡后,传文一家经历了匪帮、战乱、饥饿、严寒……最后历尽艰辛,到达了被冰雪覆盖的终点。

《闯关东》虽然是影视作品,但真实重现了那个年代的种种辛酸与不易,传文一家就是无数“闯关东”之人的缩影。

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将“闯关东”当活路?又为什么放弃富饶的南方不闯,偏要闯去寒冷的北方?

让我们将目光推向那场人口大迁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关之始

谈起“闯关东”三个字,其实我们并不陌生,但在绝大多数人脑海中,这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至于为什么闯?闯去哪?怎么闯?

鲜少有人说得清楚。

今天我们就在这儿一次说个明白。

闯关东其实就是闯去山海关以东,从今天看,就是闯到东北三省。

而闯关东的人,绝大部分是山东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认为,闯关东是一次短暂的人口迁徙,实则不然,闯关东实际从清朝一直持续到民国,前后经过了整整299年。

要知道,那时人们的观念还是十分守旧的,常有“穷不搬家,富不迁坟”一说,出生之地对他们来说就是落叶归根之所,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动搬迁的念头。

那么,是什么原因迫使安土重迁的山东人跋山涉水,向北迁徙299年呢?

总结起来,无非四个字:天灾人祸

在闯关东之前,山东也算是安乐富饶之地,但人口过多的问题由来已久,且隐隐有加重之势。

1877年,山东又暴发了百年难遇的大旱,靠天吃饭的大批农人颗粒无收,再加上清政府强征苛捐杂税,压得山东人直不起腰。

屋漏偏逢连夜雨,自鸦片战争起,中原就不再是太平之地,向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向内有起义军内战不断,连年战争成了压倒山东人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此时,摆在山东人面前的就只有两种选择:固守等饿死、离开寻活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明显,对生存的渴望战胜了祖上的规矩。

于是,许多生存不下去的山东人开始向东北迁徙。

这时也许有人疑惑,南方素来是富饶,山明水秀、气候宜人,搬迁为何不往南移,反而要往中国极北之地?

其实,往北迁徙不仅不是盲目之举,反而是当时最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北迁之谜

往北迁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要数“土地”。

大部分闯关东的山东人,都是穷苦农民,没什么手艺,祖上三代都靠土地吃饭,所以“有地”就成了当时搬迁最先考虑的条件。

然而,南方虽然也是农耕发展繁盛的地方,但能播种的田地基本被开垦殆尽,一亩一寸都是有主的。

如果只是几家几户搬到南方,那容纳他们自然是轻轻松松,但想搬走的山东人,前前后后超过1800万,都去南方“抢地盘”无异于异想天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之相比,东北就大有不同了。

在古时,东北被认为是苦寒之地,有“重冰积雪,非复世界”的称号,即使有沃野千里,也极少有人去耕种,历来许多朝代都将东北视为流放之地。

再后来,满人自东北发迹,又统一中原,建立清朝,东北就成了“龙兴之地”。

清朝统治者认为,东北土地神圣不可侵犯,严禁关外人进入。

如此一来,就造成了东北地广人稀的局面。

于是,走投无路的山东人愿意铤而走险,违反禁令,强“闯”柳条边,只为在东北安家。

一直到1861年,沙俄三番两次入侵黑龙江,而那时黑龙江要人没人,要钱没钱,无力抵御外敌。

于是,清政府只能开放禁令,允许汉人入关,在东北兴建防御工事、发展经济。

这对于当时的“闯关东者”来说,无异于开闸放水,于是乎,闯关东的人数也就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土地”是山东人选择东北最重要的原因,但并不是唯一,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文化”。

中国文化历来有南北之分,而且两者的差距可以说是判若云泥。

从语言上,南方各地方言与官话相去甚远,如果不在当地土生土长,很难明白他们的方言是什么意思。

而且,不仅南北方言差距大,南方各省之间的方言差异也大,也许你能听懂浙江吴语,但却不一定能听懂上海沪语。

语言不通给日常生活带来的不便是巨大的,这让许多山东人望而却步。

与之相反,山东与东北虽然分属两地,但方言却有许多相似之处,两地人说话也都能听懂,所以在语言上,东北又胜一筹。

除此之外,风俗习惯也是重要原因。

这一原因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南米北面、南甜北咸、南湿北旱等等。

这些小细节,也许暂居南方之人并不觉得有多碍事。

但要是久居,就得适应很长时间了,甚至要改变许多祖辈留下来的习惯。

而对于同属北方的东北,山东人就很少有这方面的顾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土地”与“文化”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也必须提上一提。

那就是“战争”。

闯关东之时,正是列强将爪牙伸入中国腹地的时候,富饶的南方就是列强眼中的肥肉,谁都想分上一份。

更雪上加霜的是,清廷是个软骨头,屡战屡败,只能对洋人点头哈腰,屡屡将南方各地拱手相让。

再加上在此之前,十四年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八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于是,南方相较于北方,战乱更甚,还有许多洋人在南方土地作威作福、欺压百姓。

东北虽然也有沙俄作乱,但手伸到这里的列强还是少数,环境更为安定,这对于舟车劳顿,急需休养生息的山东人来说再好不过了。

更何况,他们离开山东,本就是为了躲避战乱,往南去就是往枪口上撞,实在得不偿失。

除了上述所列,山东人选择东北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山东耕种习惯更适合东北气候,东北人对外人更加热情,东北自然资源更丰富等等。

除此诸多,不再赘述,但仅仅这些,就已经能看出来,往东北去绝对比往南去更加合适,所以“闯”得往北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苦行之旅

既然已经确定了目的地,很多人认为,剩下的无外乎赶几天路,到达东北就行了,但实际“闯关东”并非易事。

《满洲旅行记》曾记载:

“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

赶去东北的路漫长又坎坷,对于这些走投无路的山东人来说,光是路上的吃喝就是不小的负担,很多身子孱弱的,人还没走到就先一步丢了性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在闯关东之初,清挺封禁令还十分严格,要入关,就得想方设法避开清兵盘查,在这一步上,就有许多人无功而返。

再后来,前往东北的方法又分为水路和陆路两种,与陆路相比,走水路要方便多了。

一方面,水路从海上出发,能绕开许多清兵,直达东北。

另一方面,走水路要快得多,顺风顺水的时候,不出一天就能抵达目的地。

所以,但凡有条件的,都会选择走水路,闯关东成功的人也是与日俱增。

成功到达东北就能安居乐业了吗?

并非如此。

到达目的地只是这段旅程的起点,真正想在东北安顿下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东北虽然地广人稀,但绝大多数空地都是地主的,要想在土地上耕种,就得向地主买地、租地,或者当雇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闯关东的大都身无分文,因此,选择当雇农的是最多的,一家人劳苦耕种多年,才能真正买下一亩三分地,而能走到这一步的仅仅成功了一半。

因为即使有了田地、住所,也要时时提防在东北猖獗的“胡子”,也就是土匪。

时逢乱世,匪患成灾再正常不过,更何况是在缺少监管的北寒之地。

只是坏人作恶,苦了好人,要想保全自己,要么凭运气不与“胡子”打招面,要么就只能拿钱消灾。

如果走到这一步,依然万事顺利,那么紧接着要面对的就是日军侵华,东北三省沦陷。

闯关东的那些人,可以说是一辈子都在乱世之中,这场历时数百年的迁徙,并非一大壮举,而是几代人走投无路、颠沛流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之兴

诚然,闯关东起于不幸,但好在终点并非绝路,这些走入东北的山东人,给东北带来了新生机。

闯关东之行,一共有超过1800万山东人先后抵达东北。

全国解放后,仍留在东北的山东人依旧有700万之多,这给东北带去了大量劳动力。

这些山东人与本地人一起在东北开垦良田、插秧播种,将东北打造成了“中国粮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农业先行,工业相继。

东北农业的发展带动了经济繁荣,为大兴工业奠定了基础,经过十几年努力,东北摇身一变,成了新中国的“工业摇篮”。

当然,闯关东不只影响了东北发展轨迹,还改变了东北文化。

山东是孔孟之乡,儒家文化兴盛之地,大批山东人入关后,将家乡特有的风俗民情也带去了东北。

在与东北人朝夕相处时,两者的文化也在不断碰撞、日益相融。

东北豪迈的一部分改变山东人的同时,山东内敛的一部分也在改变着东北人。

虽然现在看来,山东与东北两地相隔,牵绊无几,但回望历史,东北曾给上千万山东人提供安身之所。

山东人也铆足劲儿,为“新家”除旧翻新,冥冥之中,依旧有无数丝线将两地紧紧相连。